每本书都在我们内心激起独特的涟漪,读后感便是这些涟漪的忠实记录,当我们将阅读感受写读后感,就是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框架,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目送》读后感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目送》读后感篇1
翻开《目送》,竟然让我从头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种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
龙应台的文字温暖隽永,仿佛和煦的微风拂面,带着淡淡的伤感,一点一点地浸透到灵魂深处。优美的文字,除了能够撩拨人的心弦外,还能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凭吊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集。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在面对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采访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记录了自己作为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出最动人的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连呼吸都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了那个凝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它们当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挡住了。时间让我们改变,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人生是一场别离。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长了吧。
人生这场离别,谁也逃不过。爱父母,爱孩子吧。相聚的时候,请珍惜;离别的时候,请珍重。
《目送》读后感篇2
初次看到这本书,是在朋友家做客,就放在她的枕边。随手翻开来看,恰好看到那篇。文章结尾说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顿时,眼角融化,因为内心的触动。于是,随即便也去买来读。
确实,《目送》吸引了我,对亲人,对家庭,对生活,这些我们天天要面对的,我们已经熟悉到视而不见,忽略不计的,让我们喜欢也让我们无奈的一切的一切,龙应台作了真切的描述,触动了人性的柔软,善良和美好。当然更多的是共鸣,因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我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似乎也在讨教对人生、对社会、对亲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见。
这些年来,渐渐懂得,不论自己做多大的努力多少的尝试,在父母心中,就如龙应台所写,依旧是“背影渐行渐远”。人,得于父母赐之生命,本来就是新的.个体开展一段新的旅程,总归是要自己往前走。他们至多只能陪着走一段,将我们渡过初始的跌宕流域,然后便在那渡口,开始无望而甜蜜的目送和等待。子女也须知道,这是回不了头的单程旅行,所能做的,只有感恩了。
在阅读这本书过程中,你不得不敬佩龙应台观察的精细,对父母,对孩子,对生活中的种。种人和事,因为她是用心在体验这一切。她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在阅读过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龙应台概括的精到,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享受我们和亲人在一起的感觉,否则一切将渐行渐远,一切都不可复制。在阅读过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龙应台人格魅力,你会不自觉地在她的引领下忘却这世上的所谓正事,大事,要事,把目光聚拢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上,而这些正是你应该关注的正事,大事,要事。
《目送》读后感篇3
?目送》是一本平凡小事的记录册,作者把许多平常熟视无睹的小事有精炼的话叙述出来。有种贴近生活的感觉,也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认真与细致观察。
感动我的,就属《胭脂》。内容是回屏东看他*的时候,要先打电话啦,然后带她去很多地方买东西,玩耍等等,描写的非常细致。但是后来的离别,更加动人。那种苦口婆心的劝说,所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首先要给一个暗示,接着把指甲油拿出来,慢慢的涂,直到满屋都是指甲油的气味。帮妈妈化妆,梳妆打扮。全文都充满着母女之间的爱,与分别时的不舍,还有的是作者对母亲的关心,表现的淋漓精致,也有对母亲记忆力下降的无奈,担忧。作者的感情在字里行间,处处都有展现。尤其在带妈妈去邓师傅做脚底按摩,去美容院洗头……
描写得很细致,每个细节都清清楚楚,去的地方也很多,侧面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重视,作者很在意母亲。后来对于她曾经是个多么耽溺于美的`女人进行举例,夸张的突出母亲的爱美,也与现在变老进行对比,表现了母亲老去的无奈与无法挽留时间的悲伤之情。
与这种抒情手法相同的还有《如果》。也是全文叙事抒情。在飞机舱里,作者遇见一位回乡的老人,从而想起逝去的父亲,想如果还能回到从前,再度陪他回乡,自己会做的事,写得很详细,每个地点,每个动作都会在脑海中闪过,也突出表现了作者的后悔与惭愧,悲伤等复杂心情。
作者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是因为作者是真正体会了生活,把生活的写照如实的写出,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也要认真地对待生活,仔细地观察生活,即使是最平凡的事也能有神秘的道理,我们要用美丽的眼睛记住生活的美。
《目送》读后感篇4
龙应台作家的《目送》作为经典佳作为无数青少年追捧,下面让我们跟随外文五班张欣同学一起走进这本书吧!
?目送》里的文章包罗万象,龙应台女士用她温婉细腻的笔触将每篇文章刻画地完美。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我们总有不同的感悟,会面对各种各样这个年龄段所要触碰的事情。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它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寂寞与孤独,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目送这本书,集慈爱,悲悯,同情于一体,无慈难以成悲,无悲难以为慈,这两者往往并肩而行,相辅相成。
惯用犀利的笔尖去批判社会的龙应台,竟也能写出如此细腻温情的文字,可见,亲情,对人的触动有多大。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这个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所以我远行是很少让人来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我也很少去送别人,我恐惧自己那种无奈的不舍。但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目送》中,龙应台将笔触伸到了人的内心深处,用洋洋洒洒的文字,细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无奈与失落。她娓娓诉说,说着血浓于水的亲情,讲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的疼痛。作为父母的子女和作为子女的父母,我们的身份在时间中一次又一次地转换,第一次目送的成长,最后一次目送的,却已是永别。也许这就是龙应台所说的,生活和生命的本真。我们如今虽然年轻,但我们迟早有一天,也总要经历这些离别与目送。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光的飞逝与生命的沉重让我屏气凝神,这是关于生命的思考,是关于时间的追问。龙应台的这本书,是将自己对亲人细腻的感情都付诸笔下“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化作”刻骨铭心的痛”。
也许这部书正应了书中一句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不同年龄的人,对于生命总是有着不同的理解,正如龙应台所说,这本《目送》,早一年她都写不出来。正是因为年龄已至,她感受过生命中的大起大落,感受过父亲的离去,母亲的衰老,儿子的远行,所以,她对人生,对时间,已经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
世界上并没有永恒,一切事物终有消散离别之日,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珍惜当下。当一切离别都已是迫不得已,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目送,默默地去接受它们。离别是最好的相遇,我想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宇宙一隅再次相遇,或微笑,或哭泣。读后感一生目送——我的理解也许并不够深刻,并不够成熟,因为我还未经时间打磨,我还无法深刻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我想,也许是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心也容易变得忧伤罢,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不知不觉间也在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生命中常常会有朋友的离去,亲人的离去,顾名思义——生离死别。“天下无不散之席”,总不会有永恒的相聚,而我们,活在当下,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时光的流失是世间万物的规律,它会带走我们的`亲人朋友,还有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那是因为我们不断在成长,当我们正感叹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其实不知不觉我们也在改变。
一生目送——我的理解也许并不够深刻,并不够成熟,还没有经历深思熟虑的锤炼。但我往往会经过仔细思考,来写下这些阅读中的心得,理解中的体会。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我们的一生都在目送。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们对于时间无可奈何,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看着亲人的背影,看着他们慢慢消失在慢慢天际。一个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残忍的是,有些事情,你虽不愿发生,可当它们降临到你头上时,你也只能独自默默忍受。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凶猛的杂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达文化深处的基因,即便是写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可以从另外的世界里,看到他们社会里的风情,感受这代代之间牵扯不断的血脉亲情。
再怎么犀利的笔也总有一言难尽的温情。目送,你看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看着他们消失在转角之处,而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后感篇5
合上《目送》这本书,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想到日渐苍老的父母在目送我离家时的背影的不舍,想到终有一天我也要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走远,最终消失不见。从温情的开始到残酷的结束,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从不停歇。
我不明白龙应台是以一种怎样的心境写下这七十四篇散文,把欢乐的痛苦的回忆一字一句的剥开。也许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时间的无言,生命的无奈,所以才能够用如此冷静而又温情的文字写下这些记忆。从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到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前行。每一篇都不仅仅是对亲情友情的怀念,更是对自我人生的反思。而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家和亲情。
她写“家”,小时候,我们觉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长大了,有了伴侣,觉得有伴侣的地方就是家;再之后,有了儿女,有儿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之后这些家会怎样呢。大多数慢慢地就散了,父母会离开,伴侣会离开,儿女也会离开,到最终也只剩下自我一个人去应对人生,独自应对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时候,那个天真无邪的年纪,最爱的是饭桌上香喷喷的饭菜,每一天早上热腾腾的牛奶,还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之后长大了,却越来越想逃离,最爱的变成了哪个明星,哪件衣服,哪个新发型,开始拒绝父母的关心,厌恶他们的唠叨,把他们拒之千里之外;而此刻十七岁的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上去远方的列车,开始人生的新旅程。离开了家,离开了那两棵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一个人应对生活,最爱的变成了每一天晚上家里打来的那一通电话,是他们从家乡寄来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仅有离开了才会想念,那样温和的踏实感也仅有家才能给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终将远走,而他们也终将离开,家就只变成了一个符号,一段记忆,告诉我在这段孤单的旅途中也要坚强的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在这本书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明白了父母的无奈,艰辛,隐忍,付出。以往种。种不理解,种。种埋怨都化为乌有,以往的每一次争吵,每一次怄气,都变成了愧疚。他们用他们的青春养育了我,我开始懂得了他们的眼神,开始明白他们每一次的目送。
也许最终的目送难以避免,也许生命的轮回我们无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请好好珍惜爱你的人。之后也要坚强的应对人生。
《目送》读后感篇6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读后感篇7
暑假,我细细品味了龙应台的《目送》。书的封面是深深浅浅的绿,我饶有兴致的打开扉页,上面写着: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我想这本书也许是表达亲情的吧。我粗略地翻看了这本书,发现几乎每一篇散文都配有插图,但是每幅图都不像专业摄影师的作品。我很快就在龙应台的个人简介中找到了答案,原来龙应台最流连最爱做的事就是带着相机在大街小巷中上一个人的摄影课。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在这一章中,作者描写了龙应台和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代沟越来越深。华安上小学,和她分别时,不断地回头,她看着儿子消失在门里。十六岁时,华安到美国做交换生,她送儿子到机场,告别时,她在外面看着华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华安闪入一道门,倏忽不见了,他一次也没有回头。她意识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在作者和母亲的电话交谈中,年老的母亲越来越呆滞,搞不清是女儿打来电话,旁边附了一张照片,是龙应台的母亲,照片中的母亲微笑着,她的眼神迷离,时空飘忽。
这一章中,使我最有感触的一篇散文,是“(不)相信”。作者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开头便写到,她曾经相信过爱国,但后来明白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作者还指出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真相,那些所谓的文明的力量,所谓的正义,所谓的爱情,其实都不一定可信。但是当我读到后面,却使我十分惊讶,作者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那些不相信的`事你也必须得相信。然后,作者又谈到: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有。那些父母老师经常教导的道理,曾今不相信,现在却有点信了。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令人沉吟。
龙应台经历过的,我们也一定会经历,等到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会像华安一样与我们渐行渐远。现在,我们正是像书中的华安一样是个孩子,我们也会和父母产生代沟,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如书中龙应台所想的一样,我们会在成长中慢慢懂得许多人生感悟,慢慢地变得成熟。
?目送》是一部温暖心灵的散文集,书中的故事带着作者细腻真挚的情感,它可以使你泪水横流。书中的语言十分质朴,没有丝毫华丽刻意地展现她的情感,我十分推荐这本书。
《目送》读后感篇8
我的脑海中总浮现着这样的场景——
那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每一个人都要走过的路。路中,站着一个人,一个母亲。她看着,目送着,凝望着。孩子像迫不及待离开巢穴的雏鸟,义无反顾、毫无留恋地奔向那个他们心中的“远方”,奔向生命的绽放。可他们从没有回过头。
从没有回过头。
父母,已经饱尝人间疾苦哀伤,正在渐渐衰老、退化,用他们蹒跚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枯败、死亡。可时光却不让他们回头。
不让他们回头。
这也许就是目送。这本书中,作者用深邃的眼光、深情的笔触,缓慢而又忧伤地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既有款款深情,也有绝决冷漠。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能体会到人间深情以及离别惆怅。
其中,我记忆深刻的是《回家》这一篇短小的散文。一个女儿牵着母亲,好不容易才把严重失忆的她拉上了火车,而那母亲却闹着要回家。女儿明白,妈妈要回的“家”是一段时光,那曾经美好、温暖的快乐时光……但她不得不安慰母亲:
“这班火车会带你回家。”
看过不由心酸。一个脑萎缩的病人,连最亲最爱的孩子也不记得了,却只记得“回家”。
在这个时候,面对记忆的失去,生命的`流逝,作者也只能看着,目送着凝望着,母亲在“回家”这个信念的支持下,越走越远。她固执得不让你追上。
人生无非就是这样一场又一场的相送。
当那英姿勃发的年轻的孩子脚步慢下来,面上沧桑起来,明白过来回头看看时,却只能看见苍老的父母,相扶相依着,蹒跚地走向死亡。
正如他们的父母中年时的目送一样。
永远追不上,赶不及。
《目送》读后感最新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