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的质量取决于对事件的了解程度,只有充分了解,才能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通过文字和图片相结合,可以使事迹材料更加具体、生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先进创业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先进创业事迹篇1
双学双比女能手先进事迹
——河街村 焦喜先
今年50岁的焦喜先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党的富农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多年的努力拼搏,终于成为全村公认的致富能手,她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无不饱含着创业中的艰辛、勇于拼搏和年轻有为的创业精神,通过她的努力,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自己生活好了,却忘不了一部分村民还处在贫困之中,一心只想帮助大家共同富裕起来。
一、致富路上不忘众乡亲,扶贫济困共同富。
焦喜先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因为兄弟姐妹众多,家庭不富裕。穷则思变,踏入经商之路才能改变命运的想法在脑海中形成,于是贷款开了一个纸袋厂,一年下来,收入还很可观,两三年后,在外面经常出差的她看到汽配行业的形势很好,就转行开起了汽配厂,通过几年的努力,经济效益还不错,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在创业的路上终于看到了一丝光明。焦喜先经常说“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她总是毫不保留的向别人传授自己的致富心得,每当邻里生活上有困难时,她都主动上前帮助,并引领他们走上致富。
二、积极参与村中公益事业。
这几年,每到九九重阳节那天,凡是60周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去领5斤鸡蛋,这都是她捐的善款。还有就是只要谁家有困难,只要和她说一声,她都伸出援助之手,尽力量帮助他们,所以她在群众中威信极高。
三、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焦喜先是一个农家女发展成为群众公认的女能手,一是靠党的富民政策,二是靠自己的拼搏和刻苦努力、大胆创新的创业精神。以她实干、苦干加巧干的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带动更多的村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她不但具有中国传统妇女朴素和勤劳的美德,更具有新时期农村妇女的精明能干和开拓进取精神,有着灵活的经济头脑,在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敢干、敢想、敢拼,只要认准的事,不管有多少困难,必做到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她就是焦喜先,河街村一组村民,一直带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走出了她的成功之路,从而带领了更广大的人走上了富裕之路并朝着这样一个目标不断地前进着。
先进创业事迹篇2
距离平江1500公里的四川昭觉,同样也有个95后年轻人正在带领着家乡人民奔向致富路。
18岁之前的xxx从小生活在大凉山,“住着土坯房,与牛羊同吃同睡”,为了更好的生活,他选择外出打工。“外面的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这是彝族青年xxx的切身感受。
2015年,xxx离开家乡——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来到广州。他在电子厂当过工人,也做过建筑工人,艰苦生活的背后,深深感受到有一项技能的重要性。
一年后,xxx来到江西一家养猪场打工,想专心学一门技术。在猪场,看到大货车将一车车的猪拉往屠宰场,xxx忽然想到了家乡的乌金猪,觉得自己也可以搞个养猪场试试,通过专业化养猪,发展家乡的特色产业,总会比在外面打工强。
说干就干。2017年8月,xxx返回家乡,开始养猪创业。在不被理解,缺乏资金的情况下,xxx没有放弃。2019年,xxx把第一批猪仔养肥了,一下就卖了10头猪,总共赚了3万多元,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可把家里人都乐坏了。
后来,许多乡亲都来参观学习,开始相信规模化养殖乌金猪也可以致富。xxx俨然成了村里人的青年榜样,而他心里的梦想也更大了。今年,xxx在碧桂园帮扶下扩建猪舍,建立了乌金猪产业示范基地,扩大了养殖规模,共同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除此之外,碧桂园还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公益企业对乌金猪进行了统一收购,并通过电商平台及线下门店帮助销售。“不仅帮扶养猪,连销售渠道也解决了。”xxx对于外界帮扶的力度感到十分幸运,他也有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外面的人不了解家乡的乌金猪,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这样原生态的猪肉。”接下来,他希望扩大养猪场的规模,把乌金猪做成一个品牌,销售到四川省外,甚至是全国各地。
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振兴有了更多年轻血液。实际上,以xx、周科学等为代表的返乡创业青年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流连大城市的繁华,而是致力于家乡特色产业的开发和推广,逐梦在带动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路上。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新的发展阶段,在农村大有可为,希望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能够走进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
先进创业事迹篇3
张xx,男,汉族。1972年6月21日出生,初中文化,家住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涛城镇黄墅村涂湾组,现任黄墅村残疾人协理员。 1990年,初中毕业的张xx为改变家庭生活窘境当上了木工学徒。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虚心向师父求教,终于换来了一手好木工手艺,从此,开始从事木工行业,起早贪黑,吃苦耐劳,一干就是十几年。凭着精湛的手艺,他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正当张xx意气风发地梦想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命运跟他开了一次不小的玩笑。2007年的一天,在电刨床上制作木地板时,电刨无情地将他的左手五指全部切断,致使左手残疾。从此,张xx与木工手艺活断了缘。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迷茫过,消极过,可是最终他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一切,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在参加了县残联举办的特种水产养殖培训班后,他瞄准了甲鱼养殖产业,2009年元月,张xx与邻村(凤河村大义组)村民赖正兵取得联系,盖起了甲鱼棚,当年建棚投入资金33万元,从事甲鱼养殖。当时,环境很艰苦,一是缺资金,这笔不小的资金全是从亲朋好友处借来的;二是缺技术,当时张xx在甲鱼养殖领域还是一个“门外汉”,他想尽一切办法克服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凭着虚心求学、大胆创新的精神,在翌年元月初见成效,不但收回了所有投入成本,还略有利润,得到了回报。尝到甜头的张xx干劲更足了,随着不停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他的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效益越来越显著,仅2011年一年就获取纯利20万元。
张xx靠着自己自强自立和努力拼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开拓了一番新的事业。可是看着周围的村民特别是残疾人生活依然十分贫困,张xx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忠厚实在的他有一股闯劲和干劲,更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他脑海中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要用自己的能力和技术带动周围村民,扶持当地贫困残疾人发展甲鱼养殖共同致富。他的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县残联的支持,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已经有了12家甲鱼养殖户,其他养殖户有情况、有问题找他时,他毫无保留地给予免费技术指导,帮助他人。他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到12家甲鱼养殖户家里义务巡回指导,在他的影响下,12家甲鱼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得到提高,并成立了甲鱼养殖协会,走上勤劳致富之路。
残疾人本身就特别需要他人和社会的关爱,而张xx却做到了去关爱别人。从2010年任黄墅村残疾人协理员以来,在发展甲鱼养殖的同时更是扑下身子一心一意为残疾人服务,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他工作求真务实、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于2012年荣获郎溪县优秀残疾人协助理员称号,并在2012年涛城镇残代会上被推选为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
有理想、有目标,才能有未来。张xx计划于2013年再造一个甲鱼棚,总投资40万元左右,在扩大甲鱼养殖生产规模的同时,打造一个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更好地为当地残疾人服务。
先进创业事迹篇4
杨宏斌,男,现年40岁,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村民,现任合水县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从1997年部队转业回乡,到2012年创办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注册创办怡露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怡露门窗建筑装饰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建立合水县怡露种植专业合作社。走过了一段艰辛创业的风雨历程,也取得了创业的丰厚回报。2014年,怡露水业总产值达2000万元,实现利税65万元,安排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60人,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不甘贫穷,立志创业。
杨宏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1975年出生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儿时的贫困经历,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的从军生涯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品质。1997年,从部队转业后,他回到家乡合水县孙寨沟村,当了一名普通农民。当时,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在全国涌起创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新浪潮。经过深思熟虑,他踏上了漫漫的打工路。
二、努力创新,艰辛创业。
在北京一家门窗工厂,他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先从最基本的工序开始,慢慢积累经验、增强技术。经过九年的磨砺,他迈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2006年他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门窗加工公司,万事开头难,当时处于“三无”状态的他,经过几年的努力,凭着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优质的服务理念赢的了客户的信赖,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伴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他组建了过硬生产及销售团队。北京公司总资产1400多万元,年创利润200万,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三、富而思源,勤俭创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磨练,他从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蜕变为一个有上千万资产的民营企业家,十多年来,自己发家致富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2012年他毅然放弃了北京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回到家乡合水县,积极筹建家乡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自筹自建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总投资3460万元,占地2640平方米,前期投资2880万元,建成水源区、办公区、生产区配货车和工作用车7辆,新建办公楼450平方米,生产厂房680平方米,引进国内外自动化生产设备30多台(套)。于2013年5月建成运营。二期投资580万元,新建销售网点40处,开发碳酸饮料5种以上,2013年5月启动实施,主要实施市场开拓和碳酸饮料生产。厂区周围环境优美,制水规模大,纯净水、无气碳酸饮料日生产能力可达15000余桶/瓶。公司生产水源来自高原井水,经水质验检,各项指标均达到优质饮用水标准。办公区设行政部、财务部、销售部、会议室等,厂房区购置安装了过滤器、高温电炉、恒温干燥箱、蒸馏水器、消毒器、检测仪、无菌自动灌装系统等一流自动生产设备,并按照消毒、分离、生产、包装的流程和生产要求严格进行分段隔离。拥有纯净水、碳酸饮料厂区,五条生产线,核心设备全部采用进口设备,全封闭无菌电脑自动化灌装生产线,百级空间净化间。在产品最终质量控制上,建有完备的化验室,能够进行大肠杆菌,细菌总数等多种微生物指标化验,对生产关键环节,完全按照is09001标准要求进行关键点控制。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优质、稳定、可靠。公司以“诚信为本、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目前产品在市场试运营期间反响热烈并迅速跃升为合水县纯净水的龙头产品。“怡硕”成为市内家喻户晓的纯净水品牌。伴随着市场需求、企业的壮大,2014年公司实现产值2000万元,并为国家缴纳税款65万元,共吸纳家乡富余劳动力60人。2015年初,他积极响应国家土地流转政策,成立了怡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在西华池镇孙寨沟行政村承包土地318亩,大力发展矮化密植苹果产业,带动全村60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四、搏击商海,诚信创业。
企业要发展,要壮大,质量是根本,没有可靠的质量作保证,产品难有市场。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我自己亲自操作,掌握技术要领后,再传授给聘请的师傅。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杨宏斌又专门购进了一套质量检验设备,严把质量关,公司生产的纯净水合格率都是100%。他和他的公司也先后获得了“庆阳青年返乡创业典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诚信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诸多荣誉。有的人对他说:你现在是一个大老板了,该享享福了。听到这样的话,他总是一笑了之。他心里知道,公司能有今天,不仅仅个人吃苦闯出来的,更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得来的,是家乡的百姓群众支持得来的。赚到了一点钱,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讲享受,而是要富而思源,把有限的钱用到扩大再生产上,用到支援家乡建设上。于是,杨宏斌开始了自己的另一项计划,发展无极限,追求无止境。杨宏斌经常说到,人的一生,在不懈追求,不懈创业中度过,更有意义和价值。今后,一定要做大做强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公司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带动着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创家业、办企业、干事业的洪流中,为建设和谐新干、小康新干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
先进创业事迹篇5
今年50岁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党的富农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多年的努力拼搏,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她经营的吊瓜食品有限公司,年获利120万元,还带动在家3000多妇女从事吊瓜产业经营活动,2008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有效的促进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这里无不饱含着创业的艰辛、勇于拼搏和年轻有为的创业精神。
一、自强自立,艰苦创业。随着经济发展,她也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在工厂做过小工,干过家政,后来年经越来越大,做体力生活力不从心,也挣不了几个钱,在她42岁那年,她和丈夫一起回到了山区老家,看着乡山多、荒田多,人均耕地少,农民的人均收入低等到现象,她想如何靠山吃山,变荒山为宝山,增加收入。后来一次偶然机会,发现吊瓜子不但经济效益好,而且清肺、化痰、止咳、润肠、通便等功效,又可以利用荒田,荒地,也很适宜时下休闲食品。她就想建立一个吊瓜为主的食品有限公司,在各级妇联组织的帮助下,于2000年,用120元钱从长兴买了1斤吊瓜子,自已培育出200株苗,发动全村姐妹、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在山上进行大面积种植,当年有的姐妹收入800元,有的300元不等,虽然不多,但是给山区的姐妹带来希望。2004年,在前杨村建立了首个“妇字号”农业专业合作社。
二、引进品种,扩大规模。为了加快发展步伐,2005年她又开始自已进行炒制,在各级妇联的帮助下,她用小额贴息贷款购买了炒制机器、包装机器、建起厂房等设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建立起了3000余亩“双学双比”科技示范基地,为各村农妇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从而带动了周边近3000户农妇种植吊瓜,她还与前杨、山头郑、下杨、下辽、永和、下汤等18个行政村农妇签订收购合同,直接为农妇实现增收400万元,户均增收5026元左右。同时,她也积极提倡节能减排,洗剥出来的吊瓜皮统一回收,晒干,并修建了污水处理设施,促进农村的循环经济。
三、打响品牌,拓宽渠道。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她带领各示范基地姐妹多次到上海、杭州、椒江等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倾听大家对吊瓜子的意见和建议,引进和更新各种设备,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实行产品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强化板块经济效应,逐步向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发展。通过企业qs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利用参加各类农产品促销活动,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并成功打入省内外86家超市。
四、致富不忘本,带动一方村民。村民们看到种植吊瓜获得了成功,纷纷跟着一起种植吊瓜。
致富不忘乡亲,她热心为村民传授自己所学来的经验,在开始种植时,认真指导大家培育、种植、肥料等,甚至还拿自己培养的种子给村民种植。在育苗、播种时,积极引导村民掌握各个操作细节。对村民的请求,她也总是有求必应,平时村民遇到有种植方面的问题,找到,她总是耐心地教授种植经验。经常到村民瓜田现场指导,晚上有空总是去到吊瓜种植户家中座谈,了解情况,与他们一起交流种植经验。
在她的示范带动和帮助下,乡前杨村吊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目前,2008年该村种植吊瓜面积近1000亩,同时带动全乡种植吊瓜达3000多亩。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先进创业事迹篇6
纪廷虎,男,1962年12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建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社长,花荄镇前进村村委会主任。在创业的道路上,他善思勤奋,好学务实,在养猪事业上闯出了一番天地,为他的.绚丽人生增添了浓重色彩的一笔。
善思求变办猪场
花荄镇前进村是安县新县城部的城郊村,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756户2798人。因县城建设和工业用地的需求,紧邻城周的5个坝区村民小组的土地被征用,脱离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成为城市市民。失去土地的农民,除部分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人很快适应的城市生活,并在城中实现的二次就业外,大多数村民因文化、技术、生产习惯等因素只能游离于城市里,靠打短工或社会救济度日。对于因年龄不足无法领取社保,靠打短工维持生计的村民来说,随时都有失去生活来源可能,而沦为城市贫民,给城市文明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面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村主任的纪廷虎,感到肩上负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他冥思苦想,决定为这部分村民寻找一条既稳定、又能增收致富的路子。
思路确定后,他入组到户,遂行民意;实地勘察,拍板定案,决定在距城市3公里外的前进村9组山腰荒坡上建立养猪场,在带领群众通过养猪致富的同时,吸引脱离土地在城市里无法实现就业的村民的到养猪增加收入。通过立项、报批、筹资、租地、建设等环节的艰辛努力,纪廷虎在荒坡上建起了占地150余亩,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13栋生猪养殖房的大型养猪场,吸收了11名脱离土地的农民到养猪场养猪增收。
刻苦钻研学技术
养猪,对于农家出生的纪廷虎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但要办好规模化养猪场,使之形成产业,让更多农民通过生猪养殖增收致富,对于懂事后就随父亲从事经商的纪廷虎来说,确实是一道不宜轻易逾越的障碍。为了克服养殖技术匮乏这道难题,纪廷虎同志先后赴正大公司学习,到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参观,拜学者能人为师,刻苦学习生猪养殖技术。同时,他购买了《养猪技术指南》、《x种猪快速育肥术》与养猪技术光盘;订阅了《农业科技报》、《农村养殖报》和《村镇百业信息报》等报刊杂志,坚持自学不断丰富养猪知识。
通过学习,纪廷虎掌握了品种选育,疾病防治,饲料选配,猪场管理等关键技术,先后从北京、广州、湖北、福建等地引进英系、法系、美系大白,挪系、美系长白,台系、美系杜洛克,以及法系、比系皮特兰等一批优良种猪,安装最先进的温、湿空调设备,使猪只的生存环境得到更大的提高,同时科学地导入人工受精技术,应用blup法进行育种测定,种猪质量明显提高。实践中,他总结积累了生姜桔皮保健催肥、姜茶红糖止泻除痢、柿皮枣皮消炎解痛等简而易行验方100多个。
xxxx年,他引进em生物技术养猪法,用益科乐活力菌进行厌氧发酵饲料喂猪,使母猪产仔率提高50%,存活率由60%提高到95%以上,出栏时间由6个月提前到5个月。由于实行了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管理,他的养猪业不断壮大,所办猪场成为全县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养猪场,起到了典型样板作用。
扩大规模促发展
养猪技术的掌握和不断丰富完善,为办好养殖场、实现生猪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12”大地震,给刚刚开始正常运营的生猪养殖场造成了惨痛的损失。面对圈舍毁损,大量生猪死亡的的局面,敢想敢干,不畏困难而折腰的创业能手的纪廷虎,紧紧抓住恢复重建的历史机遇,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的同时,不等不靠,奋力自救。他一方面清理废墟,埋葬四猪尸体,对旧场地进行彻底消毒防疫;另一方面积极与当地农户联系,新租荒山100亩,将原来仅有50亩的生猪养殖场扩大到150亩,将原来仅有4栋2000多平方米养殖房扩大为现在的13栋7000多平方米,将原来的砖混圈舍改造为现在不锈钢金属圈舍,将原来单一养殖商品猪的养殖场改造为目前的商品猪养殖、种猪繁育、仔猪销售的综合性生猪养殖基地,吸收了当地16名失地农民到养殖场务工。目前,纪廷虎创办的养猪场养母猪近700头,育肥猪近4000头,每年向社会提供种猪4000头,商品猪6000头,年产值达到4300多万元,销售额突破1360万元。
带领群众奔富路
为回报社会,纪廷虎充分利用养殖场规模大、品种全、有场地的优势,吸引农户进场参观,定期举办专项技术培训班,动员农户养猪增收致富。在他的带领下,生猪养殖户不断增多,仅周边养殖300头以上的农户就达60多户。
养殖户的增多,养殖的规模的扩大,养猪的风险不断上升,农户要求组织起来共同应对风险的欲望愈来愈强烈。纪廷虎顺势提出了建立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倡议。他的倡议得到了养殖户的广泛响应,大家纷纷推荐纪廷虎的担任合作社社长。经过充分酝酿,大家一起制定了《合作社章程》,以“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注册农民转和组织正式成立。在合作社社员大会上,纪廷虎被选举为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社长。
通过几年的努力,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安县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农专合组织。目前,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社员覆盖到了花荄镇的7个村13个村民小组,并辐射到了安县兴仁、黄土、乐兴、界牌和江油方水、涪城河边等村社,拥有社员138户,出栏生猪近5.6多万头,年产值达到1.1个亿,会员们正通过生猪杨一步步走向富裕。
先进创业事迹6篇相关文章:
★ 先进工会事迹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