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故事和情感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让他们对相关书籍产生好奇心,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倾城之恋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倾城之恋读后感篇1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看小说,不过比较喜欢看言情小说,我喜欢跟着笔者去经历主任给的这些爱恨情仇,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主人公快乐,我会比他们更快乐,看到他们难过,我会比他们更难过。沉浸在这些美丽的爱情故事里,自己也会变得很快乐。
初看《倾城之恋》是初二的时候,这个时候刚刚开始迷小说。这个时候看《倾城之恋》什么都不是很懂,就只是看故事,只知道女主角是白流苏,男主角是范柳原,白流苏是个离了婚的女人,她在守旧的白公馆里没有地位,后来为了替自己争一口气,白流苏便抢走了原先要介绍给妹妹的范柳原,后来两人在一起,可是他们对爱情抱持着不同的看法,在没有继续下去的动力时,因为战争踏上婚姻这条路。之后随着年龄增长,慢慢的懂得了很多,后来了又看了几遍这本书,也渐渐的看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
关于这篇文章有几个部份我先讲一下:像白公馆代表的是旧日的一切,包括生活方式。像书一开始就有提到像他们的时钟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从这边就可以看出来它是一种很守旧、很旧日的。跟当时的中国其实是很像的!另外,张爱玲在描写男女感情是很含蓄美感的,和现在的文学所描写的是差异很大的,例如像在描写范柳原的动心时。从三奶奶讲的话可以看的出来:三奶奶叹了口气道:“跳了一次说是敷衍人家的面子,还跳第二次第三次!”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说范柳原对白流苏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我跟你跳了一次舞还会想跟你跳第二次第三次,就表示我对你其实是有感觉的。这种写法多么的含蓄,一个“爱”字都没有提到,可是,从一些事件的叙述却可以描写出人心中感情最细腻的部份,真的是很令人佩服!
在《倾城之恋》中流苏只是一个生长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离了婚,在一个特定的机会下结识了范柳原。在日常世界里,他们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只喜欢他用更优厚的条件前来议和。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话,大概意思是一个女人勾引一个男人会被人说成荡,被男人勾引便是该死,如果勾引一个男人,男人还不领情不上钩,这么便是双料的该死。充满了洞悉一切的淋漓尽致的明快。后来战争爆发,打破了浮在日常生活中表面的东西,成就了他们的感情。最感动的是最后他们默默握着彼此的手的这夜,刹这间的了解和感动也够他们一起生活十年八年。这样的结局,即便是合,温暖之外更多的是荒凉。末一段中张爱玲说: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语把它们留给别的女人,这是好现象,说明在他眼里已经把她当作自己人,名正言顺的妻子。如此怅然的`结局不无对爱情的挪揄嘲讽。
在张爱玲看来,所谓言情,不过在讲一场风花雪月的传奇,无情的言情。每个人都在追求什么,但真正的感情不存在,即使有,这也是虚幻的,在世情和言情间,多半让世情的虚无吞没言情。爱恨离愁仅仅是一出演着演着忘记了对白的悲喜剧,静默中说与别人听,赚了别人的叹息,忘记了自己的眼泪,回头看看“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脱不了镜花水月罢了。压抑,苍凉,绝望,空虚,恐惧——全部全部的感觉中只有这些荒凉是真实而且长久的,感动自己的人已走远,或者从来未曾出现过,在滚滚红尘中,等了很久,遇着了,不早不晚遇着了也不过如此。交错后便是支离破碎的感伤,长久长久欲说还休的沉寂。连最初等待的热情也失去了。只觉得冷,无边无际的空虚如潮水般阵阵来袭。人性软弱,在她看来也是一种罪,张爱玲对人性恶的兴趣表现在塑造人物时不遗余力赤裸裸地刻画上,她的笔下没有完人,有的只是男人和女人,充满欲望,把握不住自己的男人和女人。同时,他们又是最坚强的——没有什么比绝望中的情色男女更坚强或者说麻木
?倾城之恋》的结尾是这样的: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有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胡琴声似在耳旁响起,却又是充满未知,只道是我年少无知吧。也许过了些年,在捧起《倾城之恋》时,千头万绪又是不同。只是淡淡忧伤……
一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体味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
倾城之恋读后感篇2
?倾城之恋》里最有名的那句话:“这一炸,不知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仔细玩味这句话,“被炸断尾巴”的故事的主语应该是“别人”。这也让我们从范柳原这句幽默的战争调笑中似乎隐隐看出故事最终大团圆的结局。第一次读完倾城之恋,那是一种深深的快意,倾城的战火中倾城的爱恋。
童年时的阴影以及少年时与人的尔虞我诈,让范柳原已经伤痕累累了。他的阅历犹如沧海——过早看透了人世的苍凉。所以才会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麻醉自己,忘却痛苦。
然而,香港一战的动荡让他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怀疑,并且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与白流苏的结合。很多人因此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中,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故事最后的那些话:“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他把白流苏当作名正言顺的妻,却没有完全放弃他身后的世界。而原因就在于,战争让他意识到他对白流苏的感情,可是他却不愿意让白流苏彻底地了解他——他把心扉再次关上了。范柳原是幸福的,在这个利欲熏心的世界里,白流苏是纯洁的;范柳原也是不幸的,因为直到最后他都没有与白流苏完完全全的心灵相通。最终,他的悲剧就在于他那犹如大海般沧桑的心灵,而正是这份沧桑让他本能的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再相信世界上有真正心灵相通的爱情。
相对于范柳原的沧桑,白流苏的生活则应用苦涩来形容,离婚归家,寄人篱下。她对范柳原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这戏虐的话,带有调侃的味道,却也隐含着苦涩。对于一个出身较好的良家女子,白流苏选择成为范柳原的情人,是对自己名誉与命运的孤注一掷。她就像一只蝴蝶,寻找自己的归宿,最后,“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可是白流苏自己也有点怅惘,因为虽然她达成了自己结婚的目的,却觉得这一切不过是机缘巧合,所以她才会隐隐不安。可以想象,与范柳原相比,她的底色是纯洁的。也许范柳原早就看透了她接近自己的原因,但也正是这份可笑而可爱的心打动了范柳原吧。白流苏是幸福的,因为范柳原爱她;白流苏也是不幸的,因为范柳原的阅历让他拥有大海般的沧桑,而她没有。
但流苏没有选择,只有这条也许可以通向幸福之路,可是天知道,每一条路都并不幸福。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又有谁知道流苏的下个故事是喜是悲?
倾城之恋读后感篇3
“流苏不知道,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的爱情,还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又回到书面,阳光照在那四个玲珑小字上,眼前悄然浮现了那一场罗曼蒂式的爱情……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生。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属于上海独特的迷蒙气息,尽管新旧夹杂的文化冲击,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那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但是那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不仅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剩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生的怀抱以外,再无其他。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生看成他脚底下的泥”。感情和婚姻原是他不坚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两个人的缘分因为一场舞会,香港式的恋爱跃然纸上,在各种机缘巧合中,两个人在感情上跳起了华尔兹,周转舞动中,发生了美丽的故事,也有凄凉的背后。可最终,这场倾城之恋会美好落幕,可崇高的爱情从来不会结束。流苏和柳原的爱情是一种美,需要时间的等待,需要反复的淬炼。在爱情中,谁又是自由的呢?我面对你,藏好所有心事潋滟,忘记闭眼去藏眸光流转,无人去问时移势迁,我只想静候和你所有的遇见。所以,当看见流苏他们两人在感情里你一步我一步攻于计策时,你会吃惊那些感觉是熟悉的,可眼波里明明藏不住事啊,干嘛要彼此折磨呢?细细想来,这是爱情的魔力,是他特有的地方,因为这一切看似俗气却那么真实、富有人间烟火气的事情,才让爱情变得伟大,让人着急,让人觉得它不可替代。
素色湘帘,帘风后面,所谓伊人,拨弄琴声三两声。倾城倾城,倾倒一座城,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此刻你可该坚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生,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生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生。死生契阔前我闭上眼,犹记当初,人群中回眸莞尔,你我窗前采一瓣月光,折一段旖旎的回忆。
断弦琴铮,留香锦褥,梧桐滴雨,芭蕉声碎,画栏生愁,曲屏传恨,雁归人不归,春来人不来,飞鸿不传信,杜鹃空啼血。许多人说,在,《倾城之恋》这本书中,这篇却是个难得的好结局,可最后那段话“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胡琴拉着拉着,又是怎样的一段故事呢……都说张爱玲的文章是“她作品写到芸芸众生,嘲讽,刻薄,最后心还是软了,这都是基于她的这种深藏着的爱”。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她,从小经历了兄妹不合,家庭破碎,深受新女性的母亲的影响,张爱玲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品味和独立的生活。可毕竟心里是有阴影的,所以造成她孤高气傲、冷眼看人。因为张爱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都市作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堕落,精神的扭曲等等,给人一种苦闷压抑的感觉。她的文笔总是沉闷的,不知为何,或许她个人特色太重,我读她的文字总带有一丝檀香。她是独立的,她拥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她似落入尘俗,又跳出尘俗去看一段段感情。张爱玲的爱情如同白流苏那样是轰轰烈烈的,但是上海的沦陷却成全不了她与胡兰成,最后以悲剧收场。她的爱情正正是印证“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这句话。即便他有家室,即便他背信忠义,即便他寡情薄幸,在他背叛后仍然不离不弃,直到他不再需要她。她依然像一朵傲立的白莲,只可远观,孤立到极致,不知道坚持的是自己内心那份清丽还是和胡兰成那段无法抹去的记忆。或许都有吧,或许自己早就分不清,或许两个理由早已彼此交融。有时,等一个人,不是有多爱,而是等习惯了,你哪天突然不等了,你觉得背叛了自己。这样一个有不凡故事的女子才能写出这样不凡的.故事。
在这个万般千态的浮世绘中,在错乱复杂的名利场里,我们容易在无端狂热和纸醉金迷中迷失方向,在所谓的竞争中迷失自己,其实人生如梦,年华似雪,梦醒了雪停了,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如张爱玲一样守住自己内心的云白山青,或许谁都可以感悟到弘一法师所说“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我爱你,所以我可以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爱有那么多种形式,干嘛非要用最简单最普遍的说呢?要知道,美人在骨不在皮,君子在德不在貌。如张爱玲一般内化于心的美才是极致的。
合上书,想到李娟一句话“虫鸣如流水,一派天籁。静夜里,读一本好书,悲也放下,喜也放下。天上夕月一弯,淡若清梦。”再次细细品味这场倾城之恋,从上海到香港,相距千里,每当我抬头望月色时,觉得这是你我唯一共同的东西了。爱能跨越时空,倾城的美,是你随意摆放的东西,在我心里都有独特的印记。
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再遇倾城色。
倾城之恋读后感篇4
张爱玲曾经说过: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 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我们不知道她是否在近三十年的晚年寂寞中感到了快乐,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路往回望再好月亮也不免有些悲凉。
这不仅仅是她的凄凉,也有她书中人物的凄凉。不论是《金锁记》中带着些许神经质的七巧,还是《倾城之恋》中的六小姐白流苏,都透着骨子里的凄凉。
一段恋情若能以“倾城”形容,是如何壮烈。张爱玲对女人的感叹“她的命运注定是一览无余了”流苏做了赌徒,她拿她后半生做了赌注,不仅仅流苏做了赌徒,张爱玲是了赌徒,我们也成了赌徒。胡琴咿咿呀呀的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流苏但是在这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又知道呢?
时间的流逝全然为了证明爱的有始有终,世界的颠覆则成全了他和她的善始善终。传说中的佳人回眸,倾国倾城。流苏时常怀疑,香港的陷落完全为了她。一段男女之情里垫着一场战争和一个大城市的陷落,这是何等的豪阔,又是何等的肃杀。原来这就是——倾城之恋
故事到了该收尾的时候,生活却依然情不自禁的继续。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中被命运掷骰子般的掷到了一起,于那“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
相对完美的结局,仅仅也是用光明的尾巴给苍凉加一些保护色,那骨子里苍凉是遮蔽不了的。尘世有多么繁华热闹,张爱玲随手一揭却让我们看见了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在一般的感觉里,苍凉就应该是灰蒙蒙的那种,有些恍惚,有些迷离,而她的苍凉偏不如此,五光十色的温暖的,舒适的,但后来总归让你沉下去,成了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
所谓言情,不过在将一场风花雪月的传奇。无情的言情。每个人都在追求什么,但真正的感情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虚幻的,在世情与言情之间,多半让世情的虚无吞没了言情。爱恨离愁仅仅是一出演着演着忘了对白的悲喜剧。静默中说与别人听,赚了别人的叹息,忘记了自己的眼泪。回头看看本是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脱不了的镜花雪月罢了。
?倾城之恋》从构思以及文章的行笔都具有无可挑剔的天然优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似乎着其中总 能够找到张爱玲笔下她自己情感生活的影子,完全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
倾城之恋读后感篇5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一座城市的颠覆成全蓄谋已久的爱恋。幸福的感觉就是那一刹那的时间。那么长时间无限的忖度,那么长时间无奈的掩饰,在那一刹那消失殆尽,化为平凡的欢声笑语。脱掉所有戒备开始以后平凡的生活,也许以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幸福。但是,至少在那生死与共的一刹那明白幸福是永恒的。
一个人勇敢并不是说她不害怕什么,而是,她明明害怕还能坚持去做,这才是真正的勇敢,是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体味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
其实《倾城之恋》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一个离异后寄居娘家的白流苏遇上了一个热爱风花雪月的花花公子范柳原,白流苏急于找一个归宿,然而,范柳原却因童年的悲剧,对家庭失去了责任心。在两人步步为营,玩心理战术的一番爱情角逐后,故事最终以大团圆结局收场。当第一次读完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快意,战火中成就一段倾城之恋。经过细读与深思后,觉得虽然结局是圆满的,但是心中总是有些难以释怀的地方。比如说,白流苏与范柳原最后结婚了,不见得范柳原受到过的伤痛便不复存在了,故事最后的那些话:“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从这句话中,我觉得范柳原没有放弃他原来的世界,他依旧是那个逢场作戏的范柳原。白流苏虽然得到了她所期待的婚姻,她得到范柳原的爱,但却不是全部,白流苏是可怜的。“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范柳原同样是可怜的。他的经历绝对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这个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社会里,范柳原是个历经沧桑的人,所以即使他与白流苏成为夫妻但并没有真正的对白流苏敞开心扉。我觉得他们的爱情就像时下这些都市爱情,虽然爱着,却又殚精竭虑耍着手腕,保持着那点点暧昧,怕自己爱得比对方多,怕自己受到伤害。白流苏一个受人唾弃的寡妇,在一群自私自利的兄嫂的欺压下,无容身之处的窘况,她急切寻找归宿。徐太太跟她说,找事是假的,找个人才是真的。
我觉得白流苏是自私的,当时社会环境下,像白流苏这样的女性,想当然地想抓住范柳原这根稻草。同样,范柳原也是自私的,他对白流苏费尽心思,却没想过要娶她,就是等她投怀送抱。在这场爱情的角逐里,最后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也是完满的白流苏得到了婚姻却对自己未来有一种说不出的虚无感。对于我个人的爱情观里,我却觉得是不够完美的。
读完《倾城之恋》,也许有人说太好了,是大团圆结局。但我看到最后一段话“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时,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悲凉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非洲读后感5篇
★ 苏武的读后感5篇
★ 古诗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