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生活中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就可以写心得体会来进行记录,大家要知道富有真情实感的心得体会才能得到读者们的认可的,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倾城之恋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倾城之恋的心得体会篇1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开篇介绍范柳原的身世的时候,最后一句写得相当毒辣,说他年纪轻轻受了挫折,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这话如同红楼梦里面的判词,我心想张爱玲定会按照着这种浪子模式去写范柳原。果真,一语成谶。范君作为英国归侨,自然是太太小姐们眼中的标准夫婿了,他身边莺莺燕燕环绕不绝,勾心斗角,各显神通,大大热闹过一番。尽管美女如云,环肥燕瘦范柳原依旧是潇洒走一回。直到他遇到一个具有中国式娇羞如玉,低眉温柔的白流苏。
范柳原遇到白流苏,一开始就知道她不堪的境遇,离过婚又死了前夫,在娘家无处容身走投无路下必须得找一个像他这样的钻石王老五绑一张长期饭票。尽管他知道她心里精刮的算盘,却从她的蹰踟和无奈中看到了自已无所适从的孤寂。因此,范柳原说:“你……你假如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范柳原的身世相当畸零,我想这一刻他是看到了她的心吧,像猛然间看到自己一样,在厚厚的镜子面前,有同样的锐利面具,脆弱的矛盾的挣扎的无解的心,那是他自己,他知道那是他自己。
白流苏是这样看待范柳原的,与她单独在一起时这样稳重,偏偏人前放肆,人后又是正人君子模样,这般心思,连她也摸不透。其实不是白流苏摸不透,而是她低估了范柳原爱一个人的程度,与我们所有人一样被张爱玲的判词给蒙了眼。范柳原更渴望白流苏在精神层面同他站在一个高度上,而不仅仅是为了经济上的安全或者肉体上的满足。因此他向她说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他嘴里这么说着,心里早已绝望了,然而他还是固执地,哀恳似的说着:“我要你懂得我!”
从这里开始,我不管张爱玲的笔锋有多荒凉,言词多冷清;不管白流苏是为了经济安全才接近范柳原,还是柳原喜欢白流苏只是为了精神慰籍;不管有多少的勾心斗角精明算计,无论怎样的逢场作戏装模作样,在爱情的世界无非是你退我进,谁先动心谁先死罢了。至少那一刻,哪怕只有一丝一毫我相信了范柳原内心的颤抖,相信他在电话里说“我爱你”的真诚,相信他说:“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的笃定。
因此我相信他们是真正的棋逢对手,见招拆招。我相信他能看穿她的轮廓亲吻她的奋勇,原谅她曾经的无耻,和那些无法启齿的卑贱!
倾城之恋的心得体会篇2
爱情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有种爱可以让我们死心塌地,有种爱可以让我们备受折磨。虽然爱,虽然痛,但我们无法不爱,无法不痛,这就是“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之感,字里行间回荡着凄美。或许每一段故事都是她的写实,每一个字都是她哀婉的血泪!那个年代,女子终究是女子,文笔再好又如何?她所爱的人个个离他远去。晚年的她,如同凋零的花儿,让人心碎。但依旧暗香残留,每每打开她的书,我总能嗅到这股淡雅的香气,缠绕鼻尖,久久不肯离去……
爱情总是难为女子,爱情总是折磨女子,爱情总是伤害女子。这是我看到“第一香炉”这个故事的唯一感受。呵,是因为女子之泪太轻?是因为女子之心太卑微?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葛微龙,长着一张白白的瓜子脸,眼睛水灵水灵的。但在殖民地香港里,被阳光烤晒过的小麦色仿佛更合群。薇龙从香港来上海念大学,投靠了继承了前夫一大笔遗产,同时是当地有名的交际花的姑姑。薇龙何尝不明白投靠姑姑的结果?但她别无选择……看着满满一衣柜的漂亮衣服,薇龙的心里却仿佛有几万只小虫啃咬一般,不知滋味。就这样薇龙被迫见了许多的“上流绅士”,却总是没有姑姑称心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微龙男主人公乔斯。他们是在一场舞会上遇到的,当时乔斯还轻薄了她。本以为只是一场戏,但那次舞会后,薇龙的心开始日夜思念起乔斯,沉稳有序的心脏开始扑通扑通乱跳。爱情悄悄降临,殊不知悲剧紧随其后。乔斯本是富家子弟,薇龙以为嫁给他后不必再作“交际花”,可乔斯却说:“我希望有个女人可以养我”。呵,多么荒缪。薇龙却又因为爱放弃了挣扎,堕落黑暗中,可她是否了解,对于姑姑和乔斯而言,她只是一棵摇钱树罢了!
我该为薇龙哀?还是该为薇龙哭?都不是。因为她只是一个被爱捆住手脚的傻女子。
我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亲情为何全部拜倒在利益与金钱的面前,无法理解那个时代女人的爱为何如此卑微,我已痛彻心扉,更以泪流满面!
爱情在张爱玲的笔下化茧成蝶无比凄美!悠悠长河中那一张张风华绝代的面孔已模糊不清,但那份倾城之恋却刻骨铭心!
倾城之恋的心得体会篇3
一直觉得张爱玲是个清冷的女子,用一双冷寂眼神看世间所有繁华热闹,写感情总是毫不留情地剥去种种温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没有任何修饰。让人看了顿生悲凉。《白玫瑰与红玫瑰》中那段最为经典的话语“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就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短短几十字,就揭示一切男子真情下所有的本质。这个女子就是这样,将残忍的真话隐在自己淡淡的哀愁里不经意地说出来,让人分明感觉到悲哀却又拿她毫无办法。《心经》里父女之间的畸恋,《金锁记》中无爱的曹七巧,扭曲的人性,疯狂的报复,一切让人感觉的都是冰冷的,人与人之间最为温暖的感情,也只不过是一种利益的表达,这种种,只是人的一种绝望的挣扎。
而《倾城之恋》应该是张爱玲冰冷的笔下,唯一温暖而琐碎的爱情。可是这段情感的圆满又非常不幸地以一个大悲惨为前题为背景。那便是一个城市在战争中的陷落。其中生、死、离、别,都只在毫厘之间,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拳在命运手里,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只是命运手中牵串拉扯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们的力量只是渺小,根本做不了主,他们能做的只是相爱,剩下的事,交给命运,而这一次,命运通过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
柳原看着白流苏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那时候再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看到范柳原在电话里对白流苏说“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不可抑制得哭了。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却有别于时下的爱情故事,它没有那么强烈,没有那么多的甜言蜜语,它有的,更多的,是一种带着淡淡哀伤的压抑的与时代与命运相系的感情。
小说中最经典的一句话,也是常常被人引用的,“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但终,一对自私的男女成就了一段俗世的真实的爱情。
也是,这也是张爱玲内心所期许所向往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的。”也许爱情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平凡的夫妻。“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正如她也曾经这样许愿。但终成空,只是镜花水月。
她那样清高孤傲的女子,写尽人间风月把世情看得玲珑剔透,也逃不过情的劫难。有一种人本质上冷而清冽,如张爱玲。不轻易付出,一旦投入,就凝聚所有光华,烧得炙热璀灿,爱得千回百转。为了胡兰成,她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为了他,她原谅了他跟另一个女人一起,甚至生活费却仍然是她给的。于胡兰成的种种自私、劣迹,种种遭常人谴责处,而张爱玲仅仅一句说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就将所有言语化为烟灰。为了爱情,她这样一个孤高的女子,也变得卑微,将自己低到尘埃里,只求一段平凡的爱情,但,她全身心的付出也终只换回满心神伤和黯然憔悴。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这个曾经懂她的人,终让这朵开在尘埃里的花萎谢了。
倾城之恋的心得体会篇4
初读《倾城之恋》,庆幸白流苏终于有了平凡的归宿;再读,则多了几分对白家那些三爷四爷的势利眼的鄙视、对范柳原初衷的怀疑、对流苏处境的同情;而现在细看来,不禁感慨颇多。
白流苏无疑是值得同情的。离过婚,在娘家人的闲言冷语中度日,白公馆的人拿她的再嫁当个笑话,却又迫不及待地打发她出门。所以,流苏也迫不及待地要离开,报复性的,她找上了范柳原。这个范柳原不是个好货色(可以说,如果没有那场战争,那么,流苏的结局将会沦为她自己也不屑的二奶)。范柳原是个情场老手,喜欢自由,不愿被婚姻束缚(也和他自己的身世有关),他不愿和流苏结婚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对流苏来说,结婚是头等大事、急事。因此,两人的矛盾、争吵就不可避免。流苏在白公馆的处境对流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她和范柳原约会,是抱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心态。她不断地揣测柳原的心思、分析他讲的话,目标就是婚姻。范白两个人在相互的拉锯战中,流苏一只脚跨进了“姘头”之门。
?倾城之恋》精巧的构思就像是精雕细琢的玉器。作者看似将结局往一个悲剧方向上推,但却由于一场战争,流苏和柳原意外得到了一个最平凡也是最美好的结局。我认为,张爱玲先生对范柳原这个人物形象的感情是矛盾的。一方面,柳原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是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另一方面,范柳原又是不负责任的浪荡子和心计深重的人。但我还是认为,张爱铃先生是偏爱他的。作者理解甚至同情他的所作所为,她借他之口说:“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仿佛柳原是个忧伤的男子,有不得已的苦衷。这让我想起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恋爱,让我觉得张爱玲先生对这场邂逅是无悔的。她给范白一个完好的结局,正是内心对爱情的期待。
与同时期的作家相比,张爱玲更以其细腻的笔调,在一片严峻的氛围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她笔下的人多是市民形象,小奸小坏之人。她对人性的理解深刻而无情,因此她仿佛永远冷静地隔岸观火,洞察世事世情。不过对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结局,她却愿意用一场战争、整个香港的沦陷来给予他们平凡的结局,这之中可以看到她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对爱情的期待了。
倾城之恋的心得体会篇5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被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柳原说的这番话,原来是他们爱情的谶言。多骄傲的人啊,非得要等到文明被毁掉,什么都完了的时候,才肯透露出自己对对方的爱。
白流苏,一个结过婚,却未得到真正的爱的穷遗老的女儿;范柳原,一个人人倾慕,却也未得到真爱的富家庶出子。两个内心孤单得要死的人,遇到了一起,自然会产生别样的情愫,然而虽然他们内心孤独,却要装得很骄傲,这是他们武装自己的方式。他们就像是两只刺猬,拔了刺,又害怕受伤;不拔刺,又永远无法真正的靠近。所以他们就只有这样若即若离着,生怕自己受到一点点的伤害。流苏,太想太想结婚,她急切需要经济的保障,她所有的本事是应付人的本事,她深谙自己应该保持怎样的状态来使柳原对她保持不灭的兴趣,她有着她的矜持,她有着她最美的姿势——低头,而当她低下头的时候,心却高昂着。柳原也是个固执的孩子,他明明爱流苏,却不敢真正的大声说出来,最多在无法压抑的时候,望着窗外的白月亮,在电话中低诉,我爱你,同时乞求流苏的爱,何其卑微。所以流苏以为这是个梦,想必柳原也愿意流苏把这当成是梦,所以当白天到来的时候,他们一如既往的保持着自己骄傲的姿态。
流苏要回上海,以此表明她的矜持和高贵,柳原却也不强留,因为他拿稳了她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两个人,谁也不肯退一步,在不是百分百确定对方是真爱自己的时候之前,他们绝不让自己吃半点亏,可天知道,爱情这样的东西,你不付出,又怎么听得到回声。只是一个秋天,流苏觉得自己老了两年,自尊、爱情和家庭使她不堪重负,她哭了,发现有些东西忍无可忍。在细雨迷蒙的码头,柳原说:”你就是医我的药瓶。”她红了脸。这样的别离让两个人都有着无法承受的思量,在那个夜晚,柳原在流苏的房间看月亮,更想看透的是流苏的心。终究还是他们还是在那样的夜晚,昏昏的吻到另一个世界。
柳原要去英国,流苏决定在香港等他,在一幢由她主宰的房子里等待她的爱人,她用一周的爱情下了赌注,流苏骨子里好赌。然而,战争的炮火却响起,在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时刻,她束手无策,她的本事可以对付人,但是对付不了战争,她只是一个软弱的很的女人。在她最软弱的时候,柳原出现了,回到了所爱的女人的身边,他要保护她,在枪林弹雨中,他们彼此才发现,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他们对于彼此透明的很,彼此了解彼此的每一点想法,一个本是自私的男子,一个本事自私的女人,然而终究是遇上了这样的对方,使得自己不得不放下假惺惺的防备,用真心握住彼此。
残酷的战争成就了流苏和柳原美满的爱情,这样的想法是流苏的,也是张爱玲的,骄傲的人其实不是流苏和柳原,而是张爱玲自己,创作出这样的小说,本身就只要张爱玲可以做到,只有她才是如此的骄傲。在我看来,张爱玲最经典的照片,就是那张穿着旗袍,微微叉腰,昂着头的那张黑白照片。那样的姿态是完完全全属于张爱玲一个人的姿态。骄傲和孤独相互映衬,一种旷世而孤立的感觉。小说中的流苏和柳原,是骄傲的摆弄着爱情,然而,他们的这样的虚张声势的骄傲,却更让我感觉到他们内心的不安和卑微,因为觉得自己的卑微,而不甘于卑微,所以装作很骄傲,直到遇见一个正真对的人,才卸下了防备。张爱玲又何尝不是?一个骄傲的才女爱上一个多情的男人,最后自己却弄得伤痕累累。晚年的张爱玲,远居异国,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最后孤独的安静的离开我们。她的一生,没有经历她笔下那样美丽的爱情,她所苦苦追寻的美丽的爱情只能停留在笔墨之间,在她的文字里,她给自己营造了最美的爱的世界。流苏的爱情可以说是张爱玲自己所期盼的吧,只是流苏成为了张爱玲的理想,她自己的爱情没有的得到成全,那些倾国倾城的人都是传奇,不是自己的事儿。
我想,这样的倾城之恋也绝对不是我的事儿,我遇不到,也担当不起,今天是5.12周年祭,回想去年的今天,那样的灾难,有没有锻造一段倾城之恋呢?但是试想,无论是谁,也不愿花这样的代价来成全一段爱情。
文尽于此,而意味无穷。《倾城之恋》,我喜爱的小说,我喜爱的张爱玲,却是我承担不起的爱情。
倾城之恋的心得体会篇6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我有一次在图书馆偶然发现的。当初,我是被它的书名深深的吸引的。还记得我第一次读《倾城之恋》时,读到“流苏不知道,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的爱情,还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后,我终于理解了书名,确实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与范柳原的这段爱情非常的浪漫,当时的话就是说非常的罗曼蒂,第一次读完后,我觉得流苏是幸福的,她得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现在回头看,也觉得当时的理解是如此的肤浅。张爱玲有很的著作,然而,我对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情有独钟。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重读一遍,每读一次我便对它有一个新的诠释。
其实《倾城之恋》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一个离异后寄居娘家的白流苏遇上了一个热爱风花雪月的花花公子范柳原,白流苏急于找一个归宿,然而,范柳原却因童年的悲剧,对家庭失去了责任心。在两人步步为营,玩心理战术的一番爱情角逐后,故事最终以大团圆结局的收场。当第一次读完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快意,战火中成就一段倾城之恋。经过细读与深思后,觉得虽然结局是圆满的,但是心中总是有些难以释怀的地方。比如说,白流苏与范柳原最后结婚了,不见得范柳原受到过的伤痛便不复存在了,故事最后的那些话:“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从这句话中,我觉得范柳原没有放弃他原来的世界,他依旧是那个逢场作戏的范柳原。白流苏虽然得到了她所期待的婚姻,她得到范柳原的爱,但却不是全部,白流苏是可怜的。“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范柳原同样是可怜的。他的经历绝对是常人难以想像的。在这个利欲薰心,尔虞我诈的社会里,范柳原是个历经沧桑的人,所以即使他与白流苏成为夫妻但并没有真正的对白流苏敞开心扉。我觉得他们的爱情就像时下这些都市爱情,虽然爱着,却又殚精竭虑耍着手腕,保持着那点点暧昧,怕自己爱得比对方多,怕自己受到伤害。
白流苏一个受人唾弃的寡妇,在一群自私自利的兄嫂的欺压下,无容身之处的窘况,她急切寻找归宿。徐太太跟她说,找事是假的,找个人才是真的。张爱玲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我觉得那个时代的女性都是可悲的,女性的社会地位价值要看她的男人,女人要依附着男人才得到尊重。白流苏要去香港了,她所谓的家人不敢得罪她。在她一无所有的回来后,就只是一顿的冷嘲热讽。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她笔下女性是新时代下的旧女性,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不可能在外抛头露面的工作。曾看过有人评论她笔下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我觉得说得非常的贴切,我觉得白流苏是自私,当时社会环境下,像白流苏这样的女性,这样的环境下,想当然想抓住范柳原这根稻草。同样,范柳原也是自私的,他对白流苏费尽心思,却没想过要娶她,就是等她投怀送抱。在这场爱情的角逐里,最后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也是完满的白流苏得到了婚姻却对自己未来有一种说不出的虚无感。对于我个人的爱情观里,我却觉得是不够完美的。
读完《倾城之恋》,也许有人说太好了,是大团圆结局。但我看到最后一段话“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时,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悲凉感。我觉得《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给自己一个童话,张爱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都市作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堕落,精神的扭曲等等,给人一种苦闷压抑的感觉。看了张爱玲的作品,我觉得她有着一个自己的独特情感世界,她扎根于低处,细细的观察着人性。我听有人说过一句话“她作品写到芸芸众生,嘲讽,刻薄,最后心还是软了,这都是基于她的这种深藏着的爱。”刚开始,我有些迷惑不解,我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她的作品。我也觉得张爱玲的文字很美,读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后来,我发现她笔下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腻而敏感。有许多话语,让人产生一种共鸣吧,因此很多人都爱上这个奇女子的文字。
不仅张爱玲的作品是惊艳世人,张爱玲本人就是一个传奇。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她是红透半边天的才女,她的人生经历也堪称传奇。透过她的作品,我看到一个传统的东方女子,低调,华丽,孤寂,冷傲。张爱玲的爱情如同白流苏那样是轰轰烈烈的,但是上海的沦陷却成全不了她与胡兰成,最后以悲剧收场。她的爱情正正是印证“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这句话。很多人觉得张爱玲遇人不淑,但是我觉得张爱玲是敢爱敢恨的女人,张爱玲对待自己的爱情是一种爱了就是爱的态度。她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正是这样,即便他有家室,即便他背信忠义,即便他寡情薄幸,在他背叛后仍然不离不弃,直到他不再需要她。正是一个如此超凡脱俗的奇女子,才到用笔给我们画就一部部话剧让我们读清,读懂一个动荡时代的历史,让我们领悟最悲怆的人生之谜。
倾城之恋的心得体会篇7
她生活在旧年代的旧上海,用着老钟时间慢一个小时的旧式家族。兄长白四爷拉着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三爷好赌又吝啬,四奶奶尖酸刻薄,就连生了她的母亲,能给她的也仅仅是幼年时慈善宽慰的少许记忆。
而更荒凉的是,那些许温暖如今都给了未出嫁的七妹妹。白流苏的一生,仿佛注定只能是悲剧的一生。但那么让人惊异的是,尽管是这般孤立无援的境地里,她也能在镜子里端详出少许希望来。四爷胡琴里的忠孝节义,皆与她无关,她要给自己谋划出下半辈子的“出路”。
范柳原出现了,他也许代表救赎,是把她拉出绝望生活的唯一希望,他也可能代表另一种屈就,他喜欢白流苏低着头,他既要坏女人的鲜艳动人,又要她懂得低头顺从。
用现在的眼光看,他绝不是一个好归宿。但白流苏是特别的,她心中似乎有一口气逼着她用前途做出一场豪赌,“如果她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人物范柳原,出尽她心中这一口恶气”但如果输了,名声扫地,她只会过得更差。但香港之行,她愿意赌一把。
我惊叹于她的抉择,因为仅凭她的能力,输并不难以预料。她在范柳原面前低到了尘埃里,她名声扫地的回了上海,又在范柳原的一封电报下再次别无选择来到香港,甚至成为了她的情妇。
但她的命运又并不仅仅如此,香港的战火和沦陷最终还是成全了她,在战火的呼啸中她终于如愿得到了一个依靠,她终于靠得住她腔子里的这口气,靠得住身边躺着的这个人。似乎是倾城的,一座城市的沦陷仿佛终于成全了她,她是一场得以圆满收场的传奇。
总有争论关于倾城之恋是悲剧还是喜剧,但我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白流苏是圆满的,她终于得到了一个可以依靠家,是一座城成全了她,是她的一场豪赌成全了她,而她不曾负一座城,更没有负了自己。
倾城之恋的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