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教案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指南,编写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教学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下面是顺风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欣赏课文,体会小桃树的形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并从文本中感悟生活。
2、学习本文借所写之物来抒写自己的理想、情志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作品情感,感悟生活内涵。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相遇
1、课前欣赏音乐
2、许多花草树木中,哪一种你最喜爱?哪一种牵动过你的忧愁与欢乐?
3、引出课题《一棵小桃树》
二、淘金
1、自由朗读《一棵小桃树》,从文中划出描写这棵小桃树的文字,体会作者笔下的小桃树有着怎样的外形特征?
2、讨论:作者这样写的理由是什么?
3、小结:是啊,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作者对小桃树外形的描写,原来那是作者是用描写小桃树外形的瘦弱来突出它生命力的顽强。这是一个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的生命。作者同样被他感动着。更从小桃树身上汲取了力量,有了生活的信心。
4、从文中找句子探讨:作者与小桃树有哪些关联?作者受到什么挫折?
5、请学生用“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小结感悟。
三、创造
学以致用:具体描绘记叙所写物的经历,并在记叙描写中抒发自己对所写物的感情(喜爱、厌恶、怜惜……)
四、享受 推荐与本文类似作品:《丑石》《文竹》。
学生思考
学生朗读课文并从中找相关语句体会把握。
学生把握“反衬”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小桃树是我的“化身”。
学生明确主题,畅谈感悟。
学生课后练笔。
板书设计:
托物寓意 小桃树 “我”“化身” 饱受冷落、经受风雨 生活受挫 依然坚强重拾信心与希望
教后反思:
这堂课以探讨文本主题为要旨,通过课堂预设的: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共同阅读文本,从文字的描述中把握文本的内涵,从文字的描述中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流淌,并由此及彼从作者的文字中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从课堂伊始,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自己与花草树木的情感联系,从而引出课题学生较容易接受,探讨文本时也能切中要旨,及至感悟时学生的体悟更是水到渠成。然而课堂中对于“反衬”与“对比”手法的理解太过于执着,以致于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混沌,还需斟酌。因为本身这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分割,若要细细区分,对于学生而言有难度。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中老王生活的时代背景,体会文中充满善良气息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的主题及哲理。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理解“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主要教法及学法:
组织指导、自学体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人世间,我们应如何对待一个弱者、一个不幸者呢?是同情?是帮助?还是鄙视?或者是欺辱?我们都熟悉这首歌曲——《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女士写的《老王》,来感受人世间温情脉脉的善良之美,也会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规则: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决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
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板书引导性问题:
1、识记与积累:蹬(d…ng)三轮车、惶(hung)恐、肿胀(zhng)、荒僻(p)、塌(t)败、取缔(d)、镶嵌(xingqin)、翳(y)、骷髅(k‘lu)、攥(zun)、滞(zh)笨、侮(w“)辱、愧怍(ku、zu)
2、多音字:熟(sh’、shu)、降(jing、qing)、曲(q‘、q“)、干(gn、gn)强(qing、qing、jing)、恶(、、w”)
3、你是怎样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
4、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我们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共同归纳:
1、结构一(1——4)介绍职业叙说身世——个人简况
夏日送冰减费带送
老送夫就医不肯收钱
王二(5——16)拉人带货难以维系交往片断
抱病上门送油送蛋
三(17——22)得知死讯感念愧疚——忆昔感?
2、思想教育: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它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吓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四、布置作业:
1、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2、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篇3
教材分析
?卖油翁》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故事生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文字浅显,较易理解。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文言文虽然不多,但对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掌握较熟,老师基本能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翻译,老师只需强调重点字词即可,不用逐字逐句翻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2.掌握重要实词“善”、“矜”、“睨”、“颔”、“忿”“尝”等的含义。积累文言虚词“而”、“以”、“之”等。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的独特艺术手法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翻译课文,把握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孰能生巧”这个道理,并在学习中加以苦练。
2.培养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 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 学时)
一、导入新课:
1、道具:(因为找不到铜钱)一个小瓶子,口与铜钱,的方孔大小差不多、一个水瓢、一瓢水。
2.一名学生上台,把瓢里的水倒进小瓶子。
3.师:要求其他同学观察他倒的水有没有洒出来(有),谁能把他滴水不漏的倒入瓶子?
4.引入课题《卖油翁》
5.解题:卖油翁,卖油的老头,没有具体的名字。在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类能工巧匠多的不计其数,但由于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为人所轻,不仅事迹被湮没,连名字也不可靠考。这篇课文所写的卖油翁就是其中一例。
6.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要地位,他积极培养后进。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成为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北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手中的笔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播放朗读录音,要求根据自己听到的读音及停顿,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划分朗读节奏。
3.师巡视,检查学生注音及节奏划分情况。
4.大屏幕展示拼音及节奏划分,要求学生订正。
ppt:读准字音。
矜jīn 圃pǔ 矢shǐ
忿fèn 酌zhuó 杓sháo
遣qiǎn 颔hàn 睨nì
ppt:把握节奏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5.齐读课文,把握节奏。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3.成果展示。(学生主动翻译课文,每桌一人,要求指出自己翻译的句子涉及到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等。)
(板书)
通假字:1.尔--耳,罢。
2.杓-勺,勺子。
古今异义:
古:只是。
1.但:
今:但是,连词,表转折。
古:善于,擅长。
2.善
今:善良。
古:夸?
3.矜
今:庄重,严肃。
古:场地(这里是将原来的意思扩大了。
4.圃
今: 菜园、果园。
古:慢慢地
5.徐
今:姓氏
一词多义: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动词,射箭)
1.射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技)
但手熟尔。
2.尔
尔安/敢轻吾射!
词类活用:
1.汝亦知射乎?射,动词用作名词,“射技”.
2.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虚词:
而:
1. 释担而立 连词 表顺承
2 .久而不去连词 表修饰
3 .而钱不湿 连词 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4 .康肃笑而遣之 连词 表修饰
以:
1. 公亦以 此自衿 介词 凭 、靠
2. 以 我酌油知之 介词 凭、 靠
3 .以 钱覆其口 介词 用、拿
4 .徐以 杓酌油沥之 介词 用、拿
之:
1.睨之 (代词 )代 陈康肃射箭
2.但微颔之 (代词)代陈康肃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 )代 射箭也是 凭手熟的道理
4 .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 )代 葫芦
5 . 康肃笑而遣之 (代词) 代 卖油翁
四.再读课文,准备复述。
1.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2.复述要求:1.用自己语言把故事讲给大家听。2.尽量不要看课。3.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关键词进行复述。
让自愿上台的学生进行倒水实验。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认真观察,看他们实验的效果,并作点评。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老师强点重点及考点)
学生读课文,并进行圈点批注。
老师强点重点及考点
老师巡视学生给课文划分的节奏,并给予指导。
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等几类分别板书。
老师提示,并用多媒体展示。
复习虚词及常用虚词“而”“以”、squo;之”等的用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同学们的努力,疏通了文意,积累了文言实词、虚词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夯实了基础,为我们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相信下一节课的学习会容易的多。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编课本剧
板书设计
通假字:
1.尔--耳,罢。
2.杓-勺,勺子。
古今异义:
古:只是。
1.但:
今:但是,连词,表转.善
今:善良。
古:夸?
3.矜
今:庄重,严肃。
古:场地(这里是将原来的意思扩大了。
4.圃
今: 菜园、果园。
古:慢慢地
5.徐
今:姓氏
一词多义: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动词,射箭)
1.射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技)
2.尔
尔安敢轻吾射!
词类活用:
1.汝亦知射乎?射,动词用作名词,“射技”.
2.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虚词:
而:
1. 释担而立 连词 表顺承
2 .久而不去连词 表修饰
3 .而钱不湿 连词 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4 .康肃笑而遣之 连词 表修饰
以:
1. 公亦以 此自衿 介词 凭 、靠
2. 以 我酌油知之 介词 凭、 靠
3 .以 钱覆其口 介词 用、拿
4 .徐以 杓酌油沥之 介词 用、拿
之:
1.睨之 (代词 )代 陈康肃射箭
2.但微颔之 (代词)代陈康肃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 )代 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4 .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 )代 葫芦
5 . 康肃笑而遣之 (代词) 代 卖油翁
教学反思
亮点 《卖油翁》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文字意思比较浅显,学生通过第一遍朗读便能知道文章大意。为了夯实考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放手给学生,着不仅夯实了基础,而且还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感觉上课轻松了许多。
不足 因为时间关系,没能让学生自己上黑板归纳板书,且有的知识对学生不放心,讲得过细,有点画蛇添足。
再教设计
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给学生,留点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去补白。
教学过程 (第 二学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表演课本剧,还原现场。
2.点评:哪一组表演的好?为什么?
二.精读课文,深层理解。
1.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提示:○1.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怎么反应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交流点拨: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动作、神态)
○2.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交流点拨:“无他,但/手熟尔。”
○3.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交流点拨:以我/酌油知之。
○4.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熟能生巧的道理。
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是怎么刻画陈尧咨的
交流点拨:(1)当卖油翁对他射箭“但微颔之”时,陈尧咨问道:“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的反应对一个自以为是的武夫来说,显然是受到了侮辱。因此,用一个疑问句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再用一个反问句,我的射箭本领不是很高明吗?
(2)当卖油翁又说“无他,但手熟尔。”时,陈尧咨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箭不但不加赞赏,而且还出乎意料的贬低他:“无他,但手熟尔。”一向狂妄的康肃公自然是要“忿然”的了。
(3)最后看到卖油翁的表演,不得不心服口服,“笑而遣之”。
2.从文中可以看出卖油翁是一个怎样的人?陈尧咨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流点拨:卖油翁:稳重、谦虚
陈尧咨:骄傲、自负
3.这个故事发生在康肃公陈尧咨年轻时候还是年老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点拨:年轻时候。因为从叙事中可看出他年轻气盛。但从课文的注释中我们可以知道,康肃公是他死后朝廷给他封的号“谥号”,以示尊敬。
4.文中写了陈尧咨和卖油翁,但标题却叫《卖油翁》,干脆把标题改成《陈尧咨与卖油翁》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好。因为事端是由卖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释担/而立”不“睨之”“微颔”,陈尧咨就不会发问;问题又是由他解决的-----以他酌油技术的精湛平息了陈尧咨的愤怒情绪。卖油翁的酌油表演明显技高一筹,作者是详写;陈尧咨的射技,作者以“发矢十中八九”一笔带过,是略写;再者,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陈尧咨却因“善射”而“以此自矜”。对比效果明显,作者很显然要突出的是卖油翁,因此,标题不能改。
三.拓展延伸
1.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让看待自己的长处?名言警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水满自缢。
2.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孰能生巧?
圈点、批注
学生谈自己的感悟
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写在黑板上
从自己经历,谈孰能生巧的体会。
提示:表演者有没有把握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
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老师作适当点拨。
课堂小结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买油的老头,能在买油这个行业中流芳千古,这与他的功多历熟十分不开的。生活中,你看到或亲自经历的“熟能生巧”的例子?他给你的学习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在今后的学生生活中,希望你能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反复实践,争做本行业中的“状元”。
作业布置
1.片段作文,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你生活中所熟悉的人
2.预习第三单元写作训练《抓住细节》
板书设计
?卖油翁》 欧阳修
汝亦知射乎
语言 自负 略
尔安敢轻吾射
陈尧咨
神态:忿然 -----暴躁
对比 睨之
人物 神态 稳重
微颔之
卖油翁 语言:无他,但手熟尔。-------谦虚 详
动作:“取”、“置”、“覆”、“酌”、沥----动作熟练
教学反思
亮点本节课课本剧的表演,看似有点浪费时间,其实不然。“磨刀不费砍柴工。”课本剧的表演,不单单看表面的结果,关键的是学生下去准备的过程。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熟悉课文,而且还要把人物象形展现出来,因此,功夫是做足了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那还用老师再讲吗?所以,这堂课,学生学得高兴,老师教的轻松。下课了,大家都还意犹未尽。
不足如果课前能对学生的课本剧进行表演进行指导,课堂表演效果更好,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容易。
再教设计
如果在教一遍课文,我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而不是课堂上,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的去让学生学有所获。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速读,掌握速读技巧。
2.通过训练,提高速读质量。
3.感受课文的记叙顺序,巧设悬念的手法
4.学习文中助人为乐的精神。
重点1.提高速读能力
2.感受课文的记叙顺序,巧设悬念的手法
难点:对文章中心主题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课前玩飞花令,引出《驿路梨花》
二、 速读训练:
(一)介绍“速读口诀”,幻灯出示
1、老师板书解释“心专一,眼扫视,记要点,勿出声,忌回视”。
2、师生齐读,齐背。
(二)公布速读比赛规则。
1、比速度:读完举手示意,合上书本。记录自己所用时间。 阅读完后学习掌握幻灯上投影的字词
2、比效果:速读后分大组抢答故事中人物与情节的相关问题。
(三)速读开始
(四)抢答开始:
1、整个故事由好几个小故事构成,这些小故事是由一个什么问题串联在一起?
2、 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
3、 这些人物各自为小茅屋做了什么事?
4、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个问题,文中先后有三个悬念、两次误会,你能指出来吗?
5、如果按小茅屋的来历为顺序来写,事件先后顺序该怎样安排
6、课文写作顺序的好处
7、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8、 你从小茅屋的故事中联想到了什么?
9、请为“驿路梨花处处开”对出下联,点出文章中心
(五)小结,计分,再次温习口??
三、课文细读
1、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写到底有几处?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2、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
四、拓展思考:总有一天,梨花妹妹也远嫁了;瑶族老人也老了;我与老余也没机会回来了。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小茅屋会变成怎样呢?
五、结束语:梨花不只是自然界的梨花,茅屋也不仅是茅屋。它可能是你在街头的一次热情指路,也可能是你乘公交车时给陌生人及时递上的一元硬币,更可能是你的一次倾情捐助… …不管岁月怎样流转,时代怎样变迁,雷锋精神不会老,助人为乐的精神不曾远去。让我们都化成那清香四溢的一瓣梨花,装点自己精神上的小茅屋。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七年下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选自《杨绛散文集》,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善良、仁义的品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文章重点的定位能力和文章内涵意蕴的理解能力,《老王》的语言质朴平实,明白如话却又细微处见深意,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咬文嚼字,从近乎白描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深情。
第三单元的写作内容是“抓住细节”。《老王》一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如送鸡蛋和香油时的细节描写,真实令人难忘,这些都可成为了学生写作指导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
本文没有晦涩的词语,没有异彩纷呈的修辞句式,直白的叙事,简单的抒情,这是七年级学生初读的感受。“为什么临死了要去送香油和鸡蛋”成为了孩子们最难以理解的问题。对于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艰辛、人情的冷漠是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孩子们很难理解的,老王善良的可贵、作者愧怍的原因是学生体察不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读细节,借助背景资料,在看似浅显的语言文字下探寻人物行为的合理性,感悟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提升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增强对作品意蕴的思考和领悟能力,启发学生更加积极的看待身边的普通人,发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五、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善良是为人之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要以善良体察善良,去关注一个普通的善良人——老王。
活动二:初步课文,认识老王
1.用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并说说这样概括的理由。
?答案预设】学生根据文中的“老王只有一辆赖以活命的三轮车”“他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小院,几间塌败的小屋”,概括为“贫苦”;“一只眼睛瞎了,另外一只也有病”概括为“残疾”;“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概括为“孤单”;被人耻笑为老光棍,生病去世无人过问,概括为“卑贱”等。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取概括主要信息。
活动三:细读课文,再识老王
1.文章有这样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什么是活命,与生活有什么不同?
投影显示资料: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
要求:快速浏览课文第2段,请你将文章中的这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讲给坐在车上的杨绛听。
提示:注意人称的转换,注意人物的语气。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转换人称,深入人物角色,体会老王的生命的状态。
2.请你反复诵读下面两个句子,比较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原文: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教师点拨】因为有了“,”,我们在朗读时就需要在“,”处来一个停顿,有了停顿,就有了思维的空间,就有了情感的跌宕起伏!在短短的十四字中,杨绛让我们的情感跌宕起伏,为老王喜悦、为老王哀伤。此外,将“死了”与“没出息”放在最后,更加突出了强调了老王孤苦无依的悲凉处境。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比较,体会老王的孤苦无依的处境,感受在简单平实的语言下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表现老王生存状态的语句,请你找一找,说一说,议一议。
?答案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句子: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他只有一只眼
他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他只说:我不吃。
?教师提示】一个“只”字将老王走投无路、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揭示出来。
?设计意图】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老王的不幸。
活动三:合作探究,领悟老王
1.第5段中,“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这种显而易见的“亏本买卖”难道仅仅因为老王最“老实”?
2.作者在写自己与老王的交往中,将老王临终前送鸡蛋和香油的场面写得十分详细,老王在行将就木临终之前为什么还要艰难的来给“我”送鸡蛋和香油呢?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要紧密结合文本来分析。
教师提示背景资料: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视频、衣服等需要按照政府发放的各种证票限量供应。
?教师点拨】
在那个荒唐的动乱年代,学术被认作“反动学术”,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本着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