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5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心得体会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心得体会有助于建立自我意识,提高情商和人际关系技能,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5篇

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篇1

星期五,我们六年级参观了陈嘉庚先生的故居。

首先,我们来到了遗物室,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陈嘉庚先生的鞋子,我惊呆了,这是一个富翁所穿的鞋子吗?那鞋子的款式非常的普通,不仅如此,鞋子的面有好几条划痕,而且皮都翘了起来,还打了补丁,十分难看。一个富翁,怎么会穿如此破的鞋子?在想想平时的我们,鞋子的款式五花八门,有很多人穿的都是名牌,而且根本不可能穿到鞋子的皮都翘起来了还在穿。我们恐怕没有陈嘉庚先生那样富有,可穿鞋子却比他还要浪费,实在很不应该。此时,我突然对陈嘉庚先生的勤俭肃然起敬。

接着,我们又来到他的餐厅,我又一次愣住了。他餐厅的桌子是普通的圆木头桌,椅子也是,而且桌子和椅子有些褪色。如果不告诉我是陈嘉庚先生的餐厅,我可能会以为那时普通人家的。奇怪,陈嘉庚先生那么有钱,餐厅怎么会是这样呢?

这时我突然想起他曾说过的一句话:“我的钱是取之于社会,所以也要用之于社会。”陈嘉庚先生对一生社会奉献了不少,据资料介绍,他钱财虽多,自奉甚俭,多用于办学,先后在家乡集美办有男子小学、女子小学、男子师范学校、男子中学、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等。合称集美学校,又独资创办了厦门大学。他为改变家乡教育贫困落后的面貌付出了不少心血。他自己不但不挥霍钱财,还很节省,他尽量不买衣服,他随身带着针线包,哪件衣服破了就脱下来自己补,从不麻烦人。他一生累计为文化教育事业捐款人民币5。4亿元,临终又把银行存款300多万元捐献,未给子孙留一分钱。

陈嘉庚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对自己小气,对社会却很大方。他拿钱出来建学校,却导致了企业经营失败,他一点都不抱怨。可儿子多用了10银元,他却气得不得了。甚至可以说,他只为社会考虑,却很少为自己考虑。

我们应该向陈嘉庚先生学习,要多为社会考虑,多为他人考虑!

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篇2

10月6日,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了位于北京阜城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的北京鲁迅博物馆。通过这次参观,我和妈妈都对鲁迅博物馆有了更多更新的感受。

北京鲁迅博物馆1956年落成开放的,它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鲁迅故居中保存最完好,唯一对外开放的故居。这是一座普通的小四合院,青灰砖墙、朱红门窗。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一直保持着当年先生居住时的模样,南房是会客室,北屋东西两房间分别为鲁迅的母亲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间一间为餐厅,北屋当中一间向北凸出一小间,北京市鲁迅中学,面积仅8平方米,是先生的卧室兼书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称“绿林书屋”,陈设十分简朴。东厢房辟为展室,鲁博的展厅很大,地上一层地下一层,以时间顺序记录鲁迅的一生,图文并茂,还有很多先生生前的衣物、文房四宝以及仿制书房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包括鲁迅先生的手稿、藏书、拓片等珍贵文物。在展馆的精品中有鲁迅地质佚文手稿、《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先生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在陈列馆中还展示着“三味书屋”以及鲁迅先生在上海住宅中卧室兼工作室一角的复原模型。博物馆中还展出了一些日常用品,那些都是鲁迅先生及其家人使用过的原物。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院内有鲁迅先生亲手种植的白丁香,已经历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枝繁叶茂。微风拂过,白丁香昂首挺立在阳光之下,她们就像一个个身着素装,头戴面纱的少女,仿佛在动情地讲述着鲁迅先生生前的丰功伟绩绩。

提起鲁迅可能大家得先从他的文章说起,鲁迅一生爱好写作他写的文章不记其数。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而他的作品无不让后人欣赏。而最家喻户晓就我们熟悉的有《彷徨》《呐喊》《狂人日记》等这几部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上学到的,让我们又深刻了解和挖掘鲁迅先生的好作品有了很大的动力。从那时起鲁迅这位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受我的喜爱。鲁迅离开了人世已经七十多年了,他的作品却历久弥新,说明他是成功了。鲁迅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他的作品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同时也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性格发展。他是现在人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参观完鲁迅博物馆,我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了起来,戏中的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突然知道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被誉为“战士”。我想他当之无愧。这次参观之行让我收获颇多。

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篇3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鲁迅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地方。现已成为重要的人文博物馆,对于研究和传播20世纪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鲁迅的一生为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事业竭尽心力,辗转流离,因此其居住地也不断变换。鲁迅一生居住的地方主要有四个:北京鲁迅故居,上海鲁迅故居,绍兴鲁迅故居,广州鲁迅故居。

为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让同学们了解绍兴文化,7月23日,利用周末休假时间,同学们在**集团有限公司人事部萧经理的带领下,兴致勃勃的去到绍兴鲁迅故居。

当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小分队终于从公司到达鲁迅先生的故居大门前。故居的几个大字、鲁迅先生的头像瞬间清晰的呈现在眼前。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找寻入口,想进入故居参观,想看看这个文学大家的小时候的生活环境。首先进入的是故居博物馆参观,橱窗里陈列着鲁迅先生各时间段写的不同的文章,以及一些古老物品;墙壁上挂满了鲁迅先生生前不同场合的照片;还有一些生动的塑像。同学们都认真的一一观赏着博物馆的物品,结束后,他们又来到了百草园,里面极其简单,仅有一片菜畦,一片花圃,以及一些假山和老树。

但由于天气甚是炎热,同学们并没有沿着预先的路线前行,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实不虚此行,经过此次的游览,同学们对绍兴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事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篇4

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蒲松龄纪念馆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聊斋”里的非遗》一文,重点介绍聊斋俚曲。蒲松龄的创作包括聊斋俚曲15种,这也成为其俗文学创作的代表。文章认为,《聊斋志异》之雅,聊斋俚曲之俗,各擅其美。文末还附上了聊斋俚曲《蓬莱宴》选段的演出链接,让大家体会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声腔之美。

聊斋俚曲因何受群众欢迎,其魅力何在,传承发展的现状又如何?当前的聊斋俚曲研究都在关注哪些问题?日前,本报记者走进蒲家庄蒲松龄纪念馆采访,一一寻找答案。

传承俚曲该做些啥

在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的蒲松龄纪念馆里,蒲章俊随口清唱了一段聊斋俚曲《蓬莱宴》,曲牌用的是[银纽丝]。

这么一小段,虽是清唱,并无伴奏,但是听起来音韵铿锵,曲调流转,尽显聊斋俚曲的独特魅力。

蒲松龄一生写下二百万言,包括小说、诗词、文赋、俚曲、杂著、戏曲等多种。其中,《聊斋志异》是代表作,最广为人知。而聊斋俚曲创作出来后,也很快传唱开。正如《“聊斋”里的非遗》一文所说:“聊斋俚曲和《聊斋志异》一俗一雅,交相辉映,堪称蒲松龄著作的双璧。”

聊斋俚曲成为文艺领域的一朵奇葩。蒲家后人更是把聊斋俚曲看成“传家宝”,代代传承。

蒲章俊自我介绍是“蒲松龄第11世嫡孙”。他7岁就开始跟着太祖父学唱俚曲,现在是国家级非遗聊斋俚曲代表性传承人。

蒲章俊说:“俺老祖(指蒲松龄)创作出聊斋俚曲后,俺这家门都视若珍宝,学唱也用心。那些即使不能唱全本戏的,至少也会哼上两声。”

蒲章俊介绍,当地不断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扶持聊斋俚曲的传承发展,成立了淄博市聊斋俚曲艺术团,既在城市剧院开展常态化演出,也经常下乡举办惠民演出。在蒲家庄,组建起蒲家庄仙乡聊斋俚曲演唱团,十几个人的规模,经常为周围群众演出,有种“文艺轻骑兵”的感觉。

作为蒲氏后人,蒲章俊更是把传承聊斋俚曲看作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是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他现在还带着4个弟子,其中3人是蒲氏后人。这4个弟子也已经开始收徒,目前收了6个弟子。蒲章俊说:“他们都有很强烈的愿望来学唱传承聊斋俚曲。”

“我们还有个小团队,在聊斋城内的‘俚曲茶座’演出。”蒲章俊介绍,“没疫情的时候,天天为游客表演,上午下午各演两个小时,游客几乎都来落落脚。”

聊斋俚曲进校园,蒲章俊也积极参与。从2018年开始,他每周一次到松龄小学教唱聊斋俚曲,每次教一个班,每个课时一小时,非常受孩子们欢迎,也为聊斋俚曲培养起更多的爱好者。

另外,蒲章俊积极学习使用当下年轻人最熟悉的方式推介聊斋俚曲。他在抖音上开设账号,讲唱聊斋俚曲,吸引来越来越多的粉丝。

蒲章俊还担任着蒲松龄纪念馆的名誉馆长。蒲松龄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这里也是聊斋俚曲传承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

蒲松龄纪念馆副馆长杜朝阳介绍:“我们组织开展了形式新颖多样的传承聊斋俚曲的活动。”其中包括加大纪念馆教育资源的开发运用,持续开展“展教相融——聊斋文化进课堂”“聊斋俚曲体验课”等系列研学社教活动。

俚曲为什么受欢迎

蒲松龄纪念馆位于蒲家庄,在蒲松龄故居基础上扩建而成。300多年前,蒲松龄出生在这里,先后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

走在蒲家庄青石铺成的街道上,远远看着蒲松龄故居的粉墙黛瓦,禁不住脑补出一幕幕历史场景:某个夏天,蒲松龄坐在书桌旁,一手摇蒲扇,一手奋笔疾书,正创作着一个新的脍炙人口的聊斋俚曲作品。

聊斋俚曲好听,当地老百姓喜欢。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说:“俚曲雅俗共赏,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民间广泛传唱。”

老百姓为什么喜欢俚曲?

首先,俚曲的故事内容受欢迎。

马瑞芳说,蒲松龄在俚曲创作中,“笔触转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或者揭露黑暗的统治,或者抨击腐朽的科举,或者嘲笑封建道德的虚伪,思想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

她举例,像《墙头记》《穷汉词》等,“揭露地主阶级的虚伪奸诈、狠毒狼贪的丑恶本质,反映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是俚曲的又一重要思想成就。”

在《墙头记》中,大怪、二怪认钱不认爹。蒲松龄绘形绘声地描摹了这“两个不孝的奴才”见钱眼开的丑态,以极经济的笔墨给这两个丧尽天良、泯灭人性的人以鞭挞和嘲弄。这样的戏,群众看了会有一种大快人心之感,能久演不衰也就自然而然了。

俚曲得以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通俗,曲调优美。

从艺术的角度来评价,马瑞芳认为,“与文言体《聊斋志异》清新典雅的语言特点不同,以白话创作的俚曲,广泛运用山东淄川人民口语,大量撷取俗谚、俚语,借助于人民口头生动、形象、准确、明朗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极其确切地雕刻出人们活生生的姿态,创造出鲜明的社会风俗画。”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徐雪辉表示,《聊斋志异》虽可为“学士大夫之针砭”,却无助于破“村庸之迷”,醒“市媪之梦”,“而这种源于民间的俚曲,从语言上拉近了与百姓的关系,特别易于在平民百姓中传播,实现了蒲松龄立意为俗、面向大众的理想。”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翟燕在谈到俚曲之美时说,蒲松龄充分利用明清时期流行的时调俗曲,共使用了不包括土腔杂调在内的近60支曲牌,填词联套,写就了聊斋俚曲,“他很好地践行了戏曲创作通俗化的理论,在选择和编排这些曲牌时,均根据‘依字行腔’的原则,服从于叙事情节和人物表现的需要,将曲调与淄川方言密切结合,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不仅贴近民众生活,而且易于传唱。”

俚曲研究都在关注啥

在《蒲松龄研究》编辑部主任王清平看来,关于聊斋俚曲的研究,海内外都越来越热,也为聊斋俚曲更好地传承发展提供了更多助力。

王清平介绍,《蒲松龄研究》由蒲松龄纪念馆主办,是我国唯一一部研究蒲松龄及其著作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自1986年创刊以来,每季度出版一期,至今已经出版一百二十多期。

目前,《蒲松龄研究》拥有12个国家和地区4181个机构用户,包括清华及哈佛、耶鲁、牛津等世界名校,成为我国多个大型科研机构数据库来源期刊,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各大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聊斋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王清平说,近几年,《蒲松龄研究》编辑部先后出版了《纪念蒲松龄诞辰375周年专刊》《纪念创刊三十周年出版一百期专刊》《纪念蒲松龄诞辰380周年专刊》《聊斋诗词研究论集》《聊斋杂著》等专刊及聊斋学研究专著,“在俚曲研究方面,专门出版了《聊斋俚曲集》《聊斋俚曲论集》。”

山东大学教授、聊斋俚曲研究专家邹宗良在为《聊斋俚曲论集》所写序言中提及,经过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聊斋学重要一翼的聊斋俚曲研究,已经走在了聊斋学研究的前列。”

邹宗良教授的结论是有扎实的数据支撑的。就聊斋俚曲文本的整理而言,不同版本的《聊斋俚曲集》已经是较为易见的出版物了;出版的聊斋俚曲研究专著已经有十几部之多。截至2019年,已经发表的聊斋俚曲研究论文,粗略统计达到600篇左右。

邹宗良特别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在视野开阔、数量众多的语言学研究论文中,博硕士论文占了较大比重。我作了一下相关统计,截至2019年,聊斋俚曲语言研究的论文约有百篇,占全部论文的1/6左右。而在语言学研究的论文中,博硕士学位论文有28篇,占语言学论文的近30%。预计今后数年,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比例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聊斋俚曲研究已经渐入佳境。”邹宗良认为,对聊斋俚曲的版本、创作、思想、艺术、人物、语言、校勘、注释、辨伪、分篇、传播、接受、改编、文化、文学价值等方面的研究都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聊斋俚曲研究将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海外研究也在趋热。王清平说,蒲松龄和《聊斋志异》都是文化ip,早早就受到海外关注。以前,海外主要从事《聊斋志异》作品的译介,而且主要是在英语世界里传播。近年来,早已从英语扩展到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研究视野也在不断扩大,从作品翻译延伸到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相关包括聊斋俚曲在内的广泛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比如,美国汉学家蔡九迪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聊斋研究专家;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是一位地道的俄罗斯人,出生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对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很感兴趣,曾经写过一篇学术论文《〈聊斋志异〉在俄国——阿列克谢耶夫与〈聊斋志异〉的翻译和研究》,并于2001年4月带着这篇论文前来淄博参加了国际第二届聊斋学讨论会,其不同视角的解读引发学界关注。王清平表示:“这种趋势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海外学者对聊斋俚曲的更多关注和深入研究,并与国内形成良好的学术互动,这自然也有利于聊斋俚曲的传承发展。”马景阳 于国鹏

来源: 大众日报

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篇5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

一个声音高叫??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我深知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里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这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这是叶挺将军在狱中留下的诗《囚歌》,这是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语文课本读到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对叶将军坚强不屈留下很深的印象,三十多年过去了,这首诗在我脑海里仍记忆犹新。

去年夏天,我有机会来到惠州惠阳区秋长镇,离叶挺故居只有四、五公里,我决定去参观。

驱车大约十来分钟,来到叶挺故居景点不远处寻找车位停车。车位紧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竟然要三十元,没办法,这是景点门前。

叶挺故居是不售门票的,免费供游人参观。因在疫情期间,需要佩戴口罩,扫码进园。

沿着林阴道往前走,穿过一条小溪流,那里有一口水塘,对面的山脚下有一片砖瓦房,那便是叶挺故居。房屋边的山坡上有一片龙眼树,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

从外面看故居,并不显得有多陈旧,故居保存完好,已修缮一新。进门一看房樑,屋中的家具,才显示故居已有些年头。看到屋里的摆设,我倍感亲切,因为在我小的时候,老家几乎每家都有这样的家具,八仙桌、水桶、扁担、石磨、砻、床、蚊帐等等,何其相似。看了这些东西,幼年的生活画面又浮现脑海中。故居旁有一新建的房屋,则展示着叶挺将军广州起义、南昌起义的画面,还有在烽火岁月时的物件,配合昏暗的灯光,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观完叶挺故居,已是下午五点多了,我心潮澎湃。看着马路穿梭的车流,看着挂满笑容的行人,看着远处高楼林立繁华的城市,我在想,现在的年轻人是很难体会到先烈烽火岁月的艰辛。每一处伟人的故居都是一爱国主义大课堂,使人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通过参观故居,了解那段抗战的历史,更加体会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

护理体会心得体会5篇

保安工作体会与心得体会推荐5篇

五年级劳动体会心得体会5篇

新入职体会心得体会推荐5篇

新入职体会心得体会参考5篇

新入职体会心得体会5篇

员工入职体会心得体会5篇

七年级体会心得体会模板5篇

亲子阅读的体会和心得体会5篇

师德培训体会心得体会最新5篇

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2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