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交流和讨论,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性,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王阳明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王阳明读后感篇1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在好奇心和对“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合一王阳明》。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终身理想,不断的追问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的驱动力。
老王这前半生虽然很想做圣贤,可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兜兜转转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军事、修仙等等。对于当下推崇的程朱理学,所谓的格物致知,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只能自己钻研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王阳明读后感篇2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读了郦波老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仍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看到度阴山写的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又有了再读王阳明的渴望。
再次纵览王阳明的一生,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仿佛都在为之肃然起敬。悟道心学、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这每一件于他人而言已是辉煌的一生,对王阳明来说不过是人生的一段经历,王阳明用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人生。
再读王阳明,对心学又有了一些更深的感悟。
致良知:守住心中底线。
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王阳明心学认为人心中有个能分是非善恶的良知。
王阳明的一生都是坚持按良知的指引去做,所以做到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拥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是非善恶之心,但很多时候没有听从内心的声音。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可以遮挡我们的良知,功利之心、贪欲之念、纵情之求,我们忘记了要时时打扫自己的良知,让它清澈、明净、透明,反而被自己的欲望层层包裹起来,忘记了良知的存在。
致良知更重要的还要持之以恒。
王阳明在生命弥留之际,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只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像一道强光直抵我的内心,震憾、钦佩、叹服,仿佛一切的情绪都无法描述,我有了欲哭的冲动。一个人如果能光明一生,这是何等闪耀的人生,即便籍籍无闻,即便没有丰功伟绩,但这一生一定是无憾的是圆满是美好的。
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圣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但这个世上终有善恶之分,有美丑之别,就是很多人无法把良知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那些我们曾经坚持的、捍卫的、遵循的良知,在物欲横流中逐渐面目全非,逐渐不知所踪。
事上练: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军事上体现出来的雄才伟略,让人啧啧称赞,这就是心学表现出的力量。王阳明在各种战争中最后总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事上练。他是军事才能不是天生的,不是突然具备的,去了解他的一生,在他15岁时,他就曾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从小就喜欢排兵布阵,并在并在江西一次又一次的剿匪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行事上练,才能以悬殊兵力平定宁王。
事上练就是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是在实际中,我们常常做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空有远大的理想,却无从实现;似有满腹的才华,却无从施展。我们常常抱怨没有机会、没有平台、没有运气,却不知事上练,其实事事皆可练。
从一分一秒的时间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自己的内心练得无比强大,把自己的.本领练得无比强大,一个强大的人必能找寻到自己的梦想。
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总能给人一种力量,在冥冥之中能重新焕发出精神的光华,能催生出前行的动力,能让平淡的日子有了更多的力量,让平凡的生命有了更美的追求。
王阳明读后感篇3
当时南、赣、汀、漳一带匪患丛生,已经形成燎原之势,大小土匪数十股,主要的有四股。离王阳明驻军的上杭最近一股士匪的头子叫谢志珊。最远的在闽粤交境的地方,土匪的头子叫詹师富。最弱一支土匪的头子叫卢珂,最强一支土匪的头子叫池仲容。
王阳明打下坚实的基础,制定好作战方针之后,究竟要先打哪一股呢?大家都认为,毫无疑问,要么打最近的,要么打最弱的,要么打最强的,都有作用,为什么呢?打最近的,顺手;打最弱的,容易取胜;要么打最强的,可以趁着自组新军的势头,把最难啃的骨头先给啃下来,对其他士匪有震慑作用。这样都能够起到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阳明的选择居然是打最远的詹师富这一支。所有人都不解,打最远的,势必劳师远征。打最远的未必能取胜;不像打最弱的,保证可以致胜。再说,打最远的那股土匪就算胜了,也起不到震慑效果。为什么选择打最远的那支呢?王阳明白有他的想法。
为什么呢?就因为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出乎意料。“兵者,诡道也。”因为最近的、最弱的、最强的那几支都有提防,唯独詹师富这一支因为最远,又不是最强,又不是最弱的,最想不到会被出兵剿灭,因此最没有防备。王阳明定下作战方案,第一个就打最远的詹帅富。
王阳明读后感篇4
寒假里,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传奇王阳明》一书。王阳明是家乡余姚的先贤,之前我参观过“王阳明故居”和“余姚名人馆”,看到过许多关于王阳明先生的事迹,这次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感到特别亲切,而且书中情节引人入胜,看得我都入迷了。
书中对王阳明先生各个时期的成长过程、坎坷经历以及最终成为了一代圣贤的描写,让我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了王阳明的.传奇与勇敢、智慧与高尚。但在整本书中,令我最受启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小立志做圣贤”那远大的人生目标。
王阳明小时候非常调皮,喜欢恶作剧,有意打闹,又有许多怪想法。有一次,他突发奇想便问起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人生头等大事是什么?”先生回答:“读书才能有功名,头等大事是登第做状元。”他却说:“不对!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当他在有了这想法之后,他的一切行动都为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断努力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多大的挫折,始终没有放弃。后来王守仁真成了圣贤!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我们只要有自己的目标,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又能真正做到如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把知识当作是实践过程,把实践过程还原为知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取得成功获得收获的。
这是我读了《传奇王阳明》之后想到的,现在我懂了,如果要想自己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必须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并且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
王阳明读后感篇5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在“用心读好书奋斗新时代”读书活动中,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书是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系统阐述了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传世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来约束自己的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在良知的引领下,我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以“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本书告诉我们: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固守着旧思想,而应该不断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应立足工作本身,勤于钻研,敢于发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挫折、考验和磨练的人生,才能真正地迈向成熟和成功。我们应认真领悟并努力学习先贤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保留着一颗求知探索的'真心,去追求真诚、无悔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前人交流,和深邃的思想碰撞。阅读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深刻的文字中去感悟和体会,让优秀的理念引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从而让我们成为更理性、更健全、更饱满的人!
王阳明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鱼孩子读后感5篇
★ 洞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