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撰写读后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与创作背景,在撰写读后感时,加入个人的情感色彩,使文章更具吸引力,下面是顺风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朱自清《绿》的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朱自清《绿》的读后感篇1
朱自清的散文集给我一种感觉,他在教我们一个一个人生的哲理,当然,也有写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着一股真挚、让人深思的感情。他的散文构思精妙,让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并了解。
文章写了很多故事,有写人的、有写季节的、有写景的、还有写游记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匆匆》这篇文章,虽然很短,只有七八百字左右,但它却用很多例子来表达中心,让人一下抓住“题眼”,文章给我一种亲切感,仿佛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在与我谈话,这篇文章充满了智慧和人生的哲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文章虽然没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字眼,但从文章里举的例子和反问质疑中,我们不难看出,朱自清爷爷在向我们说明珍惜时间这个道理,他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去不返的,新的日子一瞬间就走了,如果抓不住,像流水一样流走;抓住了,向黄金一样珍贵。可见,时间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个谚语也充分体现了时间是用金子买不到的,无论你多有钱,没有了时间,也会慢慢老去,那么,那些钱能干什么呢?时间是无价的,能够说,时间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它与别的东西不同的是:只要珍惜它,多久都用不完,如果你浪费它,弹指一瞬间,它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人生只是短短几个春秋,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好好珍惜它,难道要让时间白白的从你身边流逝吗?时间也是最公正的裁判,不同的两个人,一个碌碌无为,到之后
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无穷的悔恨;一个艰辛劳作,换来得是累累硕果,他们的人生闪烁着耀眼光彩。
朋友,从此刻开始,好好的珍惜时间吧!让我们一齐做时间的主人,好好的驾驭它!
朱自清《绿》的读后感篇2
读完《春》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春天就是一个起点,只要你起跑很完美,未来就无限美好。“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多么有诗意的一篇散文啊!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的季节,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被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所迷住,好像被带到了世外桃源一样。嫩嫩的、绿绿的的小草布满了田野里,孩子们在无忧无虑地玩耍着。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千姿百态的花儿散落在草地上,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风像母亲一样抚摸你,还夹杂着泥土、青草、花儿的气息。雨是春天最寻常的,像牛毛、像花针,唤醒万物……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可以使人精神焕发。春季是一个开始,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季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季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抓住春季这一时机,继续向新一阶段前进,只要肯努力,成功就是你的!以前的挫败和失落都被春风吹走,向你迎面走来的是新的开始,以前的一切早已成为历史。春季就是一条起跑线,努努力,加加油,你的起跑一定会很完美!我们的祖国也要像春季一样,犹如东方一条盘旋的巨龙,总有一天会“振翅高飞”!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体会到:春季就像未开垦的处女地,只要你在春季辛勤耕耘,就一定能收获硕果累累的金秋!
朱自清《绿》的读后感篇3
今天,我又回顾了那本汇集了无数悲伤感情的作品——巴金的《春》。
可以说,他是作者呕心沥血地写出来的,是包涵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的。
静静地读着“序”,我突然间感到一股暖流腾了上来,仿佛此时此刻,那位伟大的作家——巴金,正一脸慈祥地坐在我面前,与我对话。
这本书里没有一个人是主角,也没有一个人有什么“惊天动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他们跟我们一样,是个普普通通的人,只不过他们的生活比我们的更黑暗些、再黑暗些。那个所谓的“家”早已变成了口中的代名词“苦海”。
又看了看这本书的背景——那是一个充满了陈观念的社会。我不禁感到十分同情这本书中的人物,他们被旧观念束缚着,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我也羡慕那些虽被束缚住却仍不放弃的人,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呢?
在这本书里,作者着重刻画那些丑恶现象,来讽刺黑暗的旧社会,同时也深刻、细致地描绘了“觉慧”、“淑英”等“进步青年”。
我认为,巴金这么用心地刻画这些人物,不仅是为了讽刺旧社会,还体现出他作为一个“爱国者”,迫切的想让祖国强大,旧社会拉开新的一幕,脱离沉旧、败的老规矩。
那么,我将用巴金写过的一句话结尾:春天,是我们的!
朱自清《绿》的读后感篇4
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悟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让我对生命的好处有了全新的认识。
生命好比是一块时间的材料,每人得到的都大同小异。因此,生命的好处并不体此刻生命的物象和长度,而更多体此刻生命的气象——创新,为世界留下有价值的东西。这个观点在别人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不就是对此观点的最好表述吗!
在感悟的同时,我也致力于去体会朱自清的表达手法。既然被公认为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可与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风、手法必须有异于常人之处。他的文风比较朴素,如《背影》,全文辞藻并不华丽,但仍然十分感人,这可能就是名家与常人的区别吧!而成段的疑问句就成了他标志性的写作手法,他正是用这种方法来到达意味深长的意境。就像《匆匆》离得那样: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真是这些疑问激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吧!
渐渐地,我又发现,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层的好处,有对生命的思考,也有对当时政府的讽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这也许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响,因此,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却富有哲理,有一层耐人寻味的色彩。
我看了一些关于朱自清的介绍,发现他真是人如其名,事事要求自己做到问心无愧,生活也十分简朴。我想,也许正是这种质朴的人生品格流露到了他的文章中,才使得他的文风如此朴素吧!
朱自清《绿》的读后感篇5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因收入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文章讲述了作者1927年7月,在北京清华园夜晚沿着荷塘散步,看到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它委婉地抒发了作者渴望自由,可现实却并非如此的思想感情。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读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发觉:白话文也可以很美。朱自清的这篇《荷塘月色》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是因为他非常生动地描写出了“荷塘月色”这样一个清幽的环境。其次,他的描写很全面,生动,好像荷塘月色就出现在了我们面前。朱自清的散文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与细微处见功夫,于平淡中见真情。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匆匆》。在众多清新美丽的散文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荷塘月色》。荷花,清雅脱俗,独步人间,曾获得无数文人仰慕和歌颂。“含笑伫立,娇羞欲语”是把荷花写成美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写荷花在阳光下的艳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写荷花的品性。而《荷塘月色》,却写出了的.月光下洁净祥和的荷塘美景。
读着这篇这篇文章,我似乎与作者并肩散步。在柔美的月光下,阴森的小路并未使我害怕。我一边聆听着作者的娓娓诉说,一边欣赏着美丽而令人动情的荷塘月色。一阵微风吹过,淡淡的荷花香也令我为之一振,放眼望去池塘中那一大片盛开的荷花,格外妩媚动人。田田的荷叶,零星的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我尽情地赏花观月,深深地陶醉在静谧优美的意境之中。
我读文章,一遍遍地体验着作者通过写景抒发出来的那种情感,那淡淡的喜悦中渗透出来的丝丝忧伤。这忧伤大概是作者开头说的“心里颇不宁静”造成的。心情不平静的作者,却为月色中的荷塘营造出一种恬静安详的氛围。多读这样的文章,常常沉浸在这样的氛围里,真能让人静下心来呢。
朱自清《绿》的读后感篇6
这些天,把刚买来的《朱自清散文集》大致看了一遍。有许多文章都是一知半解,但读来读去才发现,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篇早已学过的《背影》。
一次普普通通的送行,让儿子改变了对父亲两个字的认识,更表现出那份伟大的父爱。
文中“我”虽然已经不小,也不是第一次出远门了,但并不放心的父亲还是执意要为我送行。到了车站,安排好了一切,还要嘱咐再三。父亲的一举一动让我不能理解,“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但接下来的一幕让“我”明白了父亲的伟大,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自责。这也就是文章中最令人感动和难忘的一幕,“登月台,买橘子”,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接着“他用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个个简单的动作轻易的就能做到。但对于身材肥胖,腿脚蹒跚的“父亲”来说,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他还是做到了,是对孩子的那份爱便成了他源源不绝的动力。
这一幕,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这一幕,也同样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父母有何常不是如此。即使儿女已从昔日的一棵小草长成了一颗苍天大树,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儿女永远是一棵长不大的小草,永远需要照顾。但无知的我们总是不能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总是嫌他们唠叨。殊不知,那一局局的唠叨是有点点滴滴的关爱凝聚而成的啊!
其实,在我们生活之中的“背影”还有许多,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地去发现。所以,只要我们用心地去感受,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每一次感动都能会集成一张张美丽的“背影”。
让我们用心去发掘那一张张“背影”用感恩的心去铭记他们,去报答他们!
所以,感恩的心,从现在开始!
朱自清《绿》的读后感篇7
最近我买了一本《朱自清散文集》,当我从《匆匆》读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时,颇有感想。
这件事发生在电车上的一件事,作者看到两个西洋人,他仔细的看其中的一个西洋孩子,不料却受到那个西洋孩子的袭击—眼神的攻击,那眼神中也透露着轻蔑与鄙视,让作者不禁感到一丝惊慌失措。
我觉得朱自清说的对,人人都应有赤子之心,因为这个世界不属于某种人,也不属于某种国,更不属于某个人。我们都有享受这个世界的权利,这也是文中“世界之世界”的含义。而文中的“小西洋人”却片面的嵌入了国家与人种的定型中了,他们自认为比别人优越,所以以轻蔑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人,来践踏国人的尊严,这不光是中国人的损失,而是世界的损失,这也是对世界的侮辱,再回头想想也就是那时中国人“低三四”,才会出现“中华不振”的情况。也就是中国的“弱小”才“”出了这样的.小西洋人。而作者又从“脸上布满了横秋的老气”看出,这样的优越感不仅能使人变成穷凶极恶的禽兽,也能使天真的儿童变成老态横秋的老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作者称那个孩子为小西洋人而并非“孩子”,因为他不属于世界,只属于其他国家的一个渺小、孤独的人。
文章的最后,作者说那白种人是一位强者,适者,但我觉得一个以侮辱别人来获得“强者”这个标签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强者。世界天天都在变,而只凭借那一针见血的表现能成为一名永远的适者吗?
读完这个小故事,让我更加看清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应是其中一份子。我想胜者也不一定为“王”,败者也不一定为“寇”吧。
朱自清《绿》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