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动机与情感,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影片的视觉效果,下面是顺风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毕加索的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毕加索的观后感篇1
今天我们去参观了一个特殊的画展,这个画展的是"童心有爱,七彩梦想"。年少的我们,心中充满了稚嫩的梦想。我怀揣着这样的心情,走进了位于科技宫四楼的画展展厅。
一进展厅,我便看见了琳琅满目的绘画作品:素描、水彩画、儿童画、沙画、国画,应有尽有,还有别具风格的手工制品。一件件美丽而精致的手工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但更令我叹为观止的是一副夏日荷花图,是一幅国画。这幅画画得非常逼真:亭亭玉立的荷花优雅的站在池塘中央,淡粉色的花瓣将柠檬黄的花蕊轻柔的包住,非常美丽。左侧一朵荷花含苞待放,宛如羞涩的小姑娘。荷花下方,几片嫩绿的小荷叶刚刚长成,两侧的墨色的荷叶更衬托出小荷叶的生机勃勃。一只如画龙点睛般的蜻蜓停在盛放的荷花旁,仿佛被荷花淡雅的香气迷住了,迟迟不愿离开。池塘中,几条顽皮的小鱼在荷叶下嬉戏,非常生动可爱。看到这幅画,我便想起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觉得,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和杨万里一样: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像荷花一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次画展,我不但体会到了大千世界的美丽,还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这次画展,我真是受益匪浅!
毕加索的观后感篇2
今天,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画展,轮到我们班参观了,我们都兴奋不已,走进画展室,琳琅满目的画,手工作品,以及字贴都映入我们的眼帘,我快迅地观赏着,希望能把所有的东西都牢牢记住,但是东西太多了,队伍走得也快,所以还是漏掉了许多东西,不过,使我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纸板飞机模型了,看见了这些飞机模型,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记得很久以前,我也有一个飞机模型,也是自制的,但材料极其特殊,许多吸铁石,许多小铁块,还有一些小零件组成的。其实那个时候我就想用这些材料做一个飞机模型,但自己组装成的总是有些地方歪七扭八,什么不好看,我只好请来一援军——爸爸帮我修理一下,爸爸取掉些东西,又装上别的零件,不一会儿,一架威风凛凛的战机模型就组装好了,我爱不释手,但是爸爸却说:
“这十分容易变形,最好不要动,”听了爸爸的话,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了。虽然我很小心地保护它,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那天,我正在吃饭,妈妈吃过饭后在午休,我一时兴奋,不小心把那把放着战机模型的椅子碰倒了,我大吃一惊,赶紧回头看战机模型,担心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战机模型散架了,倒处都是零件,我把零件一一找到,从但是却无法复原了。后来让爸爸拼装,但爸爸说他也忘记怎么拼了,我十分后悔,但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之后,我把零件包裹在一个布袋里,放在桌子的最高处,至今还在那里放着,我至今也不会忘记这些零件发生一点一滴的事情。
画展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美好的一幕幕忽隐忽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毕加索的观后感篇3
昨天一朋友相邀,我去文园看画展。
画家叫陶祥林,他的画曾上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展播。
我看他画的是国画,有山水、风景、字画之类的。
我紧盯着看,同事樱花笑着说只能远看,近看就没味了。
呵呵,近看、细看、远看都是梅花呀。
美的画儿与人分享,我以为就是如入佳境了。
在会上,有一老同志说:“陶老师坚持不懈地爱好画。用心画了几十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能画好画。我觉得他的画中有诗情画意、且形神兼备,是非常富有意韵的。当然今后作画还得力求创新,还得把画展规模变大点、更专业点。”
另一老同志说;"今天我们在坐的老年人多一些,似乎叫老年书画协会的活动。但我们也可以改一个名字,叫返老还童书画组,或者叫还童书画组。让童心永驻……”
这个老同志芳心逸然,我也乐了。
走进文园,感受文人的气息。我也见识了一些华容文化界的精英。他们或在书画上有所作为、或在写作上有大作、或在文艺上有造诣,总之是有爱好,并坚持练下去了。一切都有可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吧。
会后,张老师送了三本书我,另送了三本书给樱花。精神食粮呀,受益无穷了!
中午回学校小睡了一会儿,一天一天地真快!
去年暑假参加人民出版社的作家与语文同行的活动。收获了一本《倪萍画日子》。当时很诧异,倪萍怎么可以画得这么有滋有味?后来看她的《姥姥语录》等书,才发现她生活中常看史铁生、季羡林、莫言等大师的书、常看名人的画展,可见艺术是相通的,能够优化人的许多才能。
我以后也要尽可能地拓展我的爱好,让思维变开阔,让梦想纷飞,慢慢来,应该是可以的吧!
毕加索的观后感篇4
画框更根本的作用即使不在于创造出至少也在于强调出画作的微型世界与自然的宏观世界的异质性,尽管画作亦立身于自然之中。
银幕为我们展现的景象似乎可以无限延伸到外部世界,画框是向心的,银幕是离心的。
无疑,摄影机一旦深入画品“内部”,就可以按一定的叙述性或戏剧性时间流程引导我们浏览,但是,那时真正的创新不在时间方面,而完全是在空间方面。
我们迄今只知道画作,只知道创作过程的纵切面,那是由画家本人由于偶然因素、疾病或死亡而搁笔的结果,多少带有随意性。而克鲁佐最终为我们揭示出的是绘画,即存在于时间中的、有自身时间延续的、有生命和有时还会“死亡”的一幅画——如这部影片结尾。
创作中间阶段形成的画稿并不是低级的和从属的实在,仿佛是最后完美境界的趋近,他们本身已是成形的作品,只是后来注定要被覆盖,或者更确切些说,注定要被变形,直至画家打算停笔一刻为止。
唯有电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能够从非连续的大致近似,过渡到连续视像的.时间真实,直至展示出时间延续本身。
在克鲁佐的心中,唯有绘画艺术创作过程才是真正的观赏性元素,即电影化元素,因为本质上这是时间性元素。
它是对体现于艺术中的精神自由的直接把握,也是这种自由具有时间延续性的证明。
尤其应当严格区分蒙太奇时间与镜头时间。前一个时间是抽象的、理念的、想象的和观赏性的,唯有后一个时间才是具体的。
他懂得,既然难以增加彩色的层次,区分彩色本身则完全可行。因此,既然自然的真实只是通过色彩加以丰富的形态,经过区分,它就可以转化为单纯的形态,即蜕变为黑白双色,而绘画既然是叠加在现实世界的彩色之上的色彩,那就让它保持自己审美的多色性吧。
毕加索的观后感篇5
这一星期的星期一下午,我们来徒步来到了食博园,目的只有一个:来看杨明老师的画展。就在这一天的上午,我们也看了杨淇老师讲敦煌壁画的两个视频,虽然们怎么认真看,不过也看了也算是有备而来吧!
我们进了画展前的大厅,首先看到的是刘永胜老师看完画展为杨明老师写的序言,麻校让我们不要说话,等进了展画厅才可以窃窃私语。我们穿过大厅,推开那沉重的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画在那图墙上挂着,摆得井然有序。
最显眼的就是那副千手千眼的菩萨,每一只手,每一只眼,都是杨明老师慢慢勾出来的,有时要趴着,有时要跪着,有时要坐着,据杨老师说这幅画他画了一年多,听了这个数字竟是惊讶。摆在这幅画旁边的就是杨明老师的自叙——《一个追梦者的自叙》看了以后挺感人的。
我们几个又往里走,我看见了一个挺丑的菩萨,一看竟然是观世音菩萨,又一想《西游记》里的观世音菩萨,截然不同啊,我们就在这个并不宽敞的地方走着,看见了形态怪异的佛像,还有一些没上色的,也有一些杨明老师的学生画的。
我们走着走着看见了姚老师正在为一些同学当向导,我们也混了进来,听起姚老师讲起来,不愧是主任,讲的娓娓动听,头头是道,听的我们津津有味,仿佛身临其境,穿越了一般。
我们把这里转了一圈的时候我们就该回学校了,还真有点依依不舍,我们告别了食博园,就踏上回学校的路了。
毕加索的观后感篇6
界线分明的色彩,是他的杰作。雕塑作品,则是他对概念的实验。快速完成,是他创作的首要条件。即兴创作,则是他对艺术的忠诚。
来到毕加索特展区,看到他一生的画画过程,从原本的写实,转为立体,画风截然不同。有许多我们看不懂的画作,都是毕加索的即兴作品。他不画他所看到的,而是画他所知道的。毕加索从小就接受了他爸爸的艺术,他爸爸认为,素描和水彩是表现艺术的最佳方式,因此直接教导他素描和水彩。他没有像我们有过幼年时的纯真画作,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意,而是直接跳跃式的迈进青少年艺术学习,因此得以在十四岁时就有大师级的水准。
但是眼中的他,却不认为这是完美极好的。他曾讲了一句话:“我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画得像拉斐尔等大师一样好,但是我却花了一生来学习如何像小孩子一样画画。”到了他中年的时候,毕加索的画作已经转成了立体派,但是他的画风有别于其他立体派创作者。因为他患了忧郁症,所以他的画作变得十分扭曲,但是这却让我们看到了毕加索的真正艺术美感。正因为如此,他画画的速度变得很快,一天几乎就能创作出四幅画,他以快速的笔法,表达了心中的情感,这才是真正的,真正的艺术!
这次的毕加索之恋,让我感受到,原来艺术,并不是写实,只要能够表达心中的真实情感、泄漏内心的诚挚渴望,这就是艺术!我想,这次毕加索的作品大赏,真能让我对毕加索的依恋,是那么的难以割舍,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毕加索的观后感篇7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只看你坚持不坚持了。罗伯特坚持了下来,所以他实现了他心中的那个“不现实”的梦想。如果你有梦,那么不要放弃,即使它非常“不现实”,也要坚持下去,有一句话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只你肯坚持,梦想就在眼前!
故事是:有一个高中生叫罗伯特,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写出自己的梦想。罗伯特尽情地写出了自己的梦想:拥有一个200英亩的牧马场。但老师却给他打了一个大大的“f”。他不解地去问老师,老师说以他的家境这个梦想很不现实,但这个分数关系着他能否毕业,他思考了一晚上。第二天,他原封不动地把作文交给老师说:“你可以不改动这个‘f’,我也不想改变我的梦想!”18年后他真的拥有了一个牧马场。
罗伯特在遭到老师的否认后,还是坚持下去了。他面对毕业和梦想这个艰难的决择,选择了自己的梦想。上帝是公平的,他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了十八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只有付出青春与汗水,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许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奋斗了大半生,最终才取得了成功。像爱迪生,他做电灯实验上千次,最终才找到了合适的材料。像牛顿,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世界上许多伟人都为他们的梦想付出了努力,付出了汗水与青春。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中国海军特种兵,可妈妈有天说,“当兵有什么好的,天天吃苦受累,还没有太高的工资,太没出息了,还不如去当个跨国公司的经理呢!”我听了,马上说:“不行,我就要保家卫国,做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我不怕吃苦!”妈妈拿我没有办法,只好说以后让我自己选择。我一定会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我会用生命来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安全。从现在起,我要学好知识,向着我的梦想前进!
如果你有梦想,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向着它努力奋斗,就一定会实现的。不要让别人偷走你的梦想,不要因别人的劝说而迷失方向,不动摇,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毕加索的观后感篇8
这是一节名画欣赏课,林老师展出了三幅名画,其中一幅画格外地吸引我。
它就是诞生在毕加索笔下的画作——《梦》。画作呈朱红色,暖暖的色调,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气氛。画中的少女正在小憩,她靠在一张舒适的沙发上,肩膀微耸,美丽的脸庞微微靠在肩上,金色的发丝如同流动的瀑布般自然地垂落下来,白皙的脸颊上显露出甜美的微笑。她睡得那样酣甜,你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呼吸声,能看见她肩的微微起伏,她那沉静的睡颜和丰腴的身姿让人难以忘怀。
这幅画是毕加索送给他的御用模特34岁的生日礼物,也为了纪念17年前毕加索在火车站偶遇的17岁少女。因此,画中女孩的动作充盈着她独有的青春活力。女孩只穿着轻薄的晨衣,双手自然的交叉在腹前,双眉微微上挑,唇角微微上扬,她肯定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是不是梦见她在风景秀美的湖泊旁乘凉?凉爽的风带着水雾迎面扑来,一切是那么宁静、祥和。她或许梦见她与意中人走在林荫道上,意中人轻轻转头来,他的身影愈发的清晰。毕加索用他精湛的画技为我们勾勒出了少女身上甜美的青春气息,使人怦然心动。
毕加索在画的背面写道:“致永远的十七岁。”他在赞美这永远不朽的青春。画如果只有神似也不会流芳百世,只有给予画更深刻的含义方能栩栩如生,我仿佛从毕加索一笔一笔地涂抹中感受到了他所讴歌的青春的魅力,仿佛看到了十七年前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那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面带使人惊叹的美丽笑容,朝我款款走来。
这幅画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毕加索不俗的画技,也让我领略到了艺术家心中那永不磨灭的青春魅力。
毕加索的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