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的孤独啊读后感8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好读后感,我们可以传递书籍的魅力和价值,吸引更多人去阅读,阅读一本好书后,写读后感能够帮助我总结和梳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帆的孤独啊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8篇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篇1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虚构市镇马孔多的兴衰在一系列的遗忘和孤独中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也许是第一遍阅读的缘故,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巨作让我有些懵懂。

1965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6月29日小说发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一个几乎神话般的小镇马孔多,这是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整个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缩影,是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是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

小说中的布恩迪亚家族延续了100多年,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中,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他们在自己的孤独中终其一生。虽然布恩迪亚家族历经

六世,也有过繁华与鼎盛,但自始自终没有人能逃离孤独。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篇2

我想当家族里的其他人看着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孤独的站在那颗栗树之下,不由得悲从中来之时,他们也会这样安慰自己。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身陷悲剧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祖先,更是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

我试图去看透那个似乎与这个世界重叠的结界,和那群似乎与世人重叠的孤独患者。女人们大多无法敌过自己的感情而沦陷于无尽的孤独漩涡,男人们为女人和事业角逐终身,最终沉寂于落寞。百年的人与故事都似轮回 般重复,却又个个精彩,篇篇动心。在那里:

吉普赛人带着飞毯和水晶球给马孔多带来混乱与惊喜。

梅尔基亚德斯如幽灵一般捣鼓着他的炼金术,脸上闪着向往的光芒。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站在那颗栗树下,仰望天空,喃喃着无人能懂的语言。

乌尔苏拉以她那比男人更宽阔的臂膀为子孙们提供庇护,终了此生。

庇拉尔·特尔内拉坐在那张吊床上,双眼无神,感知着扑克牌带给她先知的预言。

……

在那个故事里,世界紧簇在马孔多周围,而马孔多因这个家族而诞生而辉煌而没落而消亡。

看书时,我就像一个纵眼旁观一切的老妇人,穿梭在马孔多的大街小巷,打探着有关这个家族的传说,每晚在心细数一遍这些年来我所见所闻的故事。我见证了这个家族的崛起,也看清了它结实的身躯内部那颗支离破碎 的心;我看着那些孩子们长大,也看清了他们在沉重希冀下的不愿再向外窥探的心灵;我了然牛皮纸上记载的家族史,也看清了纸上不能言说的满是荒唐的眼泪。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篇3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人性的思考,委内瑞拉文学家卡斯帕斯对自然和谐美德赞叹,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人们。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篇4

自6月7日晚开读范晔译本《百年孤独》,经过10余天睡前醒后的卧读,今日晨终于通读一过,也算了却了多年的夙愿――终于读过《百年孤独》了,否则,在文化人面前怪没面子的,哈哈,好在老张周围文化人属稀有动物。

书是读完了,想谈点什么却难,因为老张不是评论家,更不谙翻译之道,不过,话还得从译文说起。范晔先生青年才俊,不过文笔却非常老到,这其中也许就有译不下去时狂读白先勇的“金大班”等中文经典作品之功,总而言之,译文的“雅顺”应该是老张能够一气读完这部作品的重要原因。于老张而言,第二个原因恐怕就是书籍的装帧与印制比较合乎老张的口味,套封魔幻、内封素雅,传统大32开精装,字体大小适中,书签令老张喜爱有加,既便于阅读,闲暇还可享受一番,哈哈,老张也许是过于看重形式了,但个人喜好没有办法。正是基于上述两点,老张才得以欣赏马尔克斯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巨著。魔幻现实主义,这名字起得真正科学,或者说是很真理。历史和现实,人世和它世,真实和虚幻,分不清、辨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百年的孤独融汇始终,马孔多小镇的.兴亡也贯穿始终。或许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寓意,老张领会不了,至今连到底写了老奥家几代人也没有理清。但这并不妨碍阅读,照样还能读得津津有味,或许这正是名著的魅力或者说魔力。上海译文黄锦炎等先生译本各方面都很好,但老张一直未能通读,今日想来也许有年龄的原因,年轻匆忙,很难在一个点停留过长时间,小张没读的书只能留待老张了,哈哈。人与书,有没有缘、有没有分、有没有缘分,或许冥冥之中早有定论,这个说不好,不好说,只好不说也罢。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篇5

此书文笔之精简,令人称奇。例如描写庇拉尔·特尔内拉,在她遇到何塞·阿尔卡蒂奥之后,发出那句经典的“好家伙”的感慨,将他带到她的吊床上去,很快怀上了阿尔卡蒂奥。我突然好奇这个女人是谁,重又翻到前面去找,却只见“那段时期有个女人常来家里帮忙做家务,她神情欢快,言语无忌,举止诱人,还会用纸牌算命”这样几句描述她的出场。写完了她和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激情,只用“那女人”。

下面是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其中不乏令人浮想联翩的精美绝伦的画面。

在远征者队伍到达马孔多的第一个夜晚,马孔多的河水“仿佛冰冷的玻璃在流动”。

在距离马孔多两个星期的步行距离的地方,在着魔之地的彼岸,停着一辆白色的西班牙大帆船,里面生长着一个静谧美丽的世界。“整艘船仿佛占据着一个独特的空间,属于孤独和遗忘的空间,远离时光的侵蚀,避开飞鸟的骚扰。远征者们在船内仔细探查,却发现里面空无一物,只见一座鲜花丛林密密层层地盛开。”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刺穿了普鲁邓西奥·阿基拉尔的喉咙。妻子乌尔苏拉看见普鲁邓西奥·阿基拉尔“正努力用芦草团堵住咽喉上的空洞。”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看见“死人就在那里,神情忧伤”。用徒劳的补救写死人的忧伤,用死人的忧伤写活人的内疚。

普鲁邓西奥·阿基拉尔的灵魂通过询问其他的亡灵,辗转从马孔多第一位死者梅尔基亚德斯那里找到了马孔多这个此前未被死神光顾的地方。魔幻而合情合理。

丽贝卡在为皮埃特罗·克雷斯皮而哭泣时吃土,在平静的午后和姑娘们绣花时偷偷吃土,在对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疯狂吃土。“每当看到潮湿的土层和蚯蚓在花园里堆起的小丘,她常常会从交谈中走神,怀念的泪水带着咸味涌上舌尖。”让人难以理解,又似乎可以理解,假如她孤僻而又热烈,又恰巧有吃土的怪癖。

由于皮埃特罗·克雷斯皮的悲伤,“马孔多在睡梦中惊醒,心神俱醉,那琴声不似这个世界所有,那饱含爱意的歌声也不会再现人间。”直到这一刻,我仍愿意相信,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对阿玛兰妲产生了如昔日对丽贝卡那样深厚的感情。假如那是爱情,一定是最神圣纯洁的一种。阿玛兰妲看起来也喜欢皮埃特罗·克雷斯皮,但又无法解释后来她对奥雷里亚诺·何塞产生的悸动。一个女人可以如此决绝地拒绝一个深爱自己的男人,却险些无法拒绝自己的侄子。另,皮埃特罗·克雷斯皮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吗?存疑。

在预知死期分别是做足一定数量的小金鱼和绣完自己的寿衣之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日复一日做着小金鱼,做完又重熔,阿玛兰妲日复一日绣自己的寿衣,绣了又拆。他们在想些什么?

也许不仅是布恩迪亚一家,似乎马孔多的所有人都患上了“祖传的孤独”。刚建村时,人们还会因为吉普赛人带走了何塞·阿尔卡蒂奥,而在乌尔苏拉的鼓动下拒绝吉普赛人进村,但渐渐地,没有人再关心马孔多发生了什么,而是一切顺其自然。

没有人想对入侵马孔多的香蕉公司和殖民者做些什么,没人相信大罢工事件中死了三千多工人,却也没有人对真相感兴趣。

这里的人似乎对世界没有好奇,拒绝相信奇谈怪论,却又不愿亲自探寻真相,只选择用自己的已知解释发生的事。只有布恩迪亚一家,似乎每个人都努力想探寻生命的意义,最终却也不得不淹没在世人的遗忘和孤独的海洋中,向既定的宿命屈服直至毁灭。

马孔多毁灭了。孤独的种子飘向世界,在各地的角落生根发芽。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篇6

无论是学生时代的我,还是成为老师之后,我都曾多次像他们一样,站在复旦某一个教室的角落里,听上几个小时的讲座。对我而言,那是一段无比欢乐的时光,尤其是当他人的语言像一束光投射进我的内心,在那里某些潜伏了许久的激情,某些甚至未被我自己意识的思想的种子竟借着这光得以苏醒,抽出了它的第一根芽,开出了它的第一朵花。这种灵魂受触动、精神被点燃的愉悦感,美不胜收。

我被序言中的这句话打动了,它说出了我的感受,说出了我想说但不知如何表达的情感。这种共鸣是读书的最大乐趣,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某一个时间有一个人有着和我们同样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被他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我心中的一个点瞬间被融化了,这种被理解喜悦,让人感情温暖。

一个无助的人往往会感到特别孤独--他悲伤着他的悲伤,而周围的人却仍旧欢乐着他们的欢乐,“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阳光不会因为他的悲伤而少一分明媚,春天不会因为他的悲伤而迟迟不来,世界没有了他的微笑照样不紧不慢地匀速旋转……悲伤的人备感孤独,而孤独让悲伤者更悲伤。

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孤独的悲伤者,因为这里集结了很多孤独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的困惑与追问。你若从中读到了一个你,那么你至少会明白不只是你一个人在与这些困惑战斗,很多人同样悲伤着你的悲伤,孤独着你的孤独。这种“共苦”或许多少能消解你的孤独,并因此淡化你的悲伤。

我曾见过面带笑容参加丧礼者,曾见过因别人遭受挫折而幸灾乐祸者,曾见过落井下石者,曾见过严人宽己者,曾见过笑里藏刀者……这些人让悲伤的人更悲伤,孤独的人更孤独。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几个难过的坎,不可能有人陪你一辈子,父母陪不了,爱人陪不了,孩子陪不了,朋友也陪不了,有时候总是要独自面对。面对父母、爱人、孩子、朋友,你不可能诸事顺畅,当和他(她)们发生矛盾时,这种痛苦和孤独是需要自己一个面对的。很多人都把父母、爱人、朋友当成了自己倾诉的对象,而此时他(她)们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就像在舞台上跳舞一样,舞伴突然撤了,需要我们一个人面对观众,怎么办?只能自己坚持独舞。每当我最孤独无助的时候,我都会从文字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情感的陪伴。

书里的篇章未必能给给我们当下的人生困境指明一条具体的解脱之路,但或许可以在你上下求索而不得其解的时候为你打开一扇小窗,让你透过它瞥见另一幅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有那么一些人,碰到我们相似的生活处境,既不像我们那么焦虑不安,也没有我们的纠结不定,他们在顺境中大笑歌唱舞蹈,在逆境中依旧心平气和;他们迎向阳光,也安于黑夜;他们饱含深情地活,心怀诚意地死;他们享受一切生命的美好,也不辜负不可抗拒的苦难……

通过阅读《好的孤独》三点体会:

(一)一切思想的困惑都有解决的途径;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从先贤圣人著作和事迹中学习;

(三)佛家思想是洞察世界的大智慧。

人生的路上,有书陪伴,不在孤独。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篇7

魏连殳在世俗人的眼里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人,是孤独的。就连自己的本家看来,他仿佛也是一个外国人一般。他的行为:所学的明明是动物学,却去做历史教员;对人爱理不理,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不重视家庭,却极孝顺祖母。在别人眼里是古怪的。以至于在他祖母的葬礼上,他们都要严阵以待的对付他。因为他是“吃洋教”的新党,向来就不讲什么道理。他这样的命运其实是当时五四时期启蒙者的普遍命运——不被世人理解。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礼上,用嚎啕大哭来哀悼自己的祖母,哀悼像他自己一样不被理解的孤独者。这哭声里透着凄凉,悲哀,无奈,愤怒。

其实他早已看明白了,像他这样的人,是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所以他对别人总是冷冷的,淡淡的,因为他对着个世界是有些绝望的。然而,他又不是彻底地绝望。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就算是看到房东又脏又丑的孩子时,他的眼里也会出现平时少见的欢喜。在他看来,孩子是天真的,是没有大人身上的陋习的,是中国的希望。

但最后,他的这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了。

接踵而来的失业,让他不得不开始逐渐向现实低头,甚至愿意去干“钞写”这样的活,此时的他还想活下去,为自己活下去。但是生活的残酷,却不给他机会,使他连写信的邮票都买不起。

他一点点的被逼是“死”了,终究向现实低了头,得了一个杜师长顾问的职位。一个在别人眼里是前途无量的职位。但他知道此时自己已经死了,在别人眼里所谓的成功,在他看来他是彻底地失败了。活着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风光的背后有着无奈和悲伤。

其实魏连殳就是五四时期启蒙者的缩影,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梦想想改造这个社会。却不被人理解。是一些在心灵上和生活中的孤独者,世人眼中的异类。后来很多人不得不向现实屈服,过上世人眼里的“上层生活”但他们的内心仍旧是不如意的,煎熬的,

正如魏连殳一样,他用今天买进,明天卖出,弄破来表达他的不满,所以最后他死了反倒是解脱了,让他显得十分的平静,用含着冰冷的微笑,来嘲笑自己,嘲笑这个社会。

但鲁迅先生并不是绝望的。文章的结尾用“浓云已经散去,挂着一轮圆月,散着冷静的光辉’说明他还是感觉到有些希望的。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篇8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初次买回这本书大约是在两年前,为了使自己的格调看起来更高而硬着头皮尝试走进这本书。然而,在翻看了大约半小时后,我便被这冗长的剧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吓退了。于是,囫囵吞枣式地马虎将书“翻”到封底便落荒而逃。想来,当初这样的举动许是对此书、对马尔克斯的亵渎。

而今,再次翻开有些陈旧的书页,带着些许歉意和近乎赎罪的心态,竟是被它吸引了去,于是挑了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坐在朝南阳台的靠椅上,独自一人,一口气将书读到了底。

我似乎有些理解了家族重复取名的传统,叫“奥雷里亚诺”的人大多性格孤僻、且体态消瘦,叫“阿尔卡蒂奥”的又多是体格壮硕、行事鲁莽。于是,重复的取名导致了家族命运的不断轮回,推动家族的覆灭。其中一对在年幼时互换姓名的双胞胎也颇有意思。尽管他们互换了姓名,但在长大后越发与匹配“对方名字”的模样发展,最终在死后,因朋友们醉酒后的失误,又把他们的棺材错误的埋进写着“对方名字”的坟坑里。作者在此,或许是暗示了他们到死也没能摆脱受姓名束缚的命运吧。

布恩迪亚家族的不通人性、不懂爱情的通病将他们带入了更为深刻的孤独。上校和17个素昧平生的女人所生下的孩子无一例外遭暗杀,他深爱的妻子被毒死;阿玛兰塔害死了深情的意大利人;丽贝卡的婚后生活以丈夫被神秘枪杀告终;费尔南达为阻止女儿与族外人恋爱,派人杀死了男方,但她的孙女却因为和近亲通婚,生下的孩子长着条猪尾巴,被发现时正在被蚂蚁蚕食……

最后的最后,正如经过百年才被翻译出的羊皮卷上所预言的那样,小镇遭受着一场飓风将正在翻译这羊皮卷的最后一代奥雷里亚诺,连同整个家族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一并抹去……

故事至此结束,留给我的是久久不能平复的震惊和良久的深思。我自觉无能对这样的作品作出任何评价,有的,仅是完成阅读的成就感、快意,以及对一个注定百年孤独的家族深深的恻隐。

初中读后感 |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 好书推荐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我并不孤独作文8篇

读百年孤独心得体会8篇

青春是船理想是帆的演讲稿7篇

青春是船理想是帆的演讲稿模板5篇

青春是船理想是帆的演讲稿参考7篇

青春是船理想是帆的演讲稿最新5篇

世界多美啊教案5篇

大学啊入党申请书通用7篇

大学啊入党申请书推荐6篇

大学啊入党申请书6篇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7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