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写好了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示和分享,可以为他人提供学习的参考和借鉴,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庄子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学庄子的心得体会篇1
青海敦煌西北一线的旅游途中,发信息给丈夫问要不要我带什么礼物,以为在家的丈夫和女儿会给我提出带点特产或其他什么的要求,不想丈夫回信息陶冶出一份平川万里的心态就是给我和女儿的最好礼物。回家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想这个问题,何谓平川万里的心态?而丈夫又为何有如此一说?
读于丹的《〈庄子〉心得》,读到了肩吾和连叔的故事,肩吾对连叔说了一个住在姑射山上的神人故事,说那个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可是却可以驾着飞龙,乘着云气,游乎四海之外,遨游于天地之间。读到这里,我也象肩吾一样,笑着在心里说,其实哪里真的有这样的神人呢?
庄子当然知道不可能有这样的神人,于丹知道,你我也都知道。于丹和庄子说这个神话,其实也只不过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心游万仞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生活,永远保持心态的平衡,对生活少一点成见,少一点抱怨,给自己的心多一点智慧,让自己的心能够欣赏花开、聆听水流,能够看见飞鸟掠过天际、朝阳跃上云端,让自己的心干干净净。也许这样的心态便就是平川万里吧。
做为女人,一生需要担当的角色真的很多,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与人友与人同事等等。不同角色的转换以及生活给予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是否也让我不经意的会有一点点疲惫,所以丈夫才有平川万里的心态一说?我没有问他,但是我知道,单位、家庭两点一线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生活,的确让我常常有点浮躁,亦知道自己的心智有时会因此而有障碍,看不见春的百花秋的月,感受不到夏的凉风冬的雪。余秋语先生写了一本书叫《行者无疆》,我做不到是无疆的行者,但是也许我也可以试试乘物以游心,给我自己的心灵安上一双翅膀,遨游无疆看看平川万里的吧。
如何让自己的心也平川万里?
我又想起了旅游途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游完敦煌,我们乘大巴前往兰州,车子沿着祈连山脉长长久久在一望无际灰朦朦的戈壁滩中行使。导游介绍说如果天气晴朗阳光很好的话,我们可以在中午时分看见美丽的海市蜃楼。看海市蜃楼是我久远的梦想,只是不巧,偏偏那天在沙漠戈壁上下了一场据说是十年难一遇的雨,阳光迟迟不肯出来。但是行驶途中,在祈连山下远远的出现了一个水库,水库上面云雾缥缈,映着山巅的`白雪,美丽极了。不知是谁喊了声:看啊,海市蜃楼!车里一下热闹起来,七嘴八舌还有相机喀擦的声音,好象真的看到了海市蜃楼。导游说那只是水库,大家一下又失望了,情趣一下子跌落到低谷。肖卉笑着说不要紧,我们当它是海市蜃楼就是!
是啊,我们当它是海市蜃楼它就是,管它是不是真的呢。
很久以前看的一篇台湾作家写的散文《也是水湄》,作者坚持自己在四层楼高的公寓里把长椅坐成了小舟,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潺潺水声,隆隆车声就是车如流水,她自己正是泊舟水湄的舟子。作者因为自己的意愿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响,把公寓爱成山色,我们当然也可以因为自己的心愿意而将美景幻成海市蜃楼。
万水千山总关情,知道了其实看山看水关键的只是我们的心境,丈夫的意思也许正是这样吧。不论何时,自己感觉山在水鸟在林,将冥漠大化万里江山放在心中,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这样生活就可以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心无智障 ,如此便就是平川万里了。
我愿用一生的智慧朝此去坚持与努力,仍借用于丹的一句话,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学庄子的心得体会篇2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
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自满的人,是不会知礼,知义的。懂的自谦,才会明白礼义廉耻
学庄子的心得体会篇3
一直喜欢《百家讲坛》这个栏目,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上对《论语》对《庄子心得》侃侃而谈时,深深地吸引着我。她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坦荡,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越。坦荡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对《论语》对《庄子》知之甚少的我由此产生兴趣。再一次认真聆听了于丹老师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思想的深刻解读,在她潇潇洒洒、滔滔不绝的精辟阐述下,引领我走进庄子那无边辽阔的精神世界遨游了一番,犹如给心灵洗了一个澡,顿觉神清气爽。
以前读庄子的文字,无知的我觉得深奥难懂,没有读出庄子超凡的思想,在于丹老师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的语言中,我才领悟到庄子蕴藏人生哲理的精神境界。于丹独到的讲解给了我新的启迪与感悟,结合我的经历,对于人生我有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于丹老师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的逍遥游。庄子所指的逍遥游我个人认为是从道家创史人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基础上演变而来,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把水的丰厚内涵融会贯通于生活中。
庄子有水一样的品行、水一样博大精深的知识滋养着后人的灵魂,他有水一样溶纳万物默默奉献而不争名利的气节与胸怀;有水一样旷达顽强随遇而安的不倔精神,有水一样的灵活让处于艰苦环境中的他安贫乐道;有水一样的清澈如明镜照出善恶美丑,他有水的无欲无求而襟怀坦白、有水的宁静达观内敛;他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然之理。我愿做大千世界中的一滴水,柔而不弱,吸收天地之营养精华。庄子提倡的逍遥游又如何让我的生活受益,并由此快乐的呢?
有时与女儿外出,经常听到不认识的人说看不见好可怜之类的话,世人认为失去光明后的我行动十分不便,猜想我一定在哀声叹气中怨天尤人。他们不知,我是赛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幸与不幸,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站在常人的角度上看,在我失去工作的同时也看不到多彩的大千世界,但从庄子的逆向思维来看,我有更多的时间与自由,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不知我以书为友、以歌为伴、以琴为乐;他们不知我可以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可以用不娴熟的歌声来寄托情怀、可以在不纯熟的琴声中放飞思绪、可以用稚嫩的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以此抒发我的真情实感,因此我活得真实而轻松;我有更多精力和时间陪孩子老人,享受天伦之乐。我不必为工资为奖金的高低而愤愤不平、不必为追逐名利而忙忙碌碌;不必为职务的升降而忧心冲冲;我眼里无外表美丑之分、无地位贵贱之分。我喜欢这淡泊平静、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舍就有得,我虽身在蜗居,但我的灵魂可以象庄子那样在天地之间自由逍遥,我得到了人格的升华与超越,岂不快哉!如今我用心灵代替眼睛来感知纷杂的世界,适应并感谢上天赐我的这种生命方式,让我有机会内视反省自己,懂得内敛于心而不张扬。书籍涵养孕育了我,让我浮躁的心变得平和,它磨去了我的棱角,让我用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我身边的人和事。
游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历程,在这个心灵历程中我体会到庄子逍遥游的快乐与宁静。如果我没失明,物质的利益会迷惑我的双眸,有可能会在外界的诱惑下迷失心志、被恩怨情仇所牵绊、被无穷无尽的欲望所捆绑;或者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参与赌博而远离书籍。是异样的人生让我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让我更善待父母、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所以我过得很自在、很充实。
正如于丹老师所言:我们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使得我们触目生春,我们所及之处充满了欢乐。我的心与亲人紧紧相连,想到他们我就感到无比温暖。绵绵不绝的爱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有了精神寄托,它是我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庄子提倡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于丹老师讲自由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这才能够做到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是的,自由的原则就是以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为前提,但本人还要具备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品质,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灵魂,那些贪赃枉法、作奸犯科等卑劣之人内心有愧又怎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幸福不是目的而是体验的过程,它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我把这种感受强化并不断加以回味。失明恰恰成就了我的人生,不过我的逍遥是建立在衣食无忧、清闲悠哉的条件上,如没有稳定的经济与和睦的家庭做我有力的精神后盾,就没有这份闲情逸致谈逍遥了,因为我毕竟是俗人一个。而庄子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在贫困交加之时,依然淡定从容、超然豁达。楚国大臣请他做丞相,他宁愿做一介农夫也不追逐名利。但现在多少人处心积虑甚至不择手段想升官发财,与之相比,庄子是何等胸襟何等气度!一个人即使没有粮食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思想没有灵魂。
我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况,对于物质我没有过多的欲望,在我看来,简单就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相夫教女就是幸福。哲学家周国平老师说: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我希望女儿长大后拥有一颗慧心,做到宠辱不惊,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过着飘逸恬淡的生活。
感谢于丹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庄子,感谢庄子,他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平常心,无论人生有何种境遇,都能乐观坦然地面对,平庸的~我远远达不到逍遥游的境界,我还没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名利生死,那么就以庄子的逍遥 游作为我的精神目标,超越自己,乐观生活 。
?庄子》塑造的众多残疾人形象,以《德充符》一篇尤为突出,反映了残疾人从认识自我到完善超越自我的过程,代表了《庄子》中残疾人的精神。
学庄子的心得体会篇4
尊敬的大家长赖老师上午好!亲爱的育心家人们上午好!我叫李迎霞,大易网名欣欣妈。今天是我来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学习《庄子》的一些心得体会。因为自己学得也浅,只能尽量把体会到的,给讲清楚。今天的主题是:“小”与“大”。
每次在江西参加育心活动时,我们都会参与劳动。我去年在玉坑的时候,参加了一项活动――挑泥。就是把泥从塘里挖出来,然后挑到楼顶,放在花坛里。大家可以想一下这个过程,先是一揪揪把泥挖出来,装在桶里,提着桶或者挑着桶,顺着楼梯走上楼顶,再把泥倒到花坛里。一次一次机械重复的动作,很简单,也很单调,就是泥土大搬家。当初建楼的时候,在哪里弄花坛,从哪里取土,这些土要用在哪里,都是谁来设计的?是赖老师。现在深圳总部搬家了。搬到新的办公场所去了。
从江西活动中心的建设,到现在推倒老房盖小经学院,这些设计,规划都来自于哪里?都是来自于赖老师的大脑中。是不是?是他的思维决定了他后面的行为。通过学习我们的经典,不知道大家思考过没有,人生一世。留下的是什么?房子?钱?孩子?是这些吗?都不是,是思想。思想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支配左右着我们的行为。经典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先进的思维模式。
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庄子》这部经典,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庄子这个人。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一开始,感觉这个漆园吏应该是个小官。后来查了一下,好像还是一个挺有权的官。不过庄子也不在意,后来人家隐居了。
官大官小,对他没什么影响。下面我们继续来看一下庄子的情况介绍。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庄子》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庄子被称为南华真人,大家还记得在哪部经典里提到了真人这一词吗?在《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章里。《上古天真论篇》中讲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在这里,我们看到“真人”一词,还看到“道”这个字。能达到真人这样的称谓的,要符合下面这么多的要求。并不容易呀。更多的内容,大家可以去网上搜集一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下面我们就直接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庄子》第一篇《逍遥游》。《庄子》这本书里,讲的都是故事。今天我们先试着来讲一下他的第一个故事的第一小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冥本义是昏暗的意思,引申出来的含义就多了。形容词性包括:深远,幽深;精妙,深奥;愚昧;静默。
名词词性包括:夜晚,黑夜;另一个世界;神灵,自然;海。等等。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世界,或者事物或者状态,往往会用“冥冥”这个词。“冥冥之中”这个词,是我们最常见的。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在北方,黑暗,深远的大海里有鱼。这个鱼叫鲲。这个鲲好大啊。“不知其几千里也。”几千里这么大的鱼。这么大的一个状态,得多大呀?不知道了。鲲这个字,《尔雅·释魚》里给的解释为:鲲,鱼子。《註》凡鱼之子名鲲。
在这里,我们就觉得奇怪了。鲲不是鱼子吗?应该很小啊?怎么会很大呢?
还说它大得不知道有多大。是不是很奇怪?鱼子除了小之外,还有一个什么特性?大家知道吗?对,数量多。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片子。是讲大马哈鱼洄游几千里,回到出生地产卵。终生只繁殖一次,能产4000粒以上的卵。下面我们看几张图片。感受一下小鱼带给我们的震撼。
鲲,小鱼子,最后竟然组成这么庞大的一个群组,尤其最后这一张照片,是不是像一条巨大的鱼。而这条大鱼,却是由无数的,小小的沙丁鱼组成。当他们集结而来,铺天盖地,给我们的震撼也不会小于一条大鲨鱼了吧?我们接着后面的内容来看。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鲲这种鱼在某一种条件下,化而为鸟,这种鸟叫鹏。我们来看一下鹏的解释。鵬péng〈名〉(1)形声。从鸟,朋声。“鹏”是传说中最大的一种鸟,由鲲变化而成。本义:大鹏(2)同本义朋,神鸟也。朋,古文凤。鹏,亦古文凤。——《说文》凤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百鸟之王。我们看一下它的字形演变。再看一下鹏字的字形演变。这个鹏字的右边还是能看出来是由凤这个字,慢慢演化而来的。而这个“朋”字本身的字形演变也和“凤”非常相近。这是凤的异体字。这是“朋”字的小篆体。按《說文》古凤字,注:,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原来朋党是这么衍生出来的。我们现在推行简体汉字,实在是可惜。从“凤”和“朋”字上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两者的联系了。中国文字。一个字一个画,含义很深。我们看这样的一个“鹏”字,可以体会到它的两个含义,一方面,它的形体大或者数量多,另一方面,它还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因为它是神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当鲲化而为鹏之后便“怒而飞”。怒是什么意思呢?
在这里,怒不是生气发火的意思,而是描述出一幅无法遏制,势不可挡的状态,它向上飞腾而且声势浩大。后面的其翼若垂天之云”就很好理解了。这么庞大的一条鱼,或者一群鱼,转化之后,依然气势恢弘。而且从静变为动了。原来在北海,不知道多么幽深的大海里,可能没人看得到。可是现在它发生变化了,以向上腾跃,不可阻挡的气势出现了。后面一句:“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里我们看到南冥。对应着北,就一定是南。当鲲变为鹏后,它就要到南方去。
在这里,我们每个家人,可能也会有体会。我们刚进入育心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目标,大多数是不清楚的。糊涂着听说要累积法读经典,写日记,天天也很愁,有啥可写的,都看不懂。但是随着我们学习,成长,一天天的累积,突然发现,我们都在改变了。这时,我们的目标,渐渐清晰,原先听上去不太理解或者不太相信的东西,竟然是这么清晰,只要我们再能努力一下,原来是可以触碰到的。我们这里的很多家人,慢慢的从用户,成为指导师,从指导师变成讲师,每一个人,只要参与到我们这个平台,来学习,付出的,都会有这种体会。
这就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目标渐渐树立起来。那么回到我们刚才讲的部分。当鲲变成鹏之后,它就有了新的方向,新的目标。它要去南冥。南冥是什么地方?天池。这个场景也发生了变化。目标变化了,一切都在变化。其实是它的心变化了。它有了奔向更高,更远目标的勇气,能力。可是它怎么去呢?就像老虎、豹子想要奔跑,得有一个开阔地。这么大的鸟,想要起飞,一定要有足够的平台和动力。那它靠什么?靠海水的运动。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扶摇,旋风也。”盘旋而上的暴风。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鹏是借用了风的力量。可是它这么大,哪里来这么大的风呢?《齐谐》这本书专门记载奇谈怪论的事情。这本书里讲了这样的一个场景。鹏要迁徙到天池,它翅膀一扇,击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一个大的波涛,海面上产生的巨大气流,暴风由下向上升腾起来。
凭借这样的一个力量,鹏盘旋着飞上了九万里,一次呼吸是六个月。这里给我们一个什么信息呢?鹏鸟的呼吸很缓慢。曾经看到过一个调查:蛇每分钟呼吸3次,寿命是700—1000年;鼠每分钟呼吸5次,寿命是500—700年;象每分钟呼吸5次,寿命是120—200年;狗每分钟呼吸31次,寿命是15—20年;人每分钟呼吸15—18次,寿命是80—100年。从这里可以看到呼吸缓慢相对寿命也长。有一个佛经故事,讲的是:释迦佛问众僧人:“生命能持续多长时间?”一位僧人回答:“能持续数日。”佛说你还不能够修道。”佛又问一位僧人:“生命能持续多长时间?”那位僧人回答说:“能持续一顿饭工夫。”佛说:“你还不能够修道。”
佛再问一位僧人:“生命能持续多长时间?”那位僧人回答说:“生命只在呼吸之间。”佛说:“你可以说是修道者了!”我们的生命就在于这一呼一吸之间。鹏鸟呼吸缓慢,那它的相对寿命,就会比较长。所以,我们要认真的体会这一呼一吸之间,抓住每个小的瞬间,才会有一个长远的未来。很多人说,等明天。我们可以想想,没有今天,没有现在,没有眼下的一呼一吸,明天会在哪里?当鹏冲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它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呢?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动物迁徙的时候,景象壮观。像非洲动物大迁徙的时间,是从每年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
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鹏来说,就如同尘埃出现一样,转眼之间,就消失,结束了。在鹏鸟的呼吸之间,很多动物就完成了它们的一生。当鹏来到了九万里的高空,这时的天,还是深青色的吗?到了这九万里之遥的地方,发现还是没有尽头,虽然自己现在已经站在了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地方,但是天到底有多远?哪里是尽头?
当大鹏到了这个高度的时候,往下看看,感觉也是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有点高远,也有点空旷和寂寞。读到这里,慢慢体会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一种什么感觉?一个个小小的东西,怎么就能聚合而成如此庞大的身躯?而这个动物又是凭什么变化成一个大鸟,一飞冲天达到一个本来遥不可及的目标呢?当目标到达的时候,会不会相信,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呢?到了这样的天空,还会留恋曾经的过往吗?会有不舍,可是要停留吗?
当鲲,小鱼子在水里的时候,开始的力量是很微小的。当它慢慢以某种力量聚集在一起,而且越来越多的时候,它的力量也在慢慢增强。想想我们自己,开始认知,能力都很有限,可是我们慢慢学习,慢慢实践,慢慢提高的时候,能量、机会、挑战也会慢慢聚拢过来。当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在合适的平台,适当的时机之下,就会发生质的改变。而之前,似乎一直是在等待这样的一个时机。
这种改变发生的时候,也是有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也要经过一番努力,拼搏之后,才会慢慢形成一股强劲的推动力。在成为推动力之前,也还可能是一股强大的阻力。我们在平时学习,推广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为了什么在努力,很多来自我们自己以及外部的质疑和纠结。在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下,我们不断聚合能量,慢慢越来越强大。慢慢达到了转化的水平。在变为鹏之后,自然会有更高的要求。可是在努力的过程中,有多少的羁绊差点让我们停下努力的脚步?
只有在鹏鸟自己继续不断的努力,扇动翅膀,形成更大一股力量之后,才能在强大的推动力下,一飞冲天,向着理想前进。如果我们只是等待。那后面的改变,也是不太容易出现的。当它到达高空,翱翔于天际之间,低头望去,一切都改变了。当我们能够到达这样的一个高度,曾经过往的一切,都如同尘埃一样,微不足道。我们再看曾经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
?道德经》里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一件事,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由小及大,小近及远。
我们如果有这样的思维,认真对待身边的小事,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抓住伸手可得的小的机会,小的成长,那我们的未来将会形成怎样的一个合力。真是难以想象。赖老师学经典用经典,以一己之力,星星之火,慢慢引燃,生命的激情。从一个家庭,到现在的成千上成的家庭。
从最初鲲,一个有形的行动,慢慢变成我们精神上,思想上的提升。这个鲲化为鹏的过程,是一个有形到无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力量,越积越大。我们的根越扎越深。我们即是等时机,又在创造时机。我们江西的活动,我们的新办公地点,我们的三大集,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期刊,我们的画册,就是我们自己在创造奇迹,创造时机的努力。终于在某一天,在我们自己的力量推动之下,我们展翅飞翔了。
我想这样的一个过程,已经到达目标的人,眼中看到的世界应该就是这样,当他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接受,可否照做?明智的家人们,都各自有自己的答案吧。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恩赖老师,感恩育心经典,感恩家人们的陪伴和聆听。
学庄子的心得体会篇5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总有路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子告诉我们要想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就要做到“外化内不化”。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谈笑论生死 。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人生就像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对生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地对待死亡。
大道与自然。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是没有单纯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庄子认为辨别境界高低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自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教学是我们的生命线,汲取从一次次教学反思中认识自己的浅层表现,挖掘其内在的知识漏洞,用一双从懂得倾听到善于倾听的升华!一次公开课的成功,往往会使我们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别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实细思中,我们只关注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却没扣响迎向朝阳的那扇大门:及时地反思,挖掘内在成功的宝藏,善于倾听总结,运用到更多的实践教学中,这便是缺失了对现有位置的“悟”!
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摆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颗平常心去适应生活带给我们不同的恩赐,使得其所才是个人价值所在。“外化而不内化”这是获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门!从认识自己的“觉”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这些有着厚重内心价值的不鸣不已的平常人。
学庄子的心得体会篇6
春节期间,我该读一本什么书好呢?我站在书架前搜索。最后,我把眼光停在于丹《庄子心得》上。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遍,但能记住的似乎太少了。但总又时时在我的心里缠绕,让我时时回味,时时想再读的冲动。
对庄子知之甚少,印象中曾读过《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还读过《庄子.内篇.逍遥游第十七》“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在学校或函授期间也只读过两篇中的一部分,基本上没读懂。其它内容更不要说了,连读也读不下去,何说理解圣人之意。但圣人的智慧、思想、寓言、风格又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召唤着我。我捧着书再次读了起来,读的那么认真,那么真诚,似乎成了我睡前的必修课。我于梦中随他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的生平,《史记》中记载的是战国时候宋国蒙地人,曾做过漆园小吏,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繁,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的名分。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现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读完全部内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为人处事指点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对死亡
庄子家里很贫困,有时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他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有清醒认识的,他身边也有很多的有钱人,他也有很多的机会去享受荣华富贵,但他把这些东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缚不了他,为利辛苦,为利奔波,却丧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乐,“心为形役”,太不值得了。庄子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精神决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难。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以他不爱说什么。当楚王请他出山为相时,他却对请他的两个大夫说:“你们请便吧,让我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吧!”
庄子临死时对学生们说:“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这就是庄子对自己的形体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乐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也表达了一种态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绝不找死。道家的态度是在流光中顺应,去把握每分每秒,去乐生,让生命获得价值。
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变命运
?庄子》的《逍遥游》篇中告诉我们,世间的大和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应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庄子用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而我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束缚了自己的心智。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永远不会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我们要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让我们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三、认识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观点,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身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庄子的寓言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我们需要认真想一想,我们需要不断地追问:这一生我们曾经多少次错失过自己?我们真正找到了被开发的那个机会了吗?怎么样才能找到那个机会呢?庄子在《人间世》篇中教给我们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总结两个字,叫做“心斋”,就是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你自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人生的每一条路。只有确立了这一切,我们才能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够做到对人对己的真正的尊重。
四、心态决定状态
庄子告诉我们:“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里跑过去,那样倏忽一瞬一样。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手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善待生命?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态度,那就是:达生。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心态决定人的状态。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过分地相信技巧,要保持一种坦荡的好心态,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以人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庄子教给我的远远远远不止这些,他的大道合乎自然,他的本性和悟性,他的世上总有路可走,他的豁达,他的“乘物以游心”,他的谆谆教导,无不在我的心中翻腾。读完第二遍,我感觉还是没记得多少,甚至忘了大部分,这激发我读第三遍的兴趣。
学庄子的心得体会篇7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2月20日:感悟与超越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2月21日:认识你自己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2月22日:本性与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2月23日:总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2月24日:坚持与顺应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子告诉我们要想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就要做到"外化内不化"。2月25日:谈笑论生死
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人生就像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对生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地对待死亡。2月26日:心态与状态
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2月27日:大道与自然
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是没有单纯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庄子认为辨别境界高低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自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学庄子的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