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粮爱粮事迹8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事迹材料是一个人在特定领域内过去努力的有力证明,也是一种自我肯定和鼓励,通过结合实际的事件所写的事迹材料,人们可以学习他人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节粮爱粮事迹8篇,供大家参考。

节粮爱粮事迹8篇

节粮爱粮事迹篇1

这个看起来质朴憨厚的农村大姐让人格外佩服。她是“本翠大米”的创始人,是远近闻名的“李子姐”,是“泥鳅大户”的养殖人,她更是凭借一己之力带动100余户贫困家庭创业致富的领路人。

范本翠所在镇巴县黎坝镇关门村位于平均海拔在900米的秦巴山区,土地贫瘠,群山环抱,村民外出务工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脱贫致富也是村民一直以来的期望。今年48岁的范大姐,是黎坝镇家喻户晓的女汉子,曾经也是在外务工的“漂流一族”,但她有自己的理想,挣到了钱以后,她毅然决然的回到了老家,想靠自己的努力干一番事业。

随着家乡的发展和政府对农村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范本翠看到了机遇,她将自己在外面学到的知识迅速运用到实际中来,组织乡邻乡亲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把大家有限的资金整合出来,加上当地政府的鼓励支持,她承包山头开始了养鸡,养羊等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009年是范本翠开始打拼的第一年,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养殖路上并不顺利,年底收益亏损近10万,对于刚刚创业的她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字,但好在还有家人的支持,她很快重振旗鼓。

“亏了就亏了吧,大不了从头再来,也不能让这些跟我一起创业的乡亲们失去了工作。”这是她拍着胸脯给大家的承诺。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的刻苦专研,勤恳好学,终于让梦想开花,达到了年出栏数百头山羊的效果。

到了2015年,由于气候、食材等各种因素,导致山羊产量急剧下滑,受损严重,以至于无法支撑企业运转。迫于无奈,范本翠只好另谋出路,她深知自己是吃了文化的亏,缺少专业养殖技术。打定主意,她再次走出大山,开始四处寻求学习知识充电,她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了专业学习班,学习各种养殖技术,走科学环保的发展之路。有了农业科学知识后,又有当地政府的扶持,她回到家乡就成立了自己的"镇巴县钰丰生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再次寻求适合自己的养殖项目,在西北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她开始养泥鳅和蚯蚓,真正走出了自己环保生态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目前,范本翠流转土地500亩种植有机稻米,年产水稻50万斤,大米25万斤。她还高于市场价收购周边村庄农户所种稻谷,使农户每亩增收1000元。蚯蚓养稻田,稻田种稻谷,“本翠大米”也因此走进了大家的餐桌,走出了陕西省。就这还远远不够,她为了帮助村民增收,在山上承包了200多亩荒地,引进大家都喜欢吃的车厘子和李子,天寒地冻有她的身影,烈日酷暑有她的脚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时时刻刻不忘乡亲,不忘初心,500余名农户在她的带领下,日子越过越好。

节粮爱粮事迹篇2

在湖北襄阳退休干部蔡学岭的家中,一副对联格外醒目——“铁饭碗靠的'是真本事”“万吨油装不满漏砂锅”,横批“自食其力”。这句话提醒着蔡学岭克俭持家,被当作家训传承了近40年。

蔡学岭童年生活条件艰苦,顿顿吃萝卜白菜,拿红薯当饭吃,加点小米就算佳肴。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家大口阔,吃饭成了头等大事。“每人每年200多斤粮票,平均下来一个人一天分不到1斤,根本吃不饱。”蔡学岭感慨,12岁生日那天,奶奶费尽周折找邻居借了一碗大米,做出一小罐米饭。因为不忍看到弟弟妹妹眼巴巴馋坏的样子,蔡学岭把米饭分了一起吃,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至今,那米饭的香味仍是蔡学岭最难忘的生日记忆。

分田到户后,家中第一次有了余粮。过年时,父亲当着几个子女的面写下了那副节俭持家的对联,提醒全家人,有余粮也不能忘了过去的苦日子,任何时候都不能浪费粮食。

蔡学岭的父亲在世时常用古诗教育全家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老人家习惯右手拈菜,左手在筷子下兜着,小心翼翼地夹菜,生怕掉在地上。

起初,孙子们每每看到还笑话老人家动作不雅。不过他自有一番道理:“我这样做是怕夹起的饭菜洒落了。这动作是不好看,但绝不会浪费啊!”蔡学岭不仅支持父亲的做法,不知不觉中也延续了父亲的一些习惯,吃完饭时,还会用饭团或馒头将盘底的.菜汁蹭一蹭,“既不浪费,盘子也好洗一些,一举两得”。

一次,蔡学岭参加老同学孙子的生日宴。宴会快结束时,桌上还有一大半剩饭剩菜。可能是抹不开面子,没人起身打包剩菜。蔡学岭皱了皱眉:“我们以前都吃过苦、挨过饿,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浪费。今天我带头,把这些剩饭剩菜打包回家,请各位也打包吧。”老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都开始打包。

从蔡学岭家中能找出不少“节俭”二字的记忆痕迹。

一本《汉语大辞典》,封面用广告页和布块修补,书脊则用粗布缝制。这是16岁读高一的蔡学岭捡了一个夏天的知了壳换钱买来的,所以十分珍惜。还有一块小黑板,边缘裂开的缝隙里灌满厚厚的粉笔灰。这是他1988年买的,女儿、大外孙都是用这个来学习。“将来还能给小外孙用!”蔡学岭笑着说。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家里的小辈们也照着样子模仿起来。

80后蔡晓希是蔡学岭的女儿,现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自打记事起,我就感觉我的父母跟别人的父母不太一样。”在蔡晓希的童年记忆中,父亲蔡学岭一直非常注重节俭。自己的衣服、书包、文具袋要是破了洞或者坏了,父母总是给她缝好后接着用。在外面餐馆吃饭,吃不完的饭菜铁定会打包带回家,一粒米、一口汤都不浪费。偶尔几次,同学到家里做客,看到打着补丁的床单和被罩后便笑话她,这一度让她觉得有些没面子。直到为人父母后,蔡晓希才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理解了爷爷传下的那句家训。如今,蔡晓希不仅自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也会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时常把“随手关灯”“饭吃干净”挂在嘴边。

蔡晓希的两个孩子都没有办满月酒、周岁酒。孩子过周岁时,她就在家里做了一桌菜来庆祝。“这样既减轻了亲戚朋友的负担,又避免了浪费。”蔡晓希说。

耳濡目染中,蔡学岭的外孙习吉樊也是个“勤俭小达人”,他不与别人攀比,每天吃饭一粒米都不剩,草稿纸正反两面充分使用,铅笔用到只剩3厘米,手都快握不住了,压岁钱也从不乱花,攒起来购买学习用具和书本。作为班干部,看见其他同学有浪费的行为,还会及时提醒和制止。

疫情发生后,一家人吃饭开始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吃多少夹多少,一定要吃完,绝不浪费。

“我家虽谈不上富足,经济条件也算宽裕,但还是不能浪费。”蔡学岭说,“要形成勤俭节约的风气,需要从每个家庭做起,并一代一代传下去。”近年来,蔡学岭和女儿作勤俭节约报告50多场。

2020年9月,蔡学岭等10位离退休干部提议全省广大离退休干部带头做爱粮节粮的践行者、文明家庭的示范者、时代新风的引领者。同年,“传承勤俭好家风”宣讲活动走进襄阳市襄州区中小学,集中宣讲了蔡学岭一家的先进事迹,鼓励师生从每个家庭做起,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倡导节粮爱粮新风尚。

节粮爱粮事迹篇3

李名江,鸡西市麻山区麻山镇前东新村村民,经营水稻种植家庭农场,爱人李秀凤,在村里经营一家商店,女儿李禹萱,就读于麻山区英林学校。李名江家庭在当地是粮食种植大户,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同时非常重视粮食节约,“粒粒皆辛苦,珍惜每一粒粮食”是李名江经常说的一句话。

提起前东新村的种植水稻大户,没有村民不知道李名江的,他有着自己经营多年的水稻种植家庭农场(名江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在当地数一数二,还种了不少旱田地,种植玉米、大豆等,百姓吃饭大于天,认真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掌握机械化农机具使用技能,保证科学安全种植,提高粮食产量。他家里有两台玉米脱粒机,每年自家秋收结束后,他家的玉米脱粒机就开始活跃在附近村庄的田地里,帮助其他村民玉米脱粒,为村民节省了时间和劳力,村民个个夸赞李名江是个实在的种粮人。李名江是个种粮人,所以非常重视粮食节约,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从不乱扔饭菜;在餐馆用餐时坚持按需点餐,不浪费、不摆阔,如有吃剩的饭菜都打包带回家,不轻易浪费一粒粮食。他和妻子经常给孩子讲述他们小时候经历过的苦日子和种植粮食付出的辛劳与汗水,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教育孩子珍惜粮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女儿也非常理解父母种粮的辛苦和粮食的珍贵,将节粮爱粮体现在具体行动上。李名江家庭爱粮节粮的做法,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纷纷加入到爱粮节粮的队伍中来。

李名江夫妻都是热心肠的人,不论村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都少不了他们二人的身影,总是跟着跑前跑后、忙里忙外,他们夫妻常说,“邻里之间就得像亲人似的相处,熟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他们一家还积极响应村里号召,参加村里组织的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为美化村庄扮靓家园贡献力量。

文明从“食尚”起步,节约从“光盘”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争做抵制浪费、爱粮节粮的践行者、健康餐饮文明生活的倡导者、传承美德弘扬新风的推动者。

节粮爱粮事迹篇4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细胞,维护粮食安全,离不开每个家庭的广泛参与。我的家庭在勤俭节约方面主要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因此,我认为“光盘”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是一种厉行节约、倡导珍惜的生活态度。

今后,我将用实际行动引领更多身边人和家庭增强勤俭节约意识,杜绝餐饮浪费行为,珍惜、敬畏每粒粮食,尊重人民劳动成果,切实培养节约习惯,争做节约型的带头人、领路人,不断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

节粮爱粮事迹篇5

东丽区妇联紧紧围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入开展“巾帼兴粮节粮”活动,对选树出的勤俭节约家庭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从自身做起,勤俭持家、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扩大优秀典型家庭影响力,用群众身边的典型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推动兴粮节粮理念在家庭落地生根。

康爱军的家庭是温馨幸福的三口之家,育有一女。在生活中互相照顾,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在家里时常交流思想,互相取长补短,遇到困难互相开导,共同的生活经历使我们的心贴的更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疫情期间,他多次带领家人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真正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所在。

他的家庭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他们常教导孩子:“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每件小事做起”。践行“光盘”行动,珍惜粮食传承节俭美德,按需就餐,做到适度适量,吃饱为好。家里面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地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注意节约每一度电和每一吨水。这一勤俭节约的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位家庭成员之中,并成为全家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的努力。只有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家才会更温暖,只有每个家庭都幸福了,我们的社会也才会更和谐。

节粮爱粮事迹篇6

近日,省妇联公布了2024年第三季“河南省最美家庭”名单。全省共计100户,其中省直机关9户,因爱粮节粮事迹突出,省政协机关刘波同志家庭被评选为“河南省爱粮节粮最美家庭”。

2020年3月至今,刘波同志作为省政协派驻村第一书记,以机关对口帮扶周口市西华县曹湾村为阵地,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身边做起,利用党员夜校,走到田间地头,宣讲禁止乱占耕地建房等“非粮化”行为和种粮兴粮惠农政策,争取资金为所驻村建大棚、修冷库,进一步延伸粮食增效增值链条,充实了群众“菜篮子”、丰富了群众“果盘子”、 增加了群众“钱袋子”。

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带领家人到曹湾村开展社会实践,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浇一次地,拔一次草,收一次粮,卖一次菜。鼓励女儿在学校组织开展“爱粮节粮、不负‘食’光”等主题班会,向身边同学分享传递爱粮节粮理念。家庭聚餐或外出就餐时倡导按需取量、光盘行动,不铺张、不浪费,积极做爱粮节粮风尚的宣传者、倡导者和践行者。

省政协党组和机关党组高度重视家风建设,近两年来,通过持续深入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机关共有3位同志获评全省最美家庭,这是省政协机关“三个一流、四个之家”建设成果的缩影,充分展示出干部职工注重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风尚。

节粮爱粮事迹篇7

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回了老家,炎炎烈日并不能让爷爷停下晒谷的脚步。妈妈将我指引过去一起帮忙并让我体验学习如何翻稻谷。起初年幼的我兴致勃勃,觉得这是在学校里体验不到的新鲜,一本正经地大干了起来,过了几分钟,稚嫩的小脸蛋被太阳晒得红扑扑的,开始想要放弃。妈妈给我鼓劲,希望我能够再坚持一会儿,我边擦额头上的汗边叹了一口气“哎,真累”。看着我小大人的模样,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妈妈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和外公外婆下到田地里收谷插秧了哦”,瞬间,我的眼神放大露出了惊讶的眼神。“妈妈可真厉害”,我为妈妈竖起了大拇指。“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在正午的烈日下锄禾,两脚蒸腾着暑天的热气,用汗水浇灌辛苦付出才收获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我很认真地点了点头,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傍晚时分稻谷装入袋中,我也同样地体验了一番。平时吃饭需要催促的我在晚餐时快速地吃完了一大碗饭,笑呵呵地将碗拿给妈妈,“妈妈你看,我把米饭全部吃完了,没有浪费哦!”

晚饭后家人聚在一起聊天休憩,这是最珍贵的美好时光。爷爷奶奶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战火连连,硝烟四起,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儿时记忆是常年随父母亲四处躲难,过着吃糠咽菜的生活,紧靠野菜支撑着躯体,甚至出现被活活饿死的情况。听到这里,我看到爷爷停顿下来擦拭了眼泪,我的心情也变得尤为沉重。以前总看到妈妈经常埋怨他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直到今天我亲自体验了一番才逐渐明白他们经常在饭后背着我们“偷吃”剩饭剩菜的真正原因。诚然,他们那代人受过吃不饱的苦,节俭已深入骨髓成为了一种习惯。

妈妈开始讲述起她的孩童时光,虽然生在新中国,没有经历过硝烟战火,但因为兄弟姐妹众多,绝大多数都是由哥哥姐姐带大的,日子仍不富足。我记忆中的妈妈每天起早贪黑,儿时我总觉得她总有一身使不完的力气,一股子的干劲儿。是她一步一个脚印,让原本家境贫寒的家庭慢慢变好,到现在衣食无忧,也算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是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

“勤能补拙,省能补贫;精打细算,油盐不断。”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眺望远方,我似乎又看到那地里熟悉的爷爷的背影。

节粮爱粮事迹篇8

“粮食就是生命,珍惜粮食就是珍惜生命”,这是关颂娜常常在饭桌上和孩子说的一句话。虽然现在日子富足了,没有六零年代的饥荒、没有七零八零年代的匮乏,但的节约粮食仍然是每个家庭应该遵守的美德。小家连着大家,一家桌上少浪费,万家桌上省出米。

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关颂娜常常和身边的人聊起自己的小时候:记得小时候刚学会用筷子吃饭的时候总掉饭粒儿,小手可没少挨揍,边被打着边听妈妈说:“吃饭要慢点儿,不能把饭粒儿撒到桌子上,更不能碗里剩饭,今天你浪费了一粒米,可能在别的地方还有人吃不上这热乎乎的大米饭呢!”而如今关颂娜也成为了孩子的妈妈,“不掉饭粒、不剩饭”的习惯已经融入到了家庭生活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带动着身边人和下一代人。关颂娜经常跟孩子说:“要珍惜粮食、爱护粮食,这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也是珍视农民伯伯的辛苦,看妈妈的碗里一个饭粒都没有”,孩子经常就回上她一句:“我姥姥也是这么说的,妈妈我的碗也是干干净净的。”每当听到孩子这么说,她都觉得自己也回到了孩童时候,妈妈的教导仿佛就在昨天;也意识到,节约珍惜粮食从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

关颂娜和他的爱人都是基层农技推广战线上的农技推广者。201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俩人来到汤原,就投身到农技推广事业中来,积极的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县域内各种作物种植情况,撰写栽培技术指导方案,应时提醒农民注意事项,为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作为县农民田间学校授课老师,推广普及新技术,为农民答疑解惑,并为培养我县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强有力的教育支撑。九年间,她先后参与了马铃薯脱毒种薯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与应用等十余个推广项目,编写农业技术问答丛书,刊发栽培技术论文,指导县域作物种植。参与《创办田间学校条件及教学成果研究》课题调研撰写,课题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评选为优秀课题。夫妻俩是亲人,亦是农业战线上的战友,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只要想到、看到与农业相关的事,就会讨论一阵子,孩子听着俩人的聊天,有时也入迷,原来爸爸妈妈的工作就是帮助农民伯伯种地,原来粮食的“诞生”是这么的不容易。

吃饭不忘农人苦,春种、夏管、秋收、冬藏,无一不是农民的心血。关颂娜和孩子的爸爸常年奋战在农业战线上,更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挥汗如雨的结晶;每一粒粮食都值得大家用心去珍惜。量力而“食”,向浪费说“不”。让我们大手牵小手、代代去传承,做爱粮节粮的践行者!

节粮爱粮事迹8篇相关文章:

2023劳模人物事迹8篇

优秀学生个人事迹8篇

感动人物事迹精选8篇

网格员事迹8篇

油田岗位事迹材料8篇

海巡班组事迹材料8篇

消防集体事迹材料优质8篇

美德主要事迹材料8篇

好家长事迹最新8篇

家庭简要事迹材料8篇

节粮爱粮事迹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3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