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心得体会6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心得体会是生活的指南,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想法,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曾国藩传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6篇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1

“经商要学胡雪岩,当官要学曾国藩”,初听此话,觉得未免有点言过其辞。纵观中国历代名相文人数不胜数,后人为何却偏偏如此推崇曾国藩。毛泽东也评价他“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对他推崇备至。带着这个疑问,我在工作之余拜读了唐浩明所著的《曾国藩》。通过作者详细描述曾国藩的一生事迹,让我对这个历史上毁誉参半,争议极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感慨颇深。作为湘军的缔造者和统帅、近代“洋务派”的鼻祖、力挽狂澜的晚清重臣,在他的身上确实有很多优点和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以下是个人的一点感悟及见解,愿与各位看官共同探讨交流。

“勤奋好学,志向远大”。曾国藩自幼聪明且刻苦好学,既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又具备深厚的文化积累;十年寒窗,博取功名的他从此官运亨通,荣居二品官员兵部侍郎之职且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他本可以像其它京官那样,做一些轻松讨好的事情,过着安闲的京官生活。但他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不甘于无所作为彷徨一生,这个爱国青年,在面对内外交困的国家,母亲病故之时,首先想到是怎样使国家安定,然后,进行有力措施使国家强大。他受于危难之中,毅然决定投笔从戎。所谓“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一介书生却能有此爱国壮举,就足以令我敬重。

“敢作敢为,雷厉风行”。曾国藩任命帮办团练大臣创办团练之初,处处遭受湖南官场百官处处轻蔑刁难,但他毫不气馁,迎难而上,励精图治,远走衡阳苦练水军。试想有多少官员,曾经壮志酬酬欲有所作为,但在多年宦海沉浮,早已热忱泯灭,惧怕被同僚抓一朝之错而放弃理想,无所作为之人大有其在。但曾国藩却并不随波逐流,始终坚持信念,承受外界各种压力,在困境之中迎难而上,最终训练出一枝令天下人侧目的曾家军。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人善用,审时度势”。曾国藩为了消灭太平天国运动,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曾国藩十分注意网罗和培植各类人才。他们往往以一介寒儒历兵戈而成悍将,最终,大都成为湘军的军政骨干,为曾国藩消灭太平军立下了汗马功劳。相比之下,洪秀全则显得十分可怜,几乎没有什么有作为的文化人进入他的帐下,在面对太平天国毁坏传统、摒弃孔学运动中,曾国藩能够审时度势,用捍卫名教、承继国学传统的旗帜,赢得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心。最终在他的周围聚集起一批死心塌地的追随者,使他能够集中力量对付太平天国,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注重修养,坚韧勤勉”。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者和实践者,又深受湖湘文化的熏染,形成了他独特的个性品格。曾国藩每次战败都遭人唾骂,他在家书中说:“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语是余咬牙立志之诀。”,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坚韧的心理素质,使得曾国藩具备了百折不挠、强毅奋发的品格。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在官场风波中,面对各方猜疑与刁难,充分展示了他玲珑八面的“统筹、协调、配合”能力,在波云诡鹬的政坛上步步高升;另一方面,曾国藩又继承了程朱理学修身传统,养成了勤勉、谦谨的性格。曾国藩的一生正是遵照这些信条努力的,并达到了胜不骄、败不馁、居安思危、处变不惊的境界。他正是以这种品格赢得了世人的称誉,也赢得了“事业”的成功。而倦理朝政、耽于奢糜、醉心宗教迷信的洪秀全,在个人修养上,不仅文化底蕴不足,品行炼砺也不够。要在个人品格上战胜曾国藩,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的努力也有差距。

“谨慎言行,激流勇退”。曾国藩处事一生谨慎,在阅读完全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两年事是:其一、曾国藩指责部下王鑫在填写府第招牌时,将“钦命帮办团练大臣”中的“帮办”二字删除,如同模糊了与湖南巡抚的主从关系,将来会授人把柄,立即要求部下实事求是填写。但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往往在小事方面也是一丝不苟;其二、肃顺向皇上保举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曾国藩不写信感谢肃顺,是因为想起历史上的权臣下场,可谓是洞察局势,老谋深算啊。“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是在扫平太平军之后,部属劝说曾国藩发动兵变时,曾国藩为表明自己坚决效忠于大清的心境而写下的诗句。同时选择让战功赫赫的九弟国荃辞职,申请朝廷将自己的湘军进行裁军,以表忠心无二,曾国藩深明“飞鸟尽,良弓藏”古训,最终才得以功成名就。

在读完《曾国藩》整本书后,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人无论做任何事,一定要有信念,要相信自己、不能随波逐流,再有朋友的帮忙,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会能够成功。不可否认,纵观曾国藩一生,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缺点。当我们在品读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环境。他与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作为读书人,生在那个封建年代,必须要忠君,必须要报国。所以也正应了那句古话:“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梦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我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可是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进取地应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仅有对自我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本事和素养,应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当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此刻: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能够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我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我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当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教师杨昌济谈到自我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梦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够做官,此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本事,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同志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终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提高。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3

唐浩明的名作《曾国藩》煌煌100余万字,是关于曾文正公的一部非常不错,很值得推荐的历史类小说。一个月来,因偶感发热,单是第一部“血祭”前后零零散散读了一个多月,耗时不可谓不长。庆幸的是,每次捧读皆平心静气,专心致志,每有心得,欣然记下,因此也便有了今天的这篇短文。

1. 为人要有正气。亚圣孟子有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曾涤生平日里与人交往总会给人一种沉稳练达、凛然不可冒犯的气质,这与之长期以来习学孔孟之道,行圣人之言,严于律己有莫大关系。身有正气,可驱百邪,往往不怒自威。这也是我们身在职场,为人处世应当常学常新的。

2. 成大事须有贵人相助。关于曾国藩其人,穆彰阿有过一句精彩的评价:勤奋有余,资质平平,但可堪大用。书中记载,曾国藩组建湘军不久就遭遇靖港惨败,逼得曾国藩跳水自杀,正是左宗棠闻讯赶来对其一顿臭骂,骂醒了曾国藩,才有了日后赫赫有名的湘军统帅、封疆大吏。刚刚说过的穆彰阿更是曾国藩的知遇恩师,擢升其为翰林,才有了日后的曾部堂。但这一切的人生际遇与贵人相助的前提是自身实力的强大。自己不强,谁帮也无用。

3. 天降大任必苦心志。自曾国藩组建湘军与太平军死磕以来,可以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很多时候甚至是身陷囹圄,乃至绝境。但曾国藩信奉自己的那句格言:结硬寨,打呆仗。正是凭着这股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曾一次次跌倒又爬起,绝处更逢生,硬是把太平天国给拖垮,为晚清中兴立下了不世伟功。这其间,曾国藩的心志得到了一次又一次历练,成为了不可小觑的厉害人物,遂终成大气。

今天先分享这三点,精彩敬请期待!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4

只要对晚清历史稍微了解的人,都会听说过“曾国藩”的大名。

这个来自湖南的“糟老头”确有厉害之处。而曾国藩自己,天资并不聪颖,却能一步步被评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其中一定也是有着自己的一套道理。

而冯唐在谈曾国藩的时候就说过,我研究了他20年,弄明白了“成事”的3大底层逻辑。

一、成事的先决条件——管理自己管理自己,是成事的最先决条件。

曾国藩有一个观点,“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无论处于管理者还是普通执行者的位置,自身的能力、自身所能调动的资源、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都是最可靠、也最基础的能力。

在曾国藩看来,“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驱驰,为一代伟人,今已养成膏粱安逸之身,他日何以肩得大事”?

一个成事者,必然在任何时刻都具有明确的自我管理意识,即使现在暂时处于没有成事性的可能性的环境中,也应该坚持对自己的管理。

曾国藩的自我管理思想,不是单纯的“自律”、“延迟满足感”这么简单,它可以拆解成:以习惯培养自律、保持高度专心和确立合理目标这3个维度。

1.以习惯培养自律

自律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即便是曾国藩自己,在早年间也经常容易耽于外物、贪图玩乐。

为了有效地克服固有的惰性,曾国藩在给子弟的家书中提出了两个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于清早单开本日应了之事,本日必了之”、“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日姑待,后来补救难矣”、“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一个人能否成事,其实先天的因素只占据很少的层面,具体还是要看是否对自己足够狠,习惯的养成、后天的因素绝对大于先天。

在做到这些的基础上,自律的方式是安定、莫浮躁、不东张西望。

2.保持高度专心

在曾国藩看来,“耐烦”是做事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人生的最首要修养。

曾国藩就说,“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冯唐对此的解读是“multi tasking(多线程工作)不是同时做很多件事,而是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拿起快、放下快。

以“自律”闻名的曾国藩,并不提倡“过度坚持”,或是一定要用外力或者强意志力来维持高强度的专心。

3.确立合理目标

在选择目标的方式上,曾国藩一向建议,要选择那些你所畏惧的,甚至是不敢想象的事作为你的目标。

他在对同僚、子弟的很多文字中都提到这个观点。比如:

教育儿子“尔惮于作文,正可借此逼出几篇”,或在日记里“《记》云:‘君子庄敬日强’我日日安肆,日日衰苶,欲其强,得乎?”、“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让你内心没有抗拒的、容易做的事,不管它的外在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小事。如果总以这一类事情作为目标,对于修炼成事,有百害而无一益。

二、成事的主要手段——管理团队“管理团队”在麦肯锡的话语体系里,就是说如何做一个好的管理者。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管理者之一,曾国藩一直在有意识地总结“如何有效地进行团队管理”。

他的核心方法论,可以从选择团队、领导的自我修养、带领团队3个维度进行分析:

1.选择团队成员的原则

在选择核心团队成员方面,曾国藩对于人性看得非常透彻。

“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冯唐对此的解读是:

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能够做到公平的人就已经是不多的了;做事在前,争利在后,重事实,从不作假的人永远是稀缺的。

做事情、组团队的时候,一定要由三五个这样的人构成核心,有了这样的核心,不怕没投资,不怕没政策,不怕业绩的欺负,事情是一定能够做成的。

在召集团队时,曾国藩建议采取广收的态度;但在核心团队的确立方面,一定要慎用。

“求才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

2.领导的自我修养

一个能够成事的领导者,基本的要求是“今日能知人晓事,则为君子”。

知人,体现在领导者对于人才的选用与判断;而晓事,说的则是管理的根本,也就是懂得做事的逻辑与规则。

冯唐认为,作为一个想要成事的领导者,一定不要妄图改变每个人的想法,不要妄图在每件事上达成共识。面对别人的意见,要有足够的心胸去激发、容纳、奖励异见者。

3.如何带领团队

一个能够成事的管理者,在带领团队时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团队拥有持续的斗志,“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在曾国藩看来,一个能够始终具备整体斗志、胜不骄败不馁的团队,取决于管理者本身的心态和战略的制定。

冯唐对于管理者本身的心态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带队的人最好是个狂热的阿尔法人格(统治型人格,凡事都要争求第一),好胜、强取、贪得无厌,在似乎不可能胜利的状态下取得过胜利,有时候要有魅力或者手腕让团队盲目地相信他。

其次, “必须营官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伏卵、如炉炼丹,未宜须臾稍离”, 管理者应该不分昼夜地和自己的团队打成一片,做事能够亲力亲为。

管理事情的本质是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冯唐用了一系列问句解释了它的含义:

信息收集得对吗?够吗?真实可靠吗?数算对了吗?推理符合逻辑和常识吗?假设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事实之下,逻辑之内,能立得住吗?这样的解决方案,对于利益相关方都意味着什么?他们都会如何接受?接受或者不接受或者某些程度的接受,合力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沟通方案是什么?沟通会议安排好了吗?谁参加?谁最可能说什么?会议的结果可能是什么?如何处置?

如何解答这一长串的复杂问题?曾国藩提出了一个最根本的原则——“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

冯唐对此的解读是:如果我们排除掉运气、时机这些人力不可控的成分,“明”是管理事情中最要紧的因素。

曾国藩在这里说到的“明”,有两层意思:高明和精明。

高明指有大局观,能跳脱特定场景看到问题的核心与处理原则;精明指有精密度,调查研究获取足够详细的信息,多方推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在“明”的基础上,曾国藩提炼了一个精炼版的八字箴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冯唐将其总结成为一个“成事公式”:成事=诚×(勤+慎)。

这也是管理事情的三层细化原则:

1.诚——执行力与态度

“诚”,首先体现在做事的执行力方面。“一日姑待,后来补救难矣”,一日事必须要一日毕,绝对不能拖延。

2.勤——重视笨功夫

曾国藩看待问题的观点很理性,“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小心安命,埋头任事”。

曾国藩经常提到关于“勤”的见解,如“以勤为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

“朴拙”之人虽然在天资、资源、机运方面都不占优势,但是坚持用笨功夫尽力做事,也能“虽柔必强,虽愚必明”。

3.慎——长期保持忧患意识

“慎”的含义不单纯是风险的控制。

曾国藩提到,“慎”首先体现在对风险和舆论的敬畏,“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慝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

对于做成了一些事的人来说,要时刻思考你所得到的和你的本事是否是匹配的。德不配位是大忌,如果不能心存敬畏,很可能会招致祸患。

麦肯锡前全球董事长dominic barton(鲍达明)说过:

“现代的管理学,既建基于现代商业的科学化,也建基于对伟大人物言行的归纳,建基于新鲜、生动和深刻的历史细节”。

对于当下中国的知识工作者而言,将历史上的“伟大管理者”的管理实践作为样本,学习他们已经实证过的中国经验,可能是一条比商学院课程的学习更亲切、也更直接通往“成事”的道路。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他们的事迹我们都可以读一下,不只是读他们的经历,而是要读他们待人处事的态度、困厄与成功的原因。对父母而言,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始终让父母宽心;对弟妹而言,曾国藩是最好的哥哥,教导、照顾、体贴入微;对儿女而言,曾国藩是仁慈的父亲,也是完美的榜样。

而曾国藩的道理,都在一本《曾国藩家书》中。

900多封信,629页的信件,向你讲述了曾国藩的人生感悟、人生阅历。

我有一位年轻的师妹,从大一就开始看曾国藩,很多家书她都能背。

有一句话她时时会想起:“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便做之。”

她说在她的理解中,曾国藩是一个谨慎的人。但偏偏给她最大的影响是让她变得更果决。

毕业后第一次换工作时,她有想到过这句话。有时候觉得,曾国藩在为自己的“冲动”背书。

的确,曾国藩家书,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不管是从孩子的教育,还是曾国藩本身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上都有提及。

很多人觉得,曾国藩家书全是文言文,读起来十分的拗口、晦涩难懂。今天给大家分享这本《曾国藩家书》除了原汁原味的原版信件之外,还有现代白话文注释,每件事都有发生的时间、经过的注释,所以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都是难得的大道理。

这本书49块钱,如果您想购买观看的话,点击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购买了。

【联嘉】曾国藩全书 解读曾国藩经典作品冰鉴 挺经 曾国藩家书

¥55

购买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5

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以往帮忙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终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必须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终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不懂谦虚,最终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

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

“主带兵无非十万尔。”

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

“多多益善。”

不久后,韩信被杀。

不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可是落的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不是我上头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我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

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可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

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中华五千年凝聚文化下头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平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6

曾国藩乃晚清“第二号皇帝”“第一名臣”,可称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在《百家讲坛》听过曾国藩的部分故事,带着对曾国藩的好奇我拿起了《曾国藩家训》一书。

?曾国藩家训》中,分别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细细读起来,他的每一篇“家书”,都有一个哲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往都有教育意义。在曾国藩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有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是天下古今之庸人,还是天下古今之才人,之所以最后人生一事无成都是因为这两个字。这也就是在曾国藩的家训中反复强调的最败人的两个字------傲、惰。我今天就说说这个“惰”。

惰就是懒惰,又不同,懒是什么也不做,而惰是惰性。梁实秋先生说,“我自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我痛自反省,我发现,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然而悔之晚矣。”我常读这段文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时间都被浪费了。很少人珍惜自己的时间。混过去了,知道应该做有意义的事,却总找理由,不是不做事,惰就是做无聊的事。是他能超越了自己,曾国藩怎么超越呢?就是勤。甚至可以说,他一生成就都建立在这个字上。他是笨,背书背不好,但同样也可以看出他的勤奋。他小时也睡懒觉,被父亲痛骂一顿。这对曾国藩来说是刻骨铭心。一辈子再也不睡懒觉了。早起有三条好处:一是时间多了,就算比别人活得长;二是思路清晰,工作有效率;三是勤就能养成一个人优良的品格。

他的家训中阐述了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①勤在个人,养生,儿子体弱,常写信告诉他不要吃药,他一生不相信吃药,药能治人也能害人。他的方子是饭后要走千步以上,扫屋清地,沏茶倒水,早起耕作,多种菜蔬。这些对养生。②勤在个人养品,引发其他优良品格的形成。要五勤手脚口脑事,多问,多思考,一定能明白儒家仁义之道。

二是勤在家庭,家和万事兴。家勤也能万事兴。家庭成员都勤劳,他非常看重勤,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干的活。甚至女眷,嘱咐家人要干活,不要荒废日常生活。分四类食事家事细工粗工,交给老婆,要带头示范。老婆一生也是勤恳。除了官服,衣服全是女眷自己做的。

三是,勤在团队。意义重大。带兵最看重这个。清末官僚全没骨气。“鄙人近岁在军,不问战事之利钝,但课一己之勤惰。”打胜打败无所谓,看重的是树立勤奋的典范,他能做到,大家就会跟着做到,就能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他一生成就建立在勤字上。晚年身体不好,休息三四个月,自悔到什么地步?日记中说:“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象,余于三四月内,不治一事,于居家之道,大有所悖,愧悻无已。”病一好,马上给自己写了工作时间表,上午会客,听工作汇报,写日记,写奏折……下午处理公文……晚上,温诗,写古文等。多少事呀?

所以一生勤奋,成就了最后的曾国藩。有人说“做人要学曾国藩!”在这本家训中值得一读的地方还有很多,难怪毛泽东、蒋介石都曾说其在近代人中独服曾国藩,他值得后人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乔布斯传读后感500字7篇

内马尔传读后感7篇

比尔盖茨传的读后感7篇

巴菲特传读后感7篇

王尔德传读后感5篇

名人传贝多芬读后感8篇

文天祥传读后感7篇

看李嘉诚传的读后感5篇

名人传贝多芬读后感参考5篇

6年级心得体会6篇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7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