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于思想和知识的深入探索和学习欲望,读后感是对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的记录,下面是顺风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大医精诚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1
昨天晚上,正准备休息,看到老婆正在播放一位老中医讲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节目,感觉这篇关于医道医德的文章特别不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于是今天专门度娘了一下,找到后,通读几遍,特别喜欢,于是便截图下来,以自勉。
袁树珊《命理探源》“星家十要”篇说:“先君子课读之暇,尝以医卜二学授阜曰:读书而达,固可身列庙堂,为苍生造福;读书而不达,亦可藉一艺以自立。昔贾谊有云: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良以卜可决疑,医可疗疾,同为民生日用所必须。”
自古医易同源,古之善医者,亦善易通卜,像卜筮名家王洪绪,命理大师袁树珊,都是名医世家。一生从医从卜,两不相误。两位名家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易学造诣也高深无比,王师所著《卜筮正宗》以及袁师所著《命理探源》都是命卜的经典之作,是后人习命习卜的必读之书。
古之医易名家在从事医易的过程中,不但要求自己医术易术精湛,而且特别重视德行,像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还有袁树珊先生的《星家十要》读起来,让人深深地感动,倍感亲切,特别是《大医精诚》中所述正像观世音菩萨的大愿一样,让人觉得温暖敬畏。那种不讲贫富贤愚,不论仇亲,只要有病痛找到自己,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不正是观世音菩萨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境界么?对比古人,想想自己,简直是无地自容。
一个人的心胸,决定了他的层次,所以在今后的易卜过程,还是需要向古人学习,不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易德上更进一步,以来人之苦,视若自己之苦,以来人之念为己念,以人为本,以己为末,精诚待人,至诚感召来人。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2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这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一生的真实的写照,也是他一生践行医者至高的品性。《精诚大医》这部电影以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为原型,同时集众多名老中医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于一体,向我们展示了“国医大师”李振华的精彩人生,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本片以一个女生“哒哒……”的脚步声为开场,真实的表现出了病人在求医时的急迫心理。然后又以倒叙的手法叙述了李老的一生。端坐在医堂中,双眼微闭,神色平静,望闻问切,及其符合中医在人们印象中的形象。李老在平静中又给予患者亲切的关怀,这大概就是病人信任他的原因吧。那后面排起的长长的队伍就是最好的证明。在那个人人都食不果腹的.年代,李老深知患者的经济情况,他不仅向病人免费提供药物,更是向病人提供饮食,所谓医者父母心,大概就是如此了吧。
影片中罗县发生瘟疫,万千民众,一夜之间,痛失子女,看到这里,实在是让人揪心。李老面对瘟疫,亲自奔赴前线,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以一颗普济众生之心,竭尽所能救助患者。这让我想到了本次的新冠疫情,医护人员奔赴一线奋不顾身的精神,原来这种精神从来都不是哪个时代的特殊产物,而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代代传承的优秀品质。
童颜鹤发翁,端坐医堂中,带着一颗悬壶济世之心,用那双回春之手,抚平万千病患的伤痛,这是年迈的他,愈发平静淡然。身后紧跟的是深深崇拜信任他的学生们——他的希望。看到这里,我就突然想起了竹,他就是那株高高挺立的竹,当春雨拂过,春笋都嗖嗖的冒了出来,长啊长,长成一片竹林。那是他的学生,是新时代中医的希望。
孙思邈这样写到:“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观看完影片,我想李老应该就是孙思邈所说的“苍生大医”吧。作为河中医人,我很骄傲我们学校有着一群以李老为代表的“苍生大医”,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传承他们的精神,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3
?大医精诚》一书,向我们展现了许多医者“侠之大者,义之大者”的无私奉献精神。从济世救人,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病痛的扁鹊;遍尝百草,着书济世、甘冒风险献身中国医学的李时珍;仗义疏财,助人为乐,毕生只为中医事业的孔伯华;到献身中国医学事业的外籍医生共产党员白求恩;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倾心于中国卫生事业的马海德。平凡岗位超常奉献的李琦等等。他们以青春、热血向我们诉说了一个亘古不变真言:奉献的天空最美丽!
要奉献,首先要有基础,一个基础扎实、业精、技精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这就需要我们很好的学习医学知识,多吸取教训和经验,在前人的求医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无私的奉献更需要我们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类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献身精神。只有思想高洁的人,全心为民的人,才能是无私奉献的人!
在法制化社会日益健全的今天,在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医疗事故的官司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医院和医生不断的卷入到医疗纠纷当中,因而,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成为我们卫生行业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金钱的“魔爪”伸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医疗行业亦不能幸免。在我们的队伍中存在购买药品、医疗器械收受“回扣”,医生收“红包”,医院乱收费,医生乱开检查费等不良现象。这些不正之风,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给这个神圣纯白职业摸上了一层阴影。而患者则动则求助于法律,让医生们行医时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却非来源于张孝骞的那种“以病人为本”的心情。如此一来,即便是有再高的医术。在这种情况也不敢作出确定的诊断,越来越多的医生抱着一种明哲保身态度。这是我们行业的悲哀,也是医者们的无奈。
作为新一代公共卫生事业工作人员的我们,要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我们面对的是无数来势汹汹的疾病、瘟疫的肆虐,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进行预警,要有严密的思路进行对症施治,要有舍身为民的精神进行抢险。这就要求我们一点一滴的吸取知识、经验,以求在疾病来犯时争分夺秒,抢先将其拒之门外。同时,要发扬医者救死扶伤,身先士卒的大无畏精神,无愧于“人民健康卫士”的光荣称号。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4
暑假里读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联系已经过了一年的读医生涯。会发现”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这个困扰医者几千年的问题,孙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给了我们标准答案——“大医精诚”。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
在漫漫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例如:扁鹊救世济人敢于直言,华佗则是广施人道不分贵贱,孙思邈则是为民救世的精诚,李时珍遍尝百草著书济世……自古以来行医者便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奉为圭臬,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上述的名医均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也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
贫苦与羞辱多加的中国近代,中华民族被列强推向了生存的边缘,连温饱都已成了问题,何言求医问药,悲惨万象深深刺痛着每位医者的心。许多国外和本国的医生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身来到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医魂”!也许纷飞的炮火将他们掩埋,也许汩汩的时光将他们的名字冲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而不朽的称呼“医生”。“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与此”,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如是说。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的医者依旧是如是行。“sars”带来的白色恐怖,让劫后余生的我们依感心寒。赞美的言语略显苍白,优美的诗歌变得平淡,风停了,鸟儿也不唱了,河水静悄悄地流着。原来它们怕惊扰了长眠与此的医魂们。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为了毕生的信念,在sars那样无硝烟的战争中,他们献上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古往今来,医生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新时代中,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复杂的现实。当代科学对某些疾病的局限性和病人的期待之间的矛盾,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和病人要求之间的矛盾,把医生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些医疗纠纷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勇往直前,还是明哲保身呢?在我们刚刚步入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医学生誓言”早以给了我们回答:“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救死扶伤,不辞辛苦,执着追求……”这亦是当代对“大医精诚”的诠释。我们曾庄严宣誓,是对历代医魂宣誓,以自己的.灵魂起誓,而我们
要做的是履行诺言,要铭记的是“性命相托”的重任。医患关系紧张归结为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和医德医风问题,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医德医风建设则成为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的首要工作。
对我而言,刚刚步入医学的殿堂一年,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的锻炼都是刚刚起步而已,但“欲成才,先成人”,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学习的便是医德,学习如何才称得上是一名好医生!“大医精诚”,“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而这亦是读完本书后得出的领悟。医海博大精深亦一时难以参透其中的奥妙,前人已做出典范,而我要做的则是效尤先人,力争做到“精诚”二字,尽毕生之力来做到“大医精诚”四个字!”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5
古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者悬壶济世,造福世人,是世间不可缺少的职业之一。
大医精诚,学医贵在学精,贵在真诚。孙思邈先生幼时多病,为治病散尽家产而致家道中落,这为他日后从医奠定了基础。古时,医者乃是一个卑贱的职业,即使它能救人于苦难之中。与仕途相比,学医远没有做官那样具有诱惑力。作为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孙思邈的父亲希望他踏上仕途,然而孙思邈意在从医,将借来的医书藏于经典之下偷偷阅读,悉心钻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先生的真诚。先生由自己的身世想到了全天下的疾苦百姓,因此他放弃了仕途而选择从医,放弃了荣华富贵而选择了贫贱卑微。在先生的从医生涯中,先生四处搜集医药典籍,学习民间医术,著有《千金要方》,先生全身心的.投入医学事业,不断精化自己的医术,先生的事迹让人敬佩。
大医精诚,学医贵在追求极致。这无时无刻不在告诫我们从医的根本“修身,明德”。医者医术固然重要,凭此可救人于痛苦之中,而医者的德行则更为值得关注。一位好医生不仅仅要拥有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德行也不可缺少。每一位医术都应该守住自己的底线,做一位纯粹的医生,做一位孙思邈先生一样的医者。
大医精诚,医学是博大的。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他们都是医学的范畴,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中医所强调望闻问切,于西医同样有所体现,就比如说我所选择的影像学,说白了就是中医中的“望,闻”,不过更加直观,更加方便。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人们的医学误区,打破人们总要给中医西医分出个高下的观点,中医西医本属同源,不过表现形式不同,并无高下贵贱之分。
韩非曾有言:“人处疾则贵医”。这句话是十分真实的,健康时无人会关注医生,只有疾病出现时人们才会求助医生。其实人们并不一定只有在生病时才能求助医生,医生也不仅仅只会治病那么简单,医者可以对你的生活习惯提出有利意见,帮助你更好,更健康的生活。因此医生也可以充当健康助理这一角色。
大医精诚,医学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需要我们不断修身明德。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6
按:近日关河梦教授喜收第六名弟子郑重。郑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学博士,现为某大学教授。中年感兴趣于医,问道求学,实属难能可贵。闻道无先后,得之者为贵。现将郑教授读药王孙思邈之《大医精诚》发于下,与同道共勉。
?大医精诚》为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集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精"与"诚".今有幸得梦师指导,拜读原著,略有所感,记录如下。
首先是如何理解这篇文章。愚以为这里面讨论的是医者的德艺双修的问题。
对于"精"字,我的理解是"深入",深入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永无止境。我们面对的人体及其所在关联环境是一个复杂大系统,输入变量很多,关联因素和条件也很多,输出的各种表象也变化多端,各种变量的隐性关联非常复杂,目前我们还不甚了解。输入条件或关联因素稍有变化,整个系统的反应与表象就很有可能完全不同,甚至进入混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诊断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我们不清楚事物发展过程的时候,现有的分析推导手段往往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我们手头现有的案例只是个例,医方也只有统计上的意义,而我们面对的每一个病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太可能与以前的个例完全一样,也很有可能与总体统计特性有所出入,然而一旦出现误判误诊,很有可能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所以对于学医之人第一是要慎重,要对每个病人每个方剂体察入微;第二是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医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对于"诚"字,我的理解是"真心",真心对人,诚心做事,修身养性,内慈外谨。内慈是指医者心胸要宽广,做到心存天下苍生,慈悲为怀,以一颗善心普救众生。为人处事要稳重,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声色所难。如前所述,行医是一个专业性极强,极难做好的事情,但是一旦达到效果,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则极大。所以优秀的医者往往随时随地都处于各种名利的诱惑之中。但如果以名利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一方面很难控制事情的边界,最后很可能舍本逐末,导致医术停滞不前,不能精进;另一方面追逐名利也必将为名利所害,难得善终。外谨是指医者要谨言慎行,低调做人,专心做事。医者掌握着病人的生杀予夺之大权,如何能够取得病人的信任,能够达到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与配合,以取得最佳的医疗效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本篇提出的方法就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培养自己的代入感,同时注重言行举止端庄得体,以建立患者对自己的信任。医患交心,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作为一名医道的初学者,这篇文章给我的警示是:
第一、对医术要有敬畏之心,不畏难,不自满,要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去研究医术;
第二、既然想做医者,就应该有超脱之心,以行医布道为己任,不为名利所累。
对应这两条,本人自认为还是比较适合学医的。因为第一,本人从事的工作就是做科研,对我自己而言,我的兴趣在于科研的过程,在于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医学对我而言不过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不同之处只是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自己几乎一无所知,学习起来会更困难一些。其二,本人经常做些慈善事业,推己及人自问还是做得到的。至于名利,本人半路出家,并不指望能在医学上成名立业,如果侥幸能有所成,那也都是导师教导之功、老天眷顾之意,决不敢贪天之功。
一点愚见,请梦师指点迷津。
大医精诚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漂流记读后感6篇
★ 读政治读后感6篇
★ 暗香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