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实际的成果所写的事迹材料才是有意义的,在平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事迹,对发生的事迹都不陌生,我们怎样完成事迹材料呢,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奋斗者先进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奋斗者先进事迹篇1
据韩建回忆,王霜从北京回来后,显得非常沮丧,对足球和比赛也显得无所适从。“她当时的状态只能打个替补。”韩建为给王霜设立一个新目标,让她从竞争主力左前卫开始。“这个目标让王霜重新燃起斗志,也激发了她那股不服输的劲头。”
从那以后,王霜开始发狠,中午不休息,晚上加练。“我记得有一次在南宁冬训,她每天吃完中饭就缠着你,让你陪他下去练。王霜一个,吕悦云一个,大中午的球场里就我们三个人,练传中,练射门……”那次集训,王霜生生瘦了十几斤。
2009年,韩建带着吴家山中学女足球队代表武汉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那时的王霜已经成为球队主力。那次比赛,王霜连续罚丢点球。回来后,她开始发狠练习。
“她那个年龄,我给她的规定是加练时最多练6个。”结果有天晚上,韩建在球队四处没有找到王霜,跑到黑乎乎的球场一看,果然在那儿练点球,“这么黑你还练什么?你看得见球门吗?”王霜说,“只要看得见球就行了!”
那天,王霜把教练的话忘得干干净净,前前后后踢了20多个,结果腹股沟拉伤,休息了一个星期。
正因为见过王霜最受挫折、最脆弱的样子,韩建才知道她不是为足球而生的天才,只是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到达今天的高度。
就像王霜所说:我7岁选择踢球,没想到一踢就是20年。很多人说我是一个“有天赋”的球员,其实,我只是带着一份坚持的勇气。
2021年3月13日,中韩女足奥运门票争夺战第二回合在苏州奥体中心打响。然而,中国女足在上半场时的表现却让所有球迷“玩了一把心跳”。韩国队连进2球,将总比分逆转为3:2,东京奥运会的大门在那一刻似乎要向中国队关闭了。
集体陷入危机,人心惶惶。这时,王霜上演了“绝地反击”的戏码。第63分钟,王霜发出高质量任意球,足球在韩国队禁区内快速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撞入球门后角。3:3了!凭借这粒神奇进球,中国队将悬空的一条腿重新踏在了悬崖边上。
90分钟结束,比分未再改写,进入加时赛。第103分钟,又是王霜在禁区前灵巧地接到足球后快速半转身射门,韩国后卫来不及上前封堵,韩国门将扑救不及……足球入网,王霜帮中国队奇迹般地将总比分反超为4:3,拿到了进入东京奥运会女足决赛圈的最后一场入场券。
王霜打进“绝杀”进球的那一刻,全场沸腾,所有人都跳了起来,疯狂庆祝。那一晚,“姑苏城外韩3:4,月落乌啼‘霜’满天”红遍网络。
赛后接受央视采访,王霜喘着粗气说道:“我们130多天集训,每天都是1万多米的跑动距离,就是冲,也能把韩国队冲垮!”
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她则笑着说道:“我们武汉人就是这种个性,搞不搞得赢,谁知道呢?但首先心里一定不能怕,要敢搞。”
王霜曾对记者说:“球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很幸运不用像先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为国出征,只要上场,我们依然能豁出命去!”相比伤痛,王霜更怕的是失去为国征战的机会,“其实上了场,所有的专注力都在球上,就忘了痛。”
20年足球生涯,王霜身上大伤小伤不断,但在场上的每一分钟,王霜都是毫无保留地拼尽最后一分力。
2024年,对于王霜和中国女足来说又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7月的澳、新女足世界杯,10月的杭州亚运会,11月的巴黎奥运会预选赛。但正如王霜在亚洲杯夺冠后写下的那句名言——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女足!而如果您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那个真实的王霜,也会永远相信王霜。虽然比赛总会有输有赢,但王霜就是那个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生活中,永远都会拼搏到最后一秒的那个倔强的武汉女孩。
奋斗者先进事迹篇2
2016年陈雨佳辞去宁安市高中体育教师职务,回到家乡扎根农村,成为一名“新农人”。凭着一份专注农业发展的执着,一片热爱家乡的赤诚,她扎根乡村深耕黑土地,以让国人吃上一碗营养健康的好米饭为初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代“新农人”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官地村农民,陈雨佳一直觉得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石板米产业一样也能做成一番事业,龙江农人这个选择和使命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石板田就是黑土地中的大熊猫,我们得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它。”陈雨佳从研究水稻种植的第一课开始补起,几年的时间成为当地大米专业合作社的领头雁。
为了打出品牌,陈雨佳拿着质检报告到处给人讲,甚至背着电饭锅参加展会现场煮饭请专家品鉴。如今,她们的合作社远近闻名,已经吸引本村及周边村民157人自愿入社,石板田有机水稻种植规模从最初50亩扩大到1800亩,吸纳附近村屯6000多亩石板田加入绿色水稻订单种植,亩产由原来500斤提高到800斤左右,亩收入从5000元左右提高到近10000元,拉动本村及周边农民就业300余人。
近年来,陈雨佳带领合作社大力推动当地土地流转集约经营,依托东北农业大学水稻有机肥科研中心和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以建设国家级水稻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整村推进石板大米绿色有机种植模式,引进优质晚熟品种,实施两段式育秧,实施绿色食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治地治水,严控污染。
“我的逐梦路恰是乡村振兴路,在我热爱的黑土地,深耕稻海田间,于我而言是一件幸事,我愿乘风破浪,一路欢歌,一路精彩。”陈雨佳说。
奋斗者先进事迹篇3
“在33平方公里辖区内,既有高档小区,也有拆迁安置小区;既有12所高校的16万大学生,也有1786个驻街单位。种好这一亩三分地,是我必须干好的活。”
仙林街道是原农牧场改制拆迁而来,是南京市栖霞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仙林大学城核心区,非户籍人口众多,社会矛盾异常复杂,给治理带来不少挑战,曾一度在南京城市管理考核中排名靠后。
“如何在这块土地上当好家,执好政?如何在这块土地上种好田,获高产?”这是从2010年6月成为仙林街道的“大家长”开始,孙金娣就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登高先修其低,行远先修其近,孙金娣从做好仙林街道的“绣花功夫”开始破题。
“街道单位类型多,我们就创新网格化机制,把辖区划分为10个一级网格、156个二级网格、1786个三级网格,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常态化开展‘进万家门、访万家情、送万家暖、结万家亲’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街道小微企业多,我们就优化党组织设置,把党组织延伸覆盖到每个单位、小区、工地、五小行业,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街道小区矛盾多,我们就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通过走访服务、八方议事、星级评比等,让业主、物业、开发商坐在一条板凳上,引导他们有事商量着办,齐心协力解决问题。”
在孙金娣带领下,仙林党工委带头沉到网格中,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和驻街单位,积极参与到街道社区的各项工作中。仅用了一个月,街道城市管理考核就由原来南京市第23名跃升到第2名,之后连续62个月第一。
“网格就是我们的一亩三分地,日常工作就是种好责任田,浇水、施肥、除草。田种得好不好,是丰收还是撂荒,大家都看在眼里。”
如今,在孙金娣和班子的用心耕耘下,“仙林街道一家亲、同心共筑幸福园”的氛围日益浓厚,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仙林街道也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9个,成为各地争相学习的榜样。
奋斗者先进事迹篇4
8月17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迎来了100周岁生日。北京友谊医院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为老人庆贺生日。面对鲜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许下心愿:“愿人类早日消灭麻风病,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李桓英,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选用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并在全球推广,让数万名麻风病人重获新生。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全球麻风病防治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因成绩优异,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担任世卫组织首批官员。任职7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地区,为遏制传染病蔓延作出艰苦努力,受到世卫组织的好评。
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然而,李桓英亲眼看到不少国家由于贫穷而导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国更需要自己。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我曾在美国杂志上看到过钱学森的名字,当听到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有了很深的触动。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李桓英回忆说。
当时,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国。但是,她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
从此,在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她都无怨无悔;无数次的亲情召唤,都不能改变她报效祖国的决心……
李桓英说:“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不能忘本。”
1978年底,李桓英调入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时任所长钟惠澜院士让李桓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由世卫组织资助出国考察,其中包括访问美国等6个国家的麻风病中心。
1980年,李桓英来到美国,为父母扫墓,并与弟弟妹妹团聚。这一次,她又坚定地拒绝了亲人们的挽留。在详细考察了美国的医疗成果后,李桓英如约返回祖国。
“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就决不回头。”李桓英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离开了祖国,我的人生还有何价值?”
李桓英认为,自己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她说:“我在国外跑了那么多国家,漂来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没有根。你要做事业,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她的赤诚爱国之心。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麻风病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初,全世界没有特效药,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病人。
1980年,李桓英被派往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为此,李桓英从世卫组织申请到了免费药物和项目支持。
在云贵川的项目试点村,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李桓英从不穿戴任何防护服与麻风病人接触,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此后,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长时间不放。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说。
多少年来,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贫困边远地区。云贵川3省7个地州59县,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南醒村曾是一个“麻风寨”。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风寨”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选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特别行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2016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20世纪70年代,李桓英来到苏北农村,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当时的医务人员头戴防护巾,身穿隔离衣,手戴胶皮手套,场景令人恐惧……然而,看到病人被疾病折磨的样子,李桓英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麻风病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不能怕病人,而要爱病人。”
并耐心地开导:“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了,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后来,这名女学生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一名教师。
李桓英说:“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
“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2016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她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庄严肃立。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许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创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嘱咐前来探望的后辈,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疾病无国界,大爱无疆界。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一位百岁老人依然在奋力前行……
奋斗者先进事迹篇5
在交流过程中,孙金娣反复提及“信任”这个词,这两个字对她而言有沉甸甸的分量。
“组织上把这一亩三分地交给我,我必须做到守土负责、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只有这样做,才能对得起组织的信任。”
“居民有问题,不是想到找社区、街道,而是直接找到区里,这就是基层战斗力不强,群众不信任我们。”
如果说前者是作为一名党员“对党忠诚,积极工作”的践诺,那么后者就是一名基层工作者对“新时代如何走好群众路线”的积极思考。
“2010年6月5号,区委安排我担任仙林街道书记,没多久就有200多个老百姓,拉着横幅、喊着喇叭,把区政府堵了起来,这件事让我感觉天都塌了下来。”
即使已经过去11年,再谈起当时的事,孙金娣还是历历在目。
“这个矛盾已有三个多月了,这些老百姓所住的小区与街道就一路之隔,与社区也只有几十米,这个大规_,街道社区事先一点都不晓得,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如果再这样下去,党还要我们街道社区党组织干什么,还要我们街道社区书记干什么?”
在孙金娣看来,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街道社区党员干部眼睛没有往“下”看,身子没有往“下”沉,劲头没有往“下”使。
“过去在我们街道,有的党员干部坐等上门多、主动问需少,在位不在岗,有事找不着人;有的用上网代替上门、用通话代替见面,对待群众态度不好,遇到矛盾绕道走。”
那么,要如何去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呢?
“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我们社区的老百姓都知道我的手机号。老百姓给我打电话、发信息我一定是第一时间回复。而且陌生电话、没储存的电话一定要接。”
顿了一下,孙金娣又笑着补充到,“刚开始到这个街道的时候,电话不断,现在,偶尔会接到一些陌生电话,还基本都是广告。”
孙金娣摇了一下自己的手机——这是她能走进群众心里的第一个“锦囊”。
第二个“锦囊”就是职工食堂——那是孙金娣的办公地点。为了能够方便群众上门、离群众更近一些,孙金娣很早就将自己“办公桌”搬到了位于办公楼一楼的职工食堂。
“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锦囊中涵着的“真情”和网格中蕴着的“智慧”共同打通了仙林街道的“最后一公里”。
“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_出街道,矛盾不上交。”11年来,仙林街道实现进京、到省、去市、来区“四个零上访”,被誉为新时代城市版“枫桥经验”。
奋斗者先进事迹篇6
2020年初春,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的边境小城绥芬河市暴发疫情,武桂珍率队驰援。这个季节的绥芬河银霜遍地,位于半地下的实验室也没有暖气,冻得浑身疼的武桂珍贴上膏药,为队员们寻来几把椅子,争分夺秒做核酸检测。“早出检测结果就能早发现病例,帮助当地溯清传染源,尽早消除疫情传播风险。大家都顾不上身体的不适,昼夜不停、六班轮转、满负荷运行。”武桂珍回忆。
这只是武桂珍近40载默默投身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一幕。从抗击sars疫情到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再到抗击新冠疫情,每一次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现场,武桂珍都未缺席。迅速组织开展未知病原攻关和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实验室检测速度屡破纪录……曾有人问武桂珍为什么这么拼,她只是笑道:“使命在肩,一刻也不敢停歇。”
2003年,sars疫情发生后,作为现场监督组负责人的武桂珍因心肌劳损病倒在岗位上,被送往急诊住院。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拼起来就忘了吃饭的武桂珍在指挥现场突发腹痛,强忍到工作结束后就诊,检查出多发胃溃疡,被医生重重责备。2020年,战新冠最吃劲的日子,她需要借助3种药才能入睡。对此,武桂珍不以为意:“我们的工作就是争分夺秒,早一分、早一秒把科研成果送到前方,就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与传染病打交道,往往要面临许多未知风险。“疫苗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武桂珍说,新冠疫情初期形势严峻,为迅速研发疫苗,需要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即p3实验室)中开展实验活动,确保生物安全至关重要。武桂珍拍板决定迅速组织团队开展风险评估和模拟演练,将生物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最终,其团队研发的疫苗率先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并首获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认证和欧盟gmp认证。
多年来,武桂珍潜心研究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她组建我国第一支生物安全专业化管理和研发团队,解决微环境污染检测等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创建全球最大p3实验室设施群运行管理模式和标准体系。
谈到生物安全,武桂珍眼中有似火热情,她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仪器和操作等方面仍存在“卡脖子”问题,“还要做出更多努力”。
武桂珍是恢复高考后的“新三届”大学生。从工厂回到大学校园,源于父亲的劝说。“爸爸说,要做对国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人,首先要多学知识、长好本事。”她回忆,那时的父亲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她就蹲在小区门口的路灯下等着,“有时看到他疲惫的身影,我不忍心,但是他乐在其中”。
大学毕业后,武桂珍走上了科研报国的道路,继承了父亲执着的拼劲儿,也体会到了那种累并快乐着的心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做对国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事,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她说。
奋斗者先进事迹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