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对话,是我们与作者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桥梁,读后感不仅是对书中情节的回顾,更是对书中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思考和评价,下面是顺风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鸽疯子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鸽疯子读后感篇1
昨天刚开始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不得不说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本来我是想在网上买纸质的书来看的,我喜欢静静的躺床上翻着书的感觉,那种感觉很真实。但是因为昨天在等吃饭的那段时间过于无聊,我就在网上下了电子版的想打发一下时间。可是当我看了2个故事之后,我就发现自己深深的陷了进去,我想迫切的了解每个故事,想知道每个人心里不同的世界,即使知道这本书是写的所谓精神病人的眼中的世界。
首先,我承认我自己是个对奇特想法充满好奇的人。我佩服所有逻辑性缜密,具有个人思想的人。所以当我看到这些生活在自己世界中,拥有着支持自己活下来的信仰的不同人群,我内心觉得神奇和兴奋。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突然看到原来有这么多人在对这个世界进行分析和思考。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坚不可摧的精神体系。
经过一天的时间我把这本书大体看完了,说实话,我佩服故事中每个人,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天真,我觉得其中的一些人真的是让人敬畏的。他们的理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几乎都是清晰的,对于那些偏执的人,我甚至有点惜惜相惜,可能是自己也是个固执的人的原因。但是,我更加……可能是羡慕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即便不被普通价值观所认可,但是他们仍然自信的坚持着自己,也许正是这种执念才会让所谓的普通人觉得他们不正常。
不过,以不同的角度看的话,可能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正常人吧。每个人的精神不一样,所以更加不可能得到统一,所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的话,都会得到一个不同的结果,那何为正常,何为不正常又该怎么划分呢……
这是我第一次想要在看完一本书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我知道看这样一本与常人世界观几乎不一样的书籍之后,肯定会有很多想法。我也知道,肯定不止我一个人看过这本书,我同时也想知道其他看过这本书的人的感受,可是我还是想着先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之后,再去看其他人的想法吧。我本身是个容易被干扰的人,我怕我因为看到其他有说服力的观点之后而忘掉了我自己的最初立场。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将自己的理解立下字据,然后再结合其他人的观点进行对比,以提高自己的境界。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笔者的知识面,涉猎之广让我深深震惊,笔者和患者的交谈中所涉及的话题很多,不过其中笔者几乎都能讲出一二,我真心欣赏。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基于物理理论的几个故事,关于四维空间、平行宇宙、超弦理论等这些概念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觉得研究这个物质世界是个如此神妙的事情,当然也激发我对这方面的知识的渴求。让我最羡慕的是其中两个天生异禀的人,一个是能模糊将人看成的动物,一个是能看到天空不同的颜色(具体故事题目记不住了)。让我最震惊的是三个小猪的故事,讲的是人格分裂的情况,关于人格分裂我一直都觉得是件不能理解的事情,我也没有在现实中见到过,所以还是不能理解两个人格在同一个身体中存在,而且还能进行交流,想想就觉得恐怖。
其他好像也没什么想写了,之前一直都是自己在自己的视角范围内看世界,如果真的能从不同角度去看的话,可能真的会有全新的世界观吧,加油,共勉!
鸽疯子读后感篇2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当我听到这首《感恩的心》,我的心就很激动。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几天,老师们都提倡同学们要学会感恩。
这不,老师给我一篇关于感恩的稿子,让我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的时候发言,我便答应了。我粗略的看了一下稿子,看完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的眼睛湿润了。故事讲的是23年前,有一个年轻的女人流落到他们村,蓬头垢面这个人是个傻子。那时候,他的爸爸被机器绞断了左手,也已有35岁,他的奶奶便收留了这个疯女子,给他爸爸做媳妇,几年以后,生出了这个孩子。由于家庭贫困,常常吃不上饭,这个疯女子也经常惹祸他的奶奶没办法把这个媳妇赶走了。
又过了几年,那个疯子又回来了,他的奶奶因为上次把她赶走,很后悔,所以又收留了她,教她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这时这个疯子的孩子小树,也已经考上了高中。由于学校离家较远,便住在了学校,小树的奶奶在几年前也死了,小树的妈妈便担任了送饭的任务。无论严寒酷暑,都要去给小树送饭。从家到学校这么长的路能记下来,我知道这是母爱的力量。
有一次送饭,她摘了几个野鲜桃给小树,小树说很好吃,可是小树的母亲在又一次摘野鲜桃的时候,不小心掉下了山谷摔死了,就在她死后的第100天,小树考上了湖北大学。
这就是母爱,这就是人间最纯真,最美好的感情。我惊呆了好久、好久……都没回过神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首爱的旋律,再次在我耳边响起,鼓励着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世界,感恩所有人。
鸽疯子读后感篇3
首先得阐述此书的真实性是有待考究的,简介中作者称自己深入精神病院多次,与各位案例病人进行对话并归纳的真实性暂且不论。此书着眼的意义应是,给对精神疾病知识贫瘠的时代一个警示,大部分的人群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保存偏见,却忽略了在此书列举的种种案例中,不乏有发病率广而普及率低的病症,比如抑郁症。也忽略了精神疾病患者不该被简单一句“疯子”而耻笑,他们所承担的痛苦并不少于生理疾病患者,痛在于“清醒时依旧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也不知什么时候会再出现问题”,对于精神疾病的研究也远远落后,使之承担了过多的非议。
在章节里也有因为年代久远而未被更正的东西,比如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取向已被正式废除于精神疾病中,所有非正常性取向只是相比普遍性取向而相对较少的.生理取向,已无需介入任何形式的药物及其他形式的治疗。
对于大多数来说,非正常的世界似乎是“潘多拉的魔盒”,我们偶然窥见一斑,但这本书的意义,就是让更多人能对精神疾病有些许正确的认识。
鸽疯子读后感篇4
用了一个星期看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感觉自己胆子挺小的,看完之后居然有些怕怕的。现在要写点什么,再回想那些情节,感觉还是有点怕。看完整本书,其实那种大是大非的感悟,自己还真是没有。有的只是感叹,一本精神病人的访谈录,居然能包含那么多量子物理、历史和政治等知识。对于作者有这么广阔的知识储备,我也是很佩服的。
之前从网上查了一下关于这本书的感悟,很多人说这本书有些假,因为现在没有那么多智商高超的精神病人。我不知道有没有那么多智商高超的精神病人,但是我对上面很多精神病人的看法和执着触动了。其实我觉得里面很多精神病人,他们只是想法比一般人执拗一些。现实中我们每个人其实也有各种各样的奇怪的行为,像强迫症啊,钻牛角尖啊之类的。看来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精神病人的潜质啊。实在是不知道该写什么了,总觉得精神病人虽然思维比较奇怪,但是好多事也有可取的,比如说,有的病人为了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可以去认真的钻研各种自己想研究的东西。这种探索精神是我们现在的好多正常人都做不到的,起码我现在是彻底做不到安安静静的自己学习看书。好吧,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许我的文笔还是需要练习吧,不早了,还是洗洗睡吧。
鸽疯子读后感篇5
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都不一样,倘若能尝试从别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本书是通过与“精神病人”的对话,让读者了解到,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与普世的看法不一样,也正是因为特立独行的看法,那些所谓“疯癫”的话语,才真正会触发读者对世界观的思考,这是一个多姿多彩世界,不是因为看到了多姿多彩,而是因为有多姿多彩的思考和想象才多姿多彩。
在阅读本书时,有个感触,到底谁才是精神病?他们逻辑清晰、严谨,思维自洽,又能自圆其说,倒是没有精神异常的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怀疑从始至终都存在,有一章给予了解释和说明,但怀疑变没有减轻,解释其实也是正确的,是这样的:只要不伤害别人的执著,都是不算精神病人,比如说,人有自己的爱好这是好事,当爱好上升到洁癖,大家也能忍受,也无伤大雅,但当洁癖上升到暴力的话,这肯定就是精神病患者,需要治疗了。
其实,不管是爱好、洁癖或者患者,是因为他们有深深的执念,过度的追求,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执念,才让他们做出了非普通人认同的处理方式,他们往往很优秀,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天才和疯子仅仅一念之隔,而普通人为什么无法做到如此优秀,是因为普通人学会了变通,学了原谅自己的不足,说白了,是放弃了追求,这到底是对,还是错。
不管对与错,当我们以正常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群体,而这个群体也在审核着我们,他们对世界的见解,让我觉得,世界大而不同,要允许有不同的世界观,还要有接受和包容的心态,君子和而不同吧。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思想上的造反、改过、完善的机会,也提升对世界观的认知,感谢作者的努力和付出。
鸽疯子读后感篇6
最近几天一鼓作气终于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奇书。作者对探索未知世界总有无尽的渴望,通过与一百多名“非正常人群”近距离接触,认真思索,反复锤炼,最终形成了我国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阅读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折服于作者在此过程中的胆大心细,惊叹于精神病人匪夷所思而又无可挑剔的另类逻辑,当然还能感受到他们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孤独。
不得不说,用四年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与这么多精神病人面对面交流,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内心,很容易被这些精神病人把思维带偏,由精神病医师变为医师精神病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
而且还有一点,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人都见人就说,侃侃而谈,有很充分的表达欲望,有些精神病人愣是不说话,对于这种类型,我们要去体察他们的内心,即便和他聊上一年也无济于事,那该怎么办呢?只有靠医师和作者自己长时间去观察,去接触,甚至是模仿精神病人每天生活的一举一动,让他们以为你是“同类”,才会与你交流真情实感,因为与交流相比,我们更需要进入他们的心灵,而这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该是一个何等的考验。
之前我以为精神病人都是疯疯癫癫的,根本没办法交流,但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并不是这样,他们只不过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我们通常认为的相差较大而已,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而且非常严密,让我们无法攻破。而且有些精神病人对量子力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了解得非常透彻,想和他们顺利沟通就不得不找一个物理学教授在旁边做帮手。甚至有时候会让你觉着,他们才是对的,用我们的认知解释一些事情确实行不通。所以在读书过程中,经常会惊叹于一些精神病人广阔的知识面,并被他们严密的思维与推理能力所折服。
比如物理学中有这样的问题,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的粒子,会相互干扰,这个叫做粒子的无条件关联特性。又如把粒子a的动能改变,粒子b也会莫名其妙地改变,诸如此类,迄今也没人知道为什么。但有一位患者就可以用她创造的理论解释清楚,而且用平行宇宙理论和超弦理论这两种猜想解释不清的现象,也能用她的理论解释清楚,这一度令作者很崩溃,因为疯狂查找资料之后,并没有什么例子可以对这个理论进行质疑或推翻。这本书中还有不少这样的案例,让你感觉有些精神病人真的是天才,或拥有看穿世间的超能力。
然而,他们学科知识再广阔,逻辑再缜密又能怎么样?最终还不是被当做精神病人?为什么呢?其实有时候,精神病并不等于疯癫,他们或许真的是天才,只不过他们的'思想太另类,异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而无法被接受。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谈到,两个人相隔千里却能清晰地对话、手指点一下想要的物品就能自动到家、世界各国发生的事情透过一块儿屏幕就能一览无余,我估计他也会被称为“疯子”。还有,哥白尼、尼采、梵高当时也被称为是疯子。但也有智商高的人没有或者说没有一直被称为疯子,比如爱因斯坦,因为天才不但要出生,还要生而逢时,只有逢时,只有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只有让自己的思想融入目前的世界,才能被大家接受,才能被认为是天才。
有些精神病人也是孤独的,他们内心充实,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但不被大家理解,他们花费很多时间去研究一些问题,形成自己完整的一套体系,但不被大家接受,对于他们来说,这又是多么的无奈。这或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鸽疯子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漂流记读后感6篇
★ 读政治读后感6篇
★ 暗香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