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是对自己过去决策的审视,更加明智地做出选择,为了能写出优秀的心得体会,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事情发展的经过,顺风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屯垦戍边的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屯垦戍边的心得篇1
——《“互联网+同步课堂”鲁疆远程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正式启动
光明网讯(记者李澍)4月25日下午,《“互联网+同步课堂”鲁疆远程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启动仪式在十二师教育局举行。十二师党委常委、副师长吕晓云,十二师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瑛,课题专家组成员以及十二师各学校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黄瑛主持。
据介绍,一直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艰苦奋斗,忠实履行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近年来,在对口支援机制下,内地优质教育资源向新疆提供支持。《“互联网+同步课堂”鲁疆远程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就是落实《山东省对口支援兵团十二师教育援疆合作协议》和《山东对口支援兵团十二师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推进教育援疆合作协议》的重要载体,推动各学校与青岛市结对学校开展网上远程同步课堂、互动教研、听课评课等教育教学帮扶共建活动,山东省对口支援兵团干部管理组对此高度重视。本次远程教学实践覆盖十二师各级各类学校11所,达到了“全建制、全覆盖”,这11所学校与青岛11所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将共同开展“互联网+同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目前,各校间实现了互动教学,221团学校、一〇四团中心小学、三坪农场学校、头屯河学校等多个学校陆续开启了同步课堂直播活动。
会上,课题总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国家智库建设单位)专职研究员杨玉春副教授率先发言,对课题背景、任务、内容、保障、评价以及实施计划进行介绍。他表示,“互联网+同步课堂”是从传统课堂延伸出来的网络教学环境,是现代教育的新模式、新业态。此次课题的开展,有助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融合,要努力完成好构建“互联网+同步课堂”下的远程教学策略理论支撑体系,提升教师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教育战略的水平,提升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技术改进在未来服务三区三州教育发展的能力等任务。
课题负责人代表、五一农场学校校长刘勇在发言中表示,随着现代科学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事业已经逐步摆脱地域、空间和时间等因素的束缚,近年来涌现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育新资源、新形态,相关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持续升温,应趁此之机跟上时代潮流,发展教育事业。
之后,吕晓云发表讲话,指出目前《“互联网+同步课堂”鲁疆远程教学策略研究》已被列入山东省“十三五”规划援疆专项课题,兵团教育局明确把立项课题列入兵团教育专项,以课题攻关助推十二师教育教学高质量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开展课题研究是学校提升办学品味的必由之路、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更有助于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希望通过此课题的开展全面提升十二师教育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教育教学工作高开高走、高位运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真正上水平、登台阶。
在专题报告环节,课题专家组成员、扬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牧分享了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评分析,从大角度、国际视野和大家交流什么是有效的教育,如何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裴淼和大家分享交流开展研究课的相关心得并展示相关鲜活案例。两位课题专家组成员在进行精彩分享的同时,与现场人员积极互动,有效提升讲解交流效果。
本次启动仪式还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岛结对学校进行同步直播,在线观看量超过万人次。
据悉,为更好地协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4月25日上午,课题专家组成员以及十二师各学校相关人员已经就课题研究情况专门召开研究座谈会,11所学校的课题研究代表进行情况介绍。来自西南大学、山东交通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的钟婉娟、谭旭翔、唐学武、王坤等课题组专家进行针对性点评、指导。
屯垦戍边的心得篇2
一次梦想的实现
“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参加军训,第一次住集体宿舍,第一次真枪实弹打靶,这次军训真正让我体验了军人的生活,今生不再遗憾没当过兵了。”近日,参加完为期8天军事训练的职工王春萍告诉笔者。
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王春萍是一连的一名普通女职工,也是军垦二代。平日里,她白天忙于农事,夜晚早早进入梦乡。从来没参加过军训的她是怀着对军营的憧憬走进二师民兵训练基地的。紧张的军训生活很辛苦,也很累。在这里,王春萍深切地感悟到:我们安定的生活是这样的一批人在守卫着。多少个佳节他们只得在远方默默地思念着亲人,孤独地在夜空下站岗执勤,她不禁对他们产生了崇敬。
王春萍在这次军训中表现突出,投手榴弹获得女兵排第一名,干活不怕脏、不怕累,抢着打扫卫生、打开水,获得了女兵们的高度赞扬,一致推选她为这次训练的先进个人。她笑着说:“这个荣誉是我实现军人梦想的见证。”这次军训也让王春萍深深感受到了当代军人的风采。
一次意志的磨练
已是第六次参加军训的八连职工范家源说:“每一次军训都是对我意志的磨练,参加军训能让我更快地成长。”范家源觉得军训生活虽然单调、枯燥,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内容,但是很充实。军训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意志。一次实弹打靶,让范家源明白了很多事情是要平时刻苦训练,才能取得好成绩。他决心要把军训中的苦和累,化作日后勇敢向前的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精神。
“这次训练,让我感觉到要在日常工作中高度认真。我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兵团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兵团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3月6日,范家源在军训日记中这样写道。
一次使命的传承
“军训挺有意义的,下次军训我还要来。”3月11日,兽医二站的技术员邓凤兴奋地对旁人说道。今年23岁的邓凤是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小姑娘,这次军训让她成长了不少,让她更加了解了屯垦戍边是需要每一代兵团人不断努力才能完成的使命。
8天的军训生活让xx的内心深处对兵团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
她说,作为一名兵团人,她的肌肤、她的灵魂、她的血液、她的每一个细胞早就让兵团精神浸透,她决心坚守好这片土地、履行好兵团人屯垦戍边的使命。
屯垦戍边的心得篇3
通过学习,我似乎在那个物资不足的时代,沙海老手只凭自己的热血和对党和人的深爱,接到紧急命令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进军记录。他们徒步穿越死海——塔里木盆地,克服了暴风沙、饥渴等困难,昼夜兼程15天,行程近755公里,胜利释放和田,开启了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奇迹。他们一举粉碎了国民党残馀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的阴谋,拯救了和田人民在水火中。完成使命后,一千多人集体整理为生产营,士兵们拿着枪,拿着镐,平反强盗,帮助地方建立政权,开垦荒地,发展生产,与风沙斗争。他们与当地少数民族结婚,扎根新疆,坚定的屯垦守卫使命,他们用一生的时间解释兵的使命、兵的责任和兵的友谊。
通过学习和实践沙海老手精神,我的心被很大的触动,思想上受到教育。如果说,穿越死海依赖于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那么在屯垦初期的艰难困苦中,每个人都体现了不为名利而牺牲和献身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源于士兵们对祖国和这块土地的爱。面对长满树枝草、梭子、红柳的戈壁沙漠,生产工具不足,栽培技术不足,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但是每个人都拧成绳子,克服了很多困难,成为共和国的不穿军服,不给军衔,不拿工资,不改变防卫的哨兵。
军服脱落了,军魂没有丢失,退伍军人去了,军魂还在。今天,我们学习沙海老兵精神,继续传承老兵精神,努力建设更好的新疆。要了解沙海老兵的精神,必须了解沙海老兵爱新疆的精神内涵,新疆作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持其稳定和发展,是所有公民和士兵的责任,需要敢于牺牲的精神和愿意献身的爱。爱新疆是沙海老兵扎根新疆的前提条件,是沙海老兵精神的灵魂和旗帜。
铸剑是犁,屯垦防守边缘,手中的枪棒变成坎土曼,对士兵来说是人生的选择,是角色的替换,当初留下的士兵心中应该有什么波澜,以战斗英雄为生产模范,简单的口号,给士兵们带来了很多心血、汗水、生命。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为什么能忘记这一点,今天的新疆兵团,同样需要我们建设、保护、保护,我们继续发扬退伍军人的精神,更好地履行屯垦防守的使命。
作为年轻一代在兵团工作的我,要大力弘扬和传承沙海老兵的精神,以信念为方向,以知识为动力,以理想为钢犁,努力学习,奋斗,以生命与忠诚,以热血与青春代替老兵们继续奋斗。
屯垦戍边的心得篇4
时间是短暂的,同学之情却是宝贵的。这是我参加新疆兵团业务骨干培训学习时的总体感受,此次学习将对以后的工作学习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留在记忆深处却是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和身影,让人难以忘怀。由于受制于时空因素,我无法对来自兵团师市不同行业的中层干部进行深度的了解,只想通过朴素的文字将培训学习中点点滴滴留存在记忆存储中。
素描一:破冰拓展训练中团队协作
培训学习中,培训部安排的第一节课,便是破冰拓展训练,旨在通过学员分组完成任务,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我们组12人,分别来自天山南北,组长是大家在彼此之间不熟悉的情况下,一致推荐的。他是来自八师石河子市天业集团王君,一个拥有着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退伍军人。
在接下来的拓展训练中,王君按照教官的旨意,为我们组起了一个响亮的队名——战狼队,并且对我们组员进行分工,有人编写队歌、有人撰写队词、有人制作队标(logo),大家充分发挥各自才智,一切有条不紊的按计划推进。
虽然大家都是首次见面,彼此之间却毫无生疏之感,很快,相互间有了初步的了解,熟悉了对方的姓名单位,一下子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12名队员在组长王君在双手节拍的指挥下,从容走上舞台,群情激昂地展示了队员协作的作品,演唱了队歌《战狼雄风》,歌声在教室里不断回荡,赢得了台下雷鸣般掌声。
素描二:分组交流中睿智之举
如果说开班之初的破冰拓展是大家初次见面增强交流的润滑剂,那么分组交流更是学员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强化剂。
组长王君无疑成为每次分组交流的主持人,承担着学习任务交流目的引导和总结,整块学习交流,凸显了他极强的工作协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成为我们一组名符其实的“大哥”。
来自一师沙井子水管处的陈世杰,在单位就是“党委秘书”,他办事沉稳,语言缜密,而且有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理所当然成为每次学员分组交流的“秘书”记录者。目前该同学已提拔担任团场党委副书记、副政委。
孙小丽是来自三师前海集团的一名党支部书记,美丽温柔、女人味十足的外表却透露出一种“女强人”的坚毅,她交流的党建创新工作经验介绍,立即引起大家的共鸣,特别引起组长的深厚兴趣,组长反复追问,逐一地认真记录。
来自十三师职校刘冬梅、塔大人文学院王江艳、兵团电大马慧燕、建工师职校戴红红、兵团棉麻公司余炜、建工师王乐的交流发言都为大家相互之间在今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指导。特别是来自二师城建公司谷涛“党建同我行”的交流,引起了笔者的共鸣和极大兴趣,为解决和加强建筑项目工地一线党员党建理论学习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素描三:重温军垦生活中的感动
在学习期间,大家重温了兵团屯垦戌边的历史,参观军垦博物馆,走进石河子市“军垦第一连”,开展5公里越野拉力军事训练、举办“我是兵团人”红色诗歌朗诵、通过打土块、人工拉犁等方式体验老军垦生活,接受军垦教育。期间的一幕幕场景让人感动,更难以释怀。
在日常工作中,组工干部工作压力大,平时缺乏锻炼。刚开始,大家觉得,5公里徒步应该都没有问题,但实际中,并没有那么简单,时刻迈着整齐的步伐,保持整齐的队形,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头顶着烈日,汗水打湿了衣背,到达军垦第一连时,大家都感到筋疲力尽,但中途没有一人叫苦喊累。
中午时分,匆匆吃过午饭,大家又按照培训部署要求,排练节目,准备登台朗诵。来自三师前海集团的王霞霞又承担节目排练设计,没想到这位姣美秀丽外表的女子,还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文化组织协调能力,为一组顺利表演朗诵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随后的体验军垦生活中,巾帼更是不让须眉。刘冬梅、宋玉萍在打土块中,手捧模盒,翻手脱模,一气呵成,动作熟练的不亚于男人。更让人感动的是长相俊美、身材瘦弱的王江艳、马慧燕两位女生,也多次勇敢冲上前,主动加入到打土块的行列,表现出组工干部敢于吃苦耐劳的精神。
素描四:聚餐活动爆出惊人的“秘密”
时间是短暂的,时间却是宝贵的;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为期15天的培训学习即将结束,大家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有了最后一次聚餐。
也许这才是增进友谊、加深了解最好的方式,彼此之间忘记了工作和学习辛劳,尽情地诉说着过去、展望着未来,不会喝酒,以茶代酒,同样是组长主持,进行完开场白,迅速开启了活动的高潮,12个人,顺时针,每人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
轮到王江艳说话时,她一语“石破天惊”,把所有人都惊呆了。她说,参加这次学习,让她有缘认识在场的所有朋友,也让见到了一位10年不曾联系的大学同学,而这位同学就坐在我们12人当中。
王江艳的话语激起大家的猜测,这时,坐在旁边的王乐竟然摇头晃脑地表示歉意,说他甘愿自罚三杯,但是大家丝毫不为所动,纷纷“声讨”和“谴责“王乐,必须给大家和女同学一个交代,讲讲这耐人寻味的故事。
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出人意料的是,王江艳所说的“10年未联系“的同学,竟然不是王乐,而是另有其人。
这事,直到半个小时后,谷涛提酒发言,他主动承认,才揭开谜底。大家也恍然大悟,即刻联系到开班第一天,破冰拓展训练中发生的一幕。
记得培训第一天,破冰训练活动一开始,王江艳就被教官点到上台表演节目,节目要求与异性表演“十指相扣、四目相对、朗诵一首古诗“。
当时,大家目光都盯着台上的王江艳,彼此相互不认识,又不知对方的姓名,谁为成为漂亮女郎的合作者,没想到,王江艳眼角向台下一扫,长得高大威武的谷涛应声上台,在配合默契中完成了表演任务,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我们培训班的三名女生合影留念
三师前海集团2名女生参加单位红歌比赛
我与组长王君(右一)、塔里木大学王江艳老师(中)去年相聚时合影。
培训结束离别时,我曾作诗一首:
我为何满含热泪/
因为我深爱着脚下这片土地
和班里的每个兄弟姐妹/
此刻,好想让时间永远停留/
此刻,最不想说再见!
仿佛昨天才刚刚相聚/
为何今天便匆匆分手/
15天短暂的学习,
你我从陌生到熟悉,
结下了深厚纯真的友谊
今天无奈分手
期望早日再次相聚
珍重吧!朋友。
屯垦戍边的心得篇5
●顾全大局,需要坚强党性修养作保证。顾全大局,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和本色 “雄师十万到天山,且守边疆且屯田。塞上江南一样好,何须争度玉门关。”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时任新疆分局第一书记的王震同志从党和国家需要的大局出发,建议他参与创建的几个红军师与其他部队一起集体转业,参加新疆的生产建设。中央根据王震同志的建议,批准成立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广大党员干部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革命军人的赤胆忠诚,纷纷表示“党让我们执行什么任务,什么就光荣”,轰轰烈烈地投身到新疆生产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共同写下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史。 “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把小我融入大我,顾大局讲奉献,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纵观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从抗战时期,为了共同抵御外侮,红军将士们含泪摘下红五星、穿上灰军装,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到为了实现“两弹一星”的梦想,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爱国科学家隐姓埋名搞科研,在戈壁大漠深处艰苦奋斗;再到为了各民族团结进步,在修筑川藏、青藏公路中,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不畏高寒缺氧战天斗地,创造了人类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正是因为无数党员干部一次次自觉服从服务大局,任何时候都把党的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作为追求的最大价值,不断加强和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使得我们党的事业一次次闯难关、过隘口,一次次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大局是事物各个要素、各个部分的总和,事关战略部署,事关整体合力,事关长远发展。在抗大授课期间,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要“提高战略空气”,并深刻指出,“只有了解大局的人才能合理而恰当的安置小东西。即使当个排长也应该有全局的图画,也才有大的发展”。今天,面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名党员干部都应着眼这个大局想问题、理思路、作决策,如此方能在复杂形势面前把定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信念,在困难挑战面前担当作为。 顾全大局的前提,是有正确的大局观。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有一次站在黄洋界上问战士们,从这里能看多远?战士们说能看到江西,甚至看到湖南。毛泽东同志接话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处一隅而观全局,这既是一种胸襟、眼界和格局,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邓小平同志说:“只要歼灭南线敌人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创建东北根据地时,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要求山东干部:“我们山东不惜一切代价,中央要什么,我们给什么。”高度自觉地跳出一时一事、一地一己的局限,坚持只要对大局有利,局部受损的事也要做;只要对大局不利,即使局部得利的事也不做。如此,才能更好地在大局之下、全局之中开展各项工作。 顾全大局,需要坚强党性修养作保证。刘少奇同志曾说,共产党员要交出一头,只顾一头。只顾什么呢?只顾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工作。交出什么呢?交出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地位,个人的前途。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为革命立过大功的人”的徐海东同志,在自传中回忆过这样一件事:长征时,中央红军刚到陕北,衣衫褴褛、经济拮据。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党中央、毛主席批的“借款”条子,于是,“我把供给部长找来,问他还有多少钱,他说全部七千元。我说留下二千,其他五千元全部送交中央。当时我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无条件的服务中央。”毛泽东同志事后深情地说:“在陕北最困难的时候,多亏了海东同志借给我的五千块大洋,那可是为革命帮了大忙啊!”1950年初,中央决定进军西藏。18军军长张国华已经在去富庶之地的上任途中。被临时改派执行“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后,他以“一切听从党安排”的党性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毅然率军进藏,彰显了无条件服从大局需要的修养境界。党员干部就是要自觉把全局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个人利益服从组织需要的原则。 顾全大局,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和本色。面对山西省右玉县“十山九秃头”的贫瘠山川,从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起,一场穿越时空的植树造林“接力赛”,在历任县委书记带领下接续,一跑就是70多年。当地的林木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到0.3%提高到如今的56%,成为一片塞北江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需要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新征程上,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有这样的胸怀和担当:“功成”虽然不必在我手中、在我任期内、在我有生之年实现,其中却要有我的执着、我的奋斗、我的心血和汗水!
屯垦戍边的心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