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我们为了记录自己的感悟,通常会写好一份有意义的心得体会,下面是顺风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树理想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树理想的心得体会篇1
青春是人生的一首歌:成功是词,拼搏是曲,永不懈怠是青春的主旋律。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们要用全新的状态对待学习。我们现在已经是八年级了,下学期尤为重要,我们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为九年级做好基础。
在英语和语文上,我们付出的只有时间,只要我们用心去背,,就不会再有什么问题了。数学和物理,要勤动脑,学会思考。
学习中,我们付出了汗水,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努力不会白费,汗水也不会白流。
我们不仅要在学习中付出努力,同学间更要和谐相处,周长一定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越小时,它的面积就越大,一个班级,如果人与人之间越平等,越和谐,那么整体的力量就越大。
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会使我们前进,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理想。
理想就像一级运算,加法是成功,减法是汗水,生活中只有合理运用这两种运算,才会使生活变得自由快乐。
青春的风铃,吹开了心扉;青春的彩笛,吹动了梦想;青春的音符,带动我奔向希望。青春,这个美好的季节,正是我们播种希望的时候,珍惜它,把握它,让它在我们手中放出夺目的色彩。前面的路还很长,让我们带着梦想一起启航。
树理想的心得体会篇2
读完《理想国》第一卷,我感觉到心中有许多疑惑。也许是第一次读这种对话体的书的缘故,脑子里总会带着很多原来的读书习惯,希望读到某个截点的时候,可以停下来总结一下作者意图表达的观点,然而这种意图总是落空。因为至少在这一卷,我们看不到作者对于观点的任何直接陈述和论证,有的只是两个人在对话。然而,即便我们追寻着这本书的主角——先贤苏格拉底所说的话,我们也会发现,很难找到任何实质的观点,只有一些看似是苏格拉底所支持的观点。关于正义,苏格拉底到底是认为它是有用还是无用?苏格拉底真的认为“心怀正义的人显然是某种窃贼”吗?还是说,他认为“正义的人根本不能伤人?”
就在对于问题的疑惑之中,我渐渐发现了一个真相:苏格拉底只是在提问,从来没有提过任何自己观点。是的,整个对话的开始,就源于苏格拉底对于克法洛斯的一个质疑:偿还从他人那里拿回的东西到底算不算正义的定义?
对于克法洛斯的这个定义,我们读者初次读到时,恐怕不能发现有什么问题,甚至会十分认同。但我们为何在跟随着苏格拉底的问题进行思索之后,会忽然发现这个定义事实上是极度荒谬的呢?我认为,其实是因为我们从未严密仔细的思考过“正义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杀人偿命是正义么?如果这个杀人者是为了防卫他人侵犯呢?如果这个杀人者杀人行为本身是执法行为呢?即便不属于前面两种情况,偿命能救活死者么?让一个母亲的眼泪汇入另一个母亲眼中就算正义么?
先把正义放一边,思考一个简单一点的问题。笔的定义是什么?是用来写字的物体?石头也可以在树上写字,手指咬破也可以写字,这些也是笔么?船的定义又是什么?在水上漂浮的载人工具?那竹筏算不算船?可以容纳一个人并浮在水面大盆子算不算船?气垫船这种近似于飞行状态,算不算漂浮?它有是不是船呢?
事实上,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我们会发现,其实生活中许多我们熟悉的事物,我们在认识它的时候我们依赖的只是前人告诉我们的结论。就如同,珀勒马科斯对西蒙尼德的结论的引用。可事实上,他最后发现他自己都不了解西蒙尼德真正想说的是什么,自己从未检验或思考西蒙尼德的结论,却已经在使用它了。坦白讲,这种状态是愚昧的,并且我们很多人都如珀勒马科斯一样,在遇见苏格拉底之前从没发现自己的愚昧。
如果我们想摆脱愚昧,就必须先正视自己的愚昧,并发现自己的愚昧,即知道自己的无知。
树理想的心得体会篇3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是赞叹的季节,也是令人回眸的季节。在这美好的时节,中国军人迎来了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感受当年先烈们经历的艰难与困苦,我们云岗中学初一、初二年级的全体学生在十一月初的时候参观了军事博物馆举行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览。从那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图片中,我了解到了许多革命先烈的光荣的事迹,感受到了中国*的伟大。
80年前,中国*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是历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壮举,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人民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
虽然新的时期,新的社会,很多文化与理念交织、冲突,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但作为新世纪的新一代,在我们自我奋斗的时候,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坚定不移,必须继续的发扬中国*的优良传统和品质,我们要永远的铭记长征精神,传承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
进入馆内,里面早已是人山人海,每一件展览品都围着不少人,我与田欣挤了半天才挤进去。在军民情深似海展区,有一件珍贵的展品让所有参观者含泪而观、含泪而去。它既不是文物,也不是史料,而是一段由一组连环画组成的故事:红军战士谢益先在过草地途中,遇到一个带着两个奄奄一息孩子的母亲,他们衣衫褴褛,饥寒交迫,谢益先把自己包袱里仅有的粮食全给了母子三人。母子三人靠着这袋干粮终于走出了草地,当他们拿着写有谢字的干粮袋找到谢益先所在想感谢恩人的时候,才知道谢益先同志已经因为断粮而饿死在草地……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览,让我们走近了红军感悟了长征,在这座精神宝库中找到了人生价值与民族精神。但我们知道,一个再完美的展览,也难以全面展示长征的伟大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牢记在前不久中央政治局长征历史和长征精神主题学习会上所讲的那句话: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发扬光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树理想的心得体会篇4
5月12日下午,区行管局机关党支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就“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专题进行研讨。
针对一些党员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党员意识淡化,大局意识不强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局机关党支部书记何家胜同志指出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是立党兴党的基石, 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政治生命线。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最核心的是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最根本的是坚定理想信念,最关键的是按照党章的规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体党员要锤炼坚强党性,保持敬畏之心,坚持防微杜渐,牢记职责要求,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表率。以严重违纪违法反面典型为镜,举一反三、查摆问题,提出了具体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进一步增强坚定信仰信念、强化党性修养、遵守规矩纪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会议要求全体党员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强化问题导向,党员干部要对照党员标准来检视和改进自己,把理想信念紧一紧,政治方向正一正。确实做到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候冲得上去,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机关后勤改革发展中主动作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让广大群众看到党员干部队伍的新气象。 全体党员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把学习与讨论结合起来,把查摆剖析问题与整改提高结合起来,把专题研讨与完成今年各项任务结合起来,使专题研讨活动成为推动工作、加快发展的“助推器”。
树理想的心得体会篇5
作者:王彦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作品,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以不同时期的40组人物和闪光故事,记录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
“如今距离长征已近90年,今天的我们还需要长征精神吗?年轻人还会记得红军走过的路吗?这就是我们拍摄《雪国的篝火》的意义吧!”演员王劲松在署名文章里记录了他参演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的心路历程。为了演好长征路上的炊事班班长老钱,本就清瘦的他减重20多斤,并在开机那天向剧组的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铭记与传承,演员所思所行,何尝不是整部作品的一个缩影。
明天,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将在湖南卫视开播,并于芒果tv、优酷、腾讯、爱奇艺视频平台上线。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作品,该剧有着史诗般的命题——以不同时期的40组人物和闪光故事,记录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来团结和引领中国人民高擎理想和信仰的炬火,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息奋斗的征程。与此同时,它也充满了年轻态的创作理念——每个故事只用一集,每一集仅30分钟,以近乎中视频的轻盈模式,探索互联网传播环境下主旋律的年轻语态。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播系主任杨乘虎所言,“片子很短,回味很长”。这部作品将告诉我们,同样一种信仰、同样一种理想曾照耀过历史,也正照耀着现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途,是一代又一代理想者的奋斗接力。
从百年叙事中寻找理想的动人瞬间
用40个30分钟来写壮阔的百年,写什么、怎么写,这可能是中国电视剧从未有过的一次实验。主创团队先从整体上把握百年叙事,将选题分别投向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复兴时期,从四个不同时期中寻找理想的动人瞬间。大方向既定,总导演傅东育说:“理想是朴素的,从来都不高高在上。”所以,《理想照耀中国》在叙事上刻意规避了宏大的高光时刻,选择以细节来构建整体的震撼与温暖。
以“革命时期”为例,这一篇章讲述1921年至1949年间的往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建党、红军长征、抗日等,都是历史的大事件,但剧中的切口都是大事件中的细部。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感悟“真理的味道”,长征途中炊事员为了保全一口行军锅而无惧牺牲,战地记者方大曾以相机当武器为抗日救亡而奔走,“铁窗诗人”何敬平写下《把牢底坐穿》……小切口的故事将让年轻的观众看见,成就历史的人物其实也是平凡的人。
“建设时期(1949-1978)”遍洒青春之歌,选取了从军队扫盲实践中总结出“速成识字法”的祁建华、在严酷环境中研制共和国核武器的科学家邓稼先、献身西北边陲的“白衣圣人”吴登云等人的先进事迹。“改革时期(1978-2012)”奋力开拓,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章华妹、带领16名下岗女工创立圆方公司的薛荣、在国境线放牧守边34年的卓嘎姐妹等将依次登场。“复兴时期(2012-2021)”勇攀高峰,剧中的主人公分别是活跃在草原牧区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为中国滇金丝猴保护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龙勇诚、放弃城里生活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畲族大学生村官雷金玉、故宫青铜器修复师高飞、中国女子柔道队的陪练刘磊磊等。
40个故事不仅横跨100年历史,还覆盖不同领域,具有强烈代表性。《理想照耀中国》把百年党史演绎为一个不断接力的整体,能让今天的年轻人真切看到百年来接续奋斗的一代又一代人。
以青春的团队完成主题创作的实践
剧中,观众将看见一张张青春的脸:临危不乱“守护”在游船上召开中共一大最后一次会议的王会悟,时年23岁;参与红旗渠工程设计的吴祖太被意外夺去生命时,刚刚27岁;1980年12月,19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成为“中国第一个工商个体户”……进入新时代以来,从大国重器的建设者、脱贫攻坚的坚守者到全民抗疫的逆行者,年轻人都勇敢挑起了历史的重担。
回到创作本身,完成这次主题创作的过程,亦是一场青春的修炼。《理想照耀中国》在由资深团队保驾护航的前提下,集结了一大批年轻的创作力量。各分集制片人、导演、编剧的平均年龄仅为35岁,其中最小的出生于1998年。在傅东育看来,年轻的队伍意味着充满想象力和可能性。尽管《理想照耀中国》在同一个思想主线下有着统一的主题包装,但在具体形式上,给予了各位年轻创作者驰骋的空间。比如导演韩可一在《八妹》中别出心裁地使用双线时空,讲述现代学生对小英雄的怀念;《我送亲人过大江》导演郭廷波大量使用手持摄影,风格上更自由随意,强调镜头的新闻纪实感;《第五十五封信》导演赵小溪从真实事件延展开来,以修复照片作为叙述主线,用一张跨越时空的全家福,向英雄陈毅安和他的家人献上一份迟到的圆满。
而对于更多年轻的演员来说,这次拍摄更如同一次精神之旅。比如《家在玉麦,国是中国》剧组从拉萨去到玉麦需要翻过两座海拔5100米的大山,整个拍摄都在冰天雪地的高原上完成。这一集的导演王硕说:“这是一个很笨拙的办法,可这样才能拍出真情实感来。”又比如《天河》在林州太行山大峡谷取景,演员邓伦身处悬崖峭壁边也坚持不用替身,自己吊威亚完成了攀爬峭壁。
作为一部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涉及的人物、场景、年代众多,主创团队力图一次次回到真实的历史发生地,带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他们、成为他们,而不仅仅是演绎他们。一切就像主创所期盼的,“希望年轻的观众看到,我们与教科书中的英雄并不遥远。青年一代就是要将青春献给国家,让理想照耀自己,也照耀别人”。(王彦)
来源: 文汇报
树理想的心得体会篇6
每一次的央视节日,我跟妈妈最喜欢的还是开学第一课,这是央视少儿节目专门给我们中小学生策划的开学节目。因此每一次看完之后,心里总会有一种很大的感触以及收获,也让我越来越爱祖国的繁荣昌盛,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
古往今来,有数不尽的爱国人士都想歌唱祖国。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它斗气昂扬,豪情万丈,唱出了作者的心声,呼唤了人民群众的心。难道他不是在号召大家一起歌唱我们的祖国,齐心协力保卫祖国。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掏出了文天祥埋藏已久的心,说到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爱国。
相信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爱国爱党的丰碑,因为国家给予了我们很多很多,也从来不奢求大家的回报。当身边的人需要帮助时,大家纷纷伸出双手团结互助;当面对灾难时,祖国总是我们的强大的后盾;当我们遇到困难时,祖国依旧是我们的最前线……
不知不觉中看完了开学第一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缓解下来,以前总是以为现在的生活是理所应得的,同时觉得自己除了好好学习就没什么其他事情做了。如今我明白了,作为祖国的未来接班人,也是中国的炎黄子孙后代,我更需要发愤图强去学习,为自己的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能力,还有身体素质,已全面发展的目标,成为更好的人。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只有一股热血凶猛地涌上来,也一直提醒着我,何时何地都要学会为祖国的利益做出坚定的态度,保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落实好祖国、党的路线,不断地紧跟着,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勇往直前。
树理想的心得体会篇7
暑假假期已经结束了,又到了新学期的开始,2021年的《开学第一课》教育传片也随着我们的开学到来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
2021年的《开学第一课》是老师组织同学们一起看的,同学们都坐在自己位子上,认真的,目不转睛的看着课室里播放着的大屏幕。《开学第一课》是一堂课外知识课,是给中小学生们看的节目,节目里开始从确立祖国与五星红旗的概念开始,然后再通过观看一代代中国人民的伟大英雄壮举,这样可以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新中国的崛起和那一代代中国人的艰苦奋斗的成果。节目里还邀请了“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英雄航天员、空中梯队代表、“00后”奥运健儿、脱贫攻坚模范、抗疫先进人物等名人来给我们讲课,让我从中受益匪浅。他们都是我们这些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先进事迹时刻的提醒着我,要像他们一样,长大后能为祖国“添砖加瓦”。
看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收获真的很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有许许多多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振兴而牺牲的英雄,他们都是祖国伟大的英雄儿女,他们是英勇的革命烈士,他们是我们青少年们的学习榜样。站在国旗下的我们,要昂首挺胸,唱起国歌,要向全世界展示出我们中国的风采。
树理想的心得体会篇8
今年寒假我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细心品味朱教授的教育理念,使我对未来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的伟大使命是使人们从无知走向成熟,作者从十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理想教育,分别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阐述了教育的伟大使命和责任,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其中尤其理想的教师这一章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激情、有追求的教师。
对一个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来说,平静的思考是需要的,但更要富有激情。激情一部分来自天赋;另一部分则是需要理想和信念的支撑,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干一行,爱一行。”死心塌地投入,以年轻的心态昂奋地工作。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必须要有高的理想,不断给自己提出目标和追求。依靠孜孜不倦地工作,注重点滴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自己的追求。这样既实现了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更重要是的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勤奋并敢于挑战自我的教师。
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标志。自信能使人自强,适当的“骄傲”能使人成功。只有内在的自信,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取得成功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勤于学习,充实自我,杜绝浮躁。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成为大家的教师,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
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讲台不是上下尊卑的界限,正所谓“良师益友。”老师若是放开架子,尊重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学生,这自然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在孩子成功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孩子遭遇失败和挫折时,精心地照料他们,哺育他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只要你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挖掘潜力,允许他们自由发展,不被分数、名次束缚,他们有可能就是明天的政治领袖、发明家……这就需要老师独具慧眼,发现孩子的潜能,引导他们以积极地心态,爱学习,不断探索。我想我们的孩子会学到更有用的东西。
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窗外世界,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作为一个有理想的教师,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假如,我们在课堂倡导积极的思想,引导学生讨论文明礼仪、尊老爱幼、见义勇为、保护环境等话题,让他们的心境变得开阔,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这样当孩子离开学校的时候,他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他个人的梦想和对未来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像朱永新教授所说得那样努力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努力实现理想的教师的梦想,成为学生爱戴,家长满意的好教师。
树理想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