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鸭蛋教案7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对教案的反思,教师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教案的制定不仅是为了教学,也是为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鸭蛋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数鸭蛋教案7篇

数鸭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掩、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

⑵ 了解作者和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⑶ 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⑷ 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实现美读课文。

⑵ 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⑶ 揣测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示手法,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培养同学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励同学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3、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是妙笔,还是赘笔?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课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包括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荟萃等,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2、朗读法:

本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干体会得出。教师应指导同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风味来。好的朗读是课堂教学胜利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读中自会出现。

3、讨论点拨法。

4、涵泳品味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创设教学氛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整体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交流)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江苏高邮,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二、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

多媒体播放各地端午风情画。

同学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端午的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小组为单位一起交流,然后各组推荐较有价值的资料全班交流,图片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朗读或投影显示。

教师也可酌情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内容如下: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棕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2、端午节的起源:

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纪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说法也较盛行,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另有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汤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3、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后世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浴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

4、端午节各地不同风俗:

较流行的有龙舟竞渡,也叫赛龙船,传说是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他的活动还有插艾、贴符、挂图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同学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⑴ 给加粗的字注音。

腌 门楣 苋菜 城隍庙

⑵ 辨析形似字。

籍:

藉:

⑶ 释义并造句。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任选四位同学回答。

明确:

⑴ yān,méi,xiàn,huánɡ;

⑵ 籍(jí,籍贯),藉(jí,狼藉;jiè,慰藉);

⑶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地表示敬意。囊萤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2、同学大声读 课文,要求尽可能读出文章的风味、情趣。

3、全班推选两位同学示范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4、教师范读第2段,同学跟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结构,整体掌握文意

1、提问:请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就文章的思路,谈谈自身的看法。

同学考虑,然后同桌之间交流看法,同学自由发言。

明确:课文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第4段涉和端午的鸭蛋,着重写端午的“鸭蛋络子”。第5段写吃鸭蛋、玩蛋壳。第6段是补笔。

文章的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课文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然后介绍家乡的鸭蛋──高邮咸蛋,最后涉和正题,写端午的鸭蛋。

教师根据同学

分析板书:

端午风俗 家乡鸭蛋 端午鸭蛋

2、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同学仔细读第1段,教师提醒同学注意“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还有一个风俗……”这些提示性的句子。

同学明确: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前五种较普遍,后两种较独特。

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难以忘怀,这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文章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留恋。一个小小的鸭蛋凝聚着情趣、诗意和作者的满腔深情。

五、安排作业

中秋节是我国的保守节日,请写一段文字介绍你们家乡中秋节有哪些保守习俗。模仿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以“家乡的中秋节,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为开头,100字左右。

数鸭蛋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积累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4、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活动过程:

一、课前延伸

资料助学:

1.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2.关于端午节。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人认为它源于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破楚。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汨罗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请你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诗词等;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

门méi( ) jí( )贯 xiāo( )药 大jīn( )

车yìn ( ) yān( )渍 城huáng( )庙 手 wàn( )

náng( )萤映雪 门kǎn( ) jiáo( )石灰 系( )百索子

用酒和( ) 掉色( ) 苋( )菜 络( )子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思考: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作者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二)合作探究 体味情趣

1.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记?(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

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进行阐述。(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2.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3. 四、五两段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4.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相应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5. 组内交流预习中的疑惑,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精讲点拨 领悟端午。

(四)拓展阅读 体悟端午。

数鸭蛋教案篇3

一、设计意图:

小班的科学目标指出: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个别的物品及其用途;帮助幼儿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感知能力;使幼儿乐意参加科学活动,喜爱动物、植物,注意周围的自然环境。根据小班年龄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内容,开展活动。我注意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在一次吃小点心的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很喜欢吃蛋,还不停的在比较谁的蛋大,谁的蛋小,边吃还一边议论。在平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孩子吃蛋。有一次,西西拿着早饭——蛋,边吃还边献宝:“这颗鸡蛋可好吃了,我猜想一定是聪明的鸡生的。我妈妈说我会变得这么聪明就是吃了鸡蛋!”看她说的这么起劲,决定去探个究竟。走进一看,这哪是鸡蛋吗?分明是颗鸭蛋。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真正分清鸡蛋和鸭蛋,于是我决定上一堂《认识鸡蛋和鸭蛋》的课。

二、活动目标:

1、了解鸡蛋和鸭蛋的主要外部特征,学习仔细观察。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鸡蛋、鸭蛋每人一个,鸡蛋、鸭蛋头饰

知识经验准备:认识了基本形状并能说出。

四、活动过程:

1、游戏:拣蛋

老师:这是什么?(出示蛋)那边是蛋宝宝的家,我们去拣一个你喜欢的蛋,好吗?

音乐的伴奏下,幼儿自由地在各地拣蛋,把拣来的蛋放在一个地方,幼儿回到位置上去看看、摸摸、找找你拣的是什么蛋?

2、观察自己拣的蛋

(1)看看自己的蛋是什么形状?

(2)摸摸是什么感觉?

(3)看看是什么颜色?

小朋友们你们的蛋长什么样子?让幼儿用现有的经验说一说,“小朋友,看看你拣的蛋是什么形状的啊?”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是圆的、椭圆的等。老师小结:是一头尖一点一头圆点的椭圆行。又问:“在摸摸上去是什么感觉的啊?”孩子们回答:“是滑滑的!”这时可以引导词汇:光滑。又问:“看看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回答:“有点红”“有点白”

3、比较两种蛋的不同

接着,我让幼儿们比比两种蛋有何不同,提问:“诶~刚刚小朋友说的颜色都不一样,为什么呀?我们来比比两个蛋的颜色一样吗?”幼儿观察,与旁人对比,举手说:“不一样,他的蛋白一点,我的蛋有点红!”再比比大小一样吗?

引出重要的提问:“孩子们,猜猜他们是同一个妈妈生的吗?”幼儿随意猜测。有的说:不是。有的说:我知道一个是鸡蛋。接着出示鸡和鸭的图片,出示蛋宝宝哭的声音,“是谁在哭呀?听。”让幼儿说说并猜一猜蛋宝宝们为什么会哭?猜猜,然后揭示出“原来蛋宝宝要找妈妈”。

4、游戏:找妈妈

老师模仿鸡妈妈叫:“呀!我的宝宝不见了!”模仿鸭妈妈叫:“呀!我的宝宝也不见了!”让幼儿猜,并请幼儿分类:“请小朋友们帮鸡妈妈和鸭妈妈找宝宝,好吗?”发挥小班幼儿的爱心,来帮助鸡妈妈鸭妈妈来找他们的宝宝。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鸡蛋和鸭蛋拿上分类。过程中老师给与提示:模仿鸡妈妈说:“我的蛋宝宝是小点的,有点红的!大家帮我看看对吗?”请幼儿帮忙检查。老师模仿鸭妈妈说:“我的宝宝大点的,有点白!小朋友帮我看看对吗?”请幼儿检查。幼儿区分了鸡蛋和鸭蛋后,请他们继续找。鸡妈妈和鸭妈妈一起说:“我还有的宝宝在哪里呀?”引导幼儿们把鸡蛋和鸭蛋都分别分类分好。

最后教师总结:鸡蛋和鸭蛋不一样,他们的颜色、大小都不一样。鸡蛋是小一点的,蛋壳有点红红的,鸭蛋是大一些的,蛋壳是白白的。

5、吃蛋(学会剥,观察蛋里有什么?)

小朋友可真聪明,鸡妈妈和鸭妈妈都很开心,你们帮他们找到了它们的宝宝,他们请你们吃鸡蛋和鸭蛋。老师顺便教会有正确地剥蛋的方法:敲一敲,滚一滚,拨一拨。你们把蛋宝宝的“衣服”剥开,像老师一样。教给幼儿剥鸡蛋的方法,剥完后,看看发现是什么颜色?再咬开,又发现什么呢?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告诉我:“里面是白色的,咬开后是黄色的。”“哦,哪位小朋友知道白色的是什么?里面黄色的又是什么呢?”引导幼儿接触蛋黄和蛋白两个名词。吃完让幼儿交流分享品尝鸡蛋和鸭蛋的感受。

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都学会了给鸡蛋宝宝和鸭蛋宝宝找妈妈,那回家后就请小朋友跟爸爸妈妈说一说鸡蛋和鸭蛋有什么不同吧。

六、活动评价与反思

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中,有意让幼儿充分经历探究,发现过程,学会分析思考,自主积累经验。活动由浅入深,幼儿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成了学习的主人。因此对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幼儿,给予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再探索的欲望。对于一下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幼儿,也鼓励点燃他们的自信心。这跟幼儿平常的生活中经验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课中知识的培养,在平时也要多讲,多让他们观察、分析,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掌握任何本领。

数鸭蛋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鸡蛋和鸭蛋的主要外部特征,学习仔细观察。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鸡蛋、鸭蛋每人一个,鸡蛋、鸭蛋头饰

知识经验准备:认识了基本形状并能说出。

活动过程

1、游戏:拣蛋

老师:这是什么?(出示蛋)那边是蛋宝宝的家,我们去拣一个你喜欢的蛋,好吗?

音乐的伴奏下,幼儿自由地在各地拣蛋,把拣来的蛋放在一个地方,幼儿回到位置上去看看、摸摸、找找你拣的是什么蛋?

2、观察自己拣的蛋

(1)看看自己的蛋是什么形状?

(2)摸摸是什么感觉?

(3)看看是什么颜色?

小朋友们你们的蛋长什么样子?让幼儿用现有的经验说一说,“小朋友,看看你拣的蛋是什么形状的啊?”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是圆的、椭圆的等。老师小结:是一头尖一点一头圆点的'椭圆行。又问:“在摸摸上去是什么感觉的啊?”孩子们回答:“是滑滑的!”这时可以引导词汇:光滑。又问:“看看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回答:“有点红”“有点白”

3、比较两种蛋的不同

接着,我让幼儿们比比两种蛋有何不同,提问:“诶~刚刚小朋友说的颜色都不一样,为什么呀?我们来比比两个蛋的颜色一样吗?”幼儿观察,与旁人对比,举手说:“不一样,他的蛋白一点,我的蛋有点红!”再比比大小一样吗?

引出重要的提问:“孩子们,猜猜他们是同一个妈妈生的吗?”幼儿随意猜测。有的说:不是。有的说:我知道一个是鸡蛋。接着出示鸡和鸭的图片,出示蛋宝宝哭的声音,“是谁在哭呀?听。”让幼儿说说并猜一猜蛋宝宝们为什么会哭?猜猜,然后揭示出“原来蛋宝宝要找妈妈”。

4、游戏:找妈妈

老师模仿鸡妈妈叫:“呀!我的宝宝不见了!”模仿鸭妈妈叫:“呀!我的宝宝也不见了!”让幼儿猜,并请幼儿分类:“请小朋友们帮鸡妈妈和鸭妈妈找宝宝,好吗?”发挥小班幼儿的爱心,来帮助鸡妈妈鸭妈妈来找他们的宝宝。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鸡蛋和鸭蛋拿上分类。过程中老师给与提示:模仿鸡妈妈说:“我的蛋宝宝是小点的,有点红的!大家帮我看看对吗?”请幼儿帮忙检查。老师模仿鸭妈妈说:“我的宝宝大点的,有点白!小朋友帮我看看对吗?”请幼儿检查。幼儿区分了鸡蛋和鸭蛋后,请他们继续找。鸡妈妈和鸭妈妈一起说:“我还有的宝宝在哪里呀?”引导幼儿们把鸡蛋和鸭蛋都分别分类分好。

最后教师总结:鸡蛋和鸭蛋不一样,他们的颜色、大小都不一样。鸡蛋是小一点的,蛋壳有点红红的,鸭蛋是大一些的,蛋壳是白白的。

5、吃蛋(学会剥,观察蛋里有什么?)

小朋友可真聪明,鸡妈妈和鸭妈妈都很开心,你们帮他们找到了它们的宝宝,他们请你们吃鸡蛋和鸭蛋。老师顺便教会有正确地剥蛋的方法:敲一敲,滚一滚,拨一拨。你们把蛋宝宝的“衣服”剥开,像老师一样。教给幼儿剥鸡蛋的方法,剥完后,看看发现是什么颜色?再咬开,又发现什么呢?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告诉我:“里面是白色的,咬开后是黄色的。”“哦,哪位小朋友知道白色的是什么?里面黄色的又是什么呢?”引导幼儿接触蛋黄和蛋白两个名词。吃完让幼儿交流分享品尝鸡蛋和鸭蛋的感受。

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都学会了给鸡蛋宝宝和鸭蛋宝宝找妈妈,那回家后就请小朋友跟爸爸妈妈说一说鸡蛋和鸭蛋有什么不同吧。

活动评价与反思

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中,有意让幼儿充分经历探究,发现过程,学会分析思考,自主积累经验。活动由浅入深,幼儿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成了学习的主人。因此对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幼儿,给予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再探索的欲望。对于一下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幼儿,也鼓励点燃他们的自信心。这跟幼儿平常的生活中经验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课中知识的培养,在平时也要多讲,多让他们观察、分析,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掌握任何本领。

数鸭蛋教案篇5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乐趣,这篇文章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情趣和底蕴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析精彩语句,学习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难点)。

3、学会感受平淡生活中蕴涵的乐趣,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学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文本特点,从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心品味,收到到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效果,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吗?(端午、仲秋、春节)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今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体验江苏高邮的端午节(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投影,简介作者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读课文,边勾画圈点出重要语句,出示思考题:

(1)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这里可以加以追问,引导学生分析出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准备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课文的内容:写了家乡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留恋热爱之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思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标1、3)

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研读赏析,这是讲读本文的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品味语??

三、品读赏析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有3点: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有体现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体现这三个特点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赏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①“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教师以复习提问的方式指导赏析语句的方法:123赏析语句的方法

1、分析句式特点或修辞手法及作用

2、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妙处

3、概括句子的含义

4、分析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根据作者语言的三特点进行

赏析

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赏析,归纳语言特点:

1、口语色彩浓厚:

1好用短句,时时穿插朴素的白话

2古汉语点??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通过赏析,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的意蕴

(这个环节主要完成目标

2、意在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

四、拓展延伸

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童真童趣……那么,读了文章,你们会想到家乡的哪种风俗,留给你怎样的美好回忆?请模仿本文的情趣和语调,写一段话,介绍家乡的民俗(如过年发压岁钱,中秋吃月饼,丢沙包等)

设置这个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从身边平淡的生活和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增强对生活的感悟五、课堂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鸭蛋为载体,承载着作者的童心童趣、对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的追念用闲适自由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的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延伸的写作训练,整理成300字以上

2、“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这也说明我们传统文化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清谈谈你对保护传统文化财富的认识

(这个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数鸭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同学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同学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身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布置

一课时

过程

导入新课

1.以同学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同学考虑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同学自主考虑、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同学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掌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溢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沛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和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身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同学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示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交叉朴素的大文言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示。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身的经验积累,介绍自身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一起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安排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数鸭蛋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 练习持物走的能力,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和平衡。

2. 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 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4. 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5. 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活动准备:

每人一块泡沫板。鸭蛋(报纸捏成)是人数的4—5倍。鸭妈妈的头饰一个。肉骨头若干。场地布置鸭妈妈家、山洞。

活动过程:

1. 幼儿扮演小狗,边听音乐活动身体,做小动物模仿操。

2. 找鸭蛋。

(1)妈妈家的蛋宝宝不见了,不知道被谁偷去了,鸭妈妈急坏了,我们一起帮忙去找找吧。

(2)原来被大灰狼偷去了,藏在山洞里,我们把找到的鸭蛋宝宝快给鸭妈妈送回家吧。

3.送鸭蛋。

每人一块泡沫板,每次送一个鸭蛋,提醒小狗要小心,千万不要让鸭蛋宝宝摔下来,不然鸭妈妈要伤心的。

4.找肉骨头。

鸭妈妈(配班老师)说:“谢谢小狗,请小狗吃肉骨头。不过,知道小狗是聪明的,请小狗自己去山洞里找,找到了就可以吃了。

活动延伸:

用泡沫板运送其他东西,或者来比赛,看谁运得又快又好。

活动反思:

由于活动中的鸭蛋是报纸捏成,因此很容易被风吹走,教师可选择室内内或无风的日子。许多幼儿对放在板上运东西不是很习惯,会出现一手拿泡沫板,一手拿鸭蛋的情况,教师应该先让幼儿练习几次,再来运,也可以在运送第一遍后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运送方法,让幼儿都模仿一下,选择一种最好的方法继续运鸭蛋,效果会更好。

数鸭蛋教案7篇相关文章:

数质量工作计划参考7篇

数质量工作计划推荐7篇

奇妙的数王国读后感模板7篇

认识整亿的数教学反思优秀7篇

幼儿园蒙数观摩心得体会精选7篇

幼儿园蒙数观摩心得体会推荐7篇

数质量工作计划通用6篇

数鸭子心得体会8篇

数质量事故心得体会6篇

初中数骨干教师学个人总结6篇

数鸭蛋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