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班会课教案模板8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师提前规划一份教案,可以更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应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的教案,顺风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端午班会课教案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端午班会课教案模板8篇

端午班会课教案篇1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事实上,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修辞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作品的雄伟气势和浓厚的抒情意味。

2、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屈原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多媒体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文题、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戏剧知识推介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

2、屈原简介

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助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蜻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学生阅读课文《参考资料》,了解历史剧《屈原》的内容和写作背景。师补充: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白,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4、掌握下列字词。

伫立(zhù)睥睨(pìnì)咆哮(xiào)波澜(lán)污秽(huì)犀利(xī)

劈开(pī)稽首(qǐ)驰骋(chěng)虐待(nüè)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疏解字词,标示段序。

2、学生阅读舞台说明。

回答问题:舞台上的屈原是个怎样的形象?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舞台上的屈原是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将喷涌而出!

3、媒体展示舞台情境,学生听课文录音,体会朗读的情感、语气。

学生回答问题:你认为应如何处理课文的朗读?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愤怒、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

4、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方面的思想内容?文章的层次结构如何?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

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里两方面的思想内容。

第一层:(1—8)诗人呼唤和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怒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9—13)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课堂总结: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表现了他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

屈原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感情

受到奸佞残酷迫害者愤怒、慷慨、激昂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字词:伫立睥睨犀利稽首驰骋虐待

2、《雷电颂》的作者是,本文节选自,是一部剧。

二、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小组展开朗读课文“歌颂风雷电”片断比赛,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予以中肯评点。

2、师生共同评点屈原形象。

剧中的屈原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以《雷电颂》的形式迸发出了自己的满腔忧愤。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光彩熠熠、沉雄悲壮。

3、学生通读全文,结合具体语句品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学生举例,教师归结;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鬼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兼用拟人、呼告、排比;“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兼用反复、排比,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作品到达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研讨:

(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1)文中的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则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则类似于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孙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牢固”的黑暗、阴惨的现实面前,诗人深沉忧虑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他热切地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在奇丽的想象中,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力合而为一,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了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决心。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写写你读后的感受。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雷电独白既展示了屈原的性格和情怀,也反映了郭沫若的创作个性,古今两大诗人的激情合而为一,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感情诵读,我们深刻体悟到的是诗人那炽热的爱国之心,这流淌着的便是民族兴盛的合唱曲。

六、布置作业:

阅读历史剧《屈原》,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七、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

一、屈原形象:光明与正义的化身——爱国爱民、英勇无畏

二、结构:(一)呼唤、歌颂风雷电,表达愤激黑暗和向往光明的情感。

(二)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三、手法:1.象征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

2.比喻、拟人

八、课后反思:

端午班会课教案篇2

一、活动主题:端午话传统

二、活动背景:现在的小学生对国外的节日了解很多,但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仅限于春节、中秋节等几个节日,为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我决定引导孩子们开展“端午话传统”的主题班会。

三、活动目标:

1、缅怀先人,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4、以“端午节”为契机教育学生学习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伟大精神。

四、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等相关知识。

2.准备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3.了解屈原的历史资料及诗歌作品。

4.选主持人,师准备视频及ppt。

五、活动形式:小组合作诗歌朗诵

六、活动时间:十九周班会课

七、活动地点:五、二班教室

八、活动过程:

一、假设情境,激情导入

1.放吃粽子、赛龙舟的视频及照片。

2.引发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欲望。

3.主持人引出主题: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同学们对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多少呢,?我宣布:“端午话传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1]展示

(1)首先由各小组交流整理各自收集的的有关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及屈原的事迹。

(2)由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自己收集到的知识,师生交流、汇总,共同学习: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如《九歌》、《离骚》,深入人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等熔铸着屈原思想光辉和人格精魂的隽永诗句,两千多年来,影响和哺育着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每到端午节,人们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2]交流

(1)选取学生代表说出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及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师生交流、汇总

(2)选取代表朗诵李清照《端午》、《九歌》、《离骚》部分诗句,师生评价。

(3)师朗诵《离骚》部分诗句,引起共鸣,师生齐读,升华情感。

[3]升华

师进行情景升华:今天我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及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及他的作品,就是要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今中国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万富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仁人志士。我们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及希望,更要做一个爱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4]拓展:

(1)讨论交流:为了明天更幸福,我们应该怎么做?

(2)师生小结讨论交流情况。

九、班主任总结

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展的很成功,同学们团结协作,积极参与,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以及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和他的作品,真正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更懂得了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努力学习,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端午班会课教案篇3

一、设计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举行以“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们能够更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体验我国传统的佳节,让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地点:

7.3教室

四、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日

五、活动前准备:

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六、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二)端午讲故事

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2、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二】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

(由三名来自浙江、江西、黑龙江学生介绍。)

4、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端午赛诗会

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

2、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

(1)《端午》唐文??

(2)《五月五日》梅尧臣

(3)《端午节的怀念》

3、主持人小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活动四】谈感受,激发情感

1、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主持人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教师总结】

看了你们自己策划的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

端午班会课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如: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

2、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饱粽子,了解粽子的各种口味。

活动准备:

1、插艾草、划龙舟的图片。

2、活动前请家长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包粽子的方法。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

小朋友:“什么节日?”

教师:“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

(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三、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教师小结: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

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1、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准备呢?

教师小结: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

活动结束!

端午班会课教案篇5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收集有关端午的习俗或是龙舟竞技、或是诱人的香粽、或是悬于门上的艾草菖蒲等等,直观感受端午节的热闹与喜庆。

2、通过这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学到了很多有关端午节的知识,更是让学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二、活动时间:

五月初五

三、活动地点:

八(2)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盛大的节日来临之际,为了让学生们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利用班会课向学生们作了详细的介绍。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草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挂香囊,赛龙舟,游百病等等。

活动二:收集端午节诗歌:

在“端午节”主题班会上,积极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端午节诗歌,感受屈原的民族气节。

活动三:心系灾区:

伴随着全国抗震救灾工作的不断胜利,在一年一度端午节来临之际,全班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亲手制作卡片寄托对灾区同胞的深切关爱和美好祝福。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端午节吃粽子等一些习俗,更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民风民俗,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端午班会课教案篇6

活动目标: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同学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挂香包、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整个活动设计先从端午佳节的习俗切入,让学生去寻找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动手做香包,以及认识端午节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进而让学生在吃粽子之余,关心一下自己,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划龙船之余,也能体会一下团体同心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赛龙舟录像 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活动过程:

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

二、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三、出旗、奏乐、敬礼

四、唱队歌

五、主题活动开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关的知识和风俗都可以说,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x、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各种起源故事附后)

(二)外来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班上7位外来学生)

(三)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龙舟长x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来包粽子,表达一份我们对屈原的怀念。

端午班会课教案篇7

目标:

1、参观幼儿园环境,了解各设施作用,知道优美的环境需大家爱护。

2、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准备:

1、事先准备好参观幼儿园的路线。

2、玩具天线宝宝一个。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你喜欢我们的幼儿园吗?今天天线宝宝带大家开着火车一起去参观我们美丽的幼儿园。

2、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 。

(1)参观幼儿园教师办公室、保健室,向老师问好,并请老师介绍自己的工作。让幼儿给每位老师送一朵红花,并学说“老师辛苦了!”

(2)带领幼儿来到操场,观看大中班小朋友活动,请幼儿说说他们在干什么,并请幼儿找一个小哥哥、小姐姐一起玩。

(3)游戏:小孩小孩真爱玩,摸摸就回来。

(4)带领幼儿回活动室,介绍活动室环境,让幼儿知道这是我们学习和游戏的地方,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老师要在这里教我们许多本领,还能结实很多新朋友。

3、说说自己的幼儿园

(1)幼儿园里有什么?你最喜欢幼儿园的什么地方?为什么?

4、画一画自己的幼儿园。

(1)通过撕贴、添画等方式表现自己心中的幼儿园。可以让幼儿与家长共同构图设想。

(2)展出绘画作品。

活动反思:

教师带领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环境,通过走走看看使孩子们知道幼儿园的布局,从而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设施,喜欢幼儿园。在设计整个活动时,画一画幼儿园有一定的难度,幼儿不会用绘画的形式画出幼儿园,在今后的活动中注意孩子的实际水平。

端午班会课教案篇8

主题来源: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3、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乐意参加布置环境的活动。

4、了解节日中应注意的安全和卫生,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5、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环境创设:

1、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家长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端午班会课教案模板8篇相关文章:

文明伴我行班会课教案7篇

开学班会课主题教案优秀5篇

开学班会课主题教案参考5篇

小学开学班会课教案参考6篇

预防近视班会课教案6篇

孝敬父母班会课教案7篇

初中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7篇

端午节班会演讲稿8篇

主题教育班会课活动方案模板5篇

心理班会教案模板7篇

端午班会课教案模板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