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们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认真规划的教学内容,大家都知道教案是老师准备的课堂教学计划,下面是顺风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年级草原上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年级草原上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 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合作探讨小说主题。
3. 了解蒙古草原狼的生活习性,感受动物身上的精神魅力。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
2. 通过深入品味、鉴赏精彩语句来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动物身上表现的“人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狼,人们总会想到它那犀利的目光和滴着涎液的大嘴巴。成语世界中的狼,如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更是道尽了狼的凶残、贪婪。长久以来固有的认识限定了我们对狼的评价,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蒙古草原狼》也许会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二、初读课文,畅所欲言。
1. 阅读课文。
给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小说情节本身就极富魅力,学生会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欲罢不能。
2. 交流初读体验。
此环节,教师尽量不做引导不做过多评价,给学生创设原汁原味地思考与交流的空间,保留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整理字词。
蛮荒 战栗 千钧一发 睿智 肃??
2. 梳理内容。
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在学生复述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明确小说情节。)
情节安排:
开端:陈阵忘记老人的叮嘱从小路返回大队,危险迫近。
发展:单人匹马遭遇狼群,强作镇定企图迷惑群狼。
高潮:面对草原狼的狡猾,陈阵急中生智击打马镫吓退狼群。
结局:狼群井然有序的撤退令人瞠目结舌。
四、课堂小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场面宏大而神奇,情节奇谲而神秘,该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读文读到心潮澎湃,有身临其境之感,该是阅读的一种至高境界。
五、布置作业。
1. 深入阅读课文。
2. 找出小说主要塑造的形象,并作批注式阅读。
一、导入新课。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好文章就能给人带来这样的感受。路途的凶险、陈阵的困境、青马的警觉仍牵引着我们的神经,惊心动魄的场面让人欲罢不能,这节课老师和大家继续进行这次精神之旅。
二、赏析语句。
1.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惊惧或镇定。那么阅读本文,通过描写陈阵遇狼、退狼的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结合文中描写陈阵的语句加以赏析。
精彩语句赏析:
“陈阵在那一瞬其实已经失去任何知觉。他记忆中的最后感觉是头顶迸出一缕轻微但极其恐怖的声音,像是口吹足色银元发出的那种细微震颤的铮铮声。”
“陈阵觉得自己正在穿越一张巨大的狼口,上面是锋利的狼牙,下面也是锋利的狼牙,没准他正走到上下狼牙之间,狼口便咔嚓一声合拢了。”这两句将陈阵遭遇狼群时的恐惧心理刻画到极致,用通感、比喻把大脑因害怕而产生的感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突然,老阿爸的一句话从天而降,像疾雷一样地轰进他的鼓膜:狼最怕枪、套马杆和铁器。枪和套马杆,他没有。铁器他有没有呢?他脚底下一热,有!他脚下蹬着的就是一副硕大的钢镫。他的脚狂喜地颤抖起来。”
“从天而降”“疾雷”“轰”“一热”“狂喜”无不表现出陈阵灵光一闪获得脱身之法的惊喜,不由自主地“颤抖”更是将这种惊喜描写到了极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陈阵心理的变化(边整理边板书):
恐惧——镇定——绝望——惊喜——震惊
2. 人狼的对峙不是在技术上的比拼,而是在心理上的较量。陈阵的心理变化来自于狼的种种表现,结合文中描写狼的语句分析狼的特点。
精彩语句赏析:
“竟然出现了一大群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蒙古狼。全部正面或侧头瞪着他,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描写了陈阵对狼群的最初印象,用语不多却可见其阵容与气势。用比喻、夸张把狼咄咄逼人的杀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几条蹲坐在雪地上的大狼忽地一下全部站立起来,长尾统统平翘,像一把把即将出鞘的军刀,一副箭在弦上、居高临下、准备扑杀的架势。”本句用“即将出鞘的军刀”来比喻群狼跃跃欲试、迅速投入战备状态的样子,可见狼的敏捷、凶残。
“狼群中一头被大狼们簇拥着的白狼王,它的脖子、前胸和腹部大片的灰白毛发出白金般的光亮,耀眼夺目,射散出一股凶傲的虎狼之威。”浓墨重彩地推出狼王,通过毛色的描写突出狼王的与众不同,用“簇拥”来表现狼王高高在上的地位,也可见狼群的团结。
“狼王正在伸长脖子向他身后的山坡瞭望,群狼都把尖碗形的长耳,像雷达一样朝着狼王张望的方向。所有的杀手都在静候狼王下令。”狼群向山坡集体回望的描写把草原狼谨慎多疑的特点表现得一览无余,群狼“尖碗形的长耳”像精准的“雷达”突出了形势严峻,群狼“静候狼王下令”可见狼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团队的纪律严明。
“陈阵敲出第一声,就把整个狼群吓得集体一哆嗦。他再猛击几下,狼群在狼王的率领下,全体大回转,倒背耳朵,缩起脖子像一阵黄风一样,忽地向山里奔逃而去。”“一阵黄风”“忽地”等词语的准确运用突出狼群的行动敏捷。
“狼群撤得井然有序,急奔中的狼群仍然保持着草原狼军团的古老建制和队形,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本句出现在文章的最后,着重描写狼群有序撤退的情形,急而不乱阵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即使是撤退,这一强大的团体仍然保持着它们的霸气与风范,不得不令人驻足惊叹。
教师启发引导,在学生赏析的同时总结狼的特点(边整理边板书):
凶残——多疑——狡猾——谨慎——团结
狼所表现出的特点正好与陈阵的心理变化相一致,人、狼是针锋相对的。
3. 教师小结。
狼是孤独的英雄,在奔驰中展现自己生命的热情。千百年来,狼能够以傲人的雄姿驰骋在优胜劣汰的动物世界中,面对困难的冷静、坚忍、团结想来该是整个团队得以生存繁衍的主因,看来我们也要以强悍的姿态做一匹“野性、团结、激情、坚忍、机警”的狼。
三、研读探究。
1. 人狼对峙,险象迭生。狼口逃生,实非易事。请结合全文分析陈阵脱险的原因。
明确:
从陈阵方面分析:克服恐惧心理,关键时刻镇静沉着,能找准对方弱点,抓住有利时机。
从狼方面分析:性格凶残却多疑,尚不饥饿,忙于开会。
从大青马方面分析:训练有素,经验充足,临危不乱,从容镇定。在与狼对峙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给陈阵以信心与定力。(此处可找出描写大青马的语句同上赏析。如:“大青马突然异常镇静。它装着没有看见狼群,或是一副无意冲搅狼们聚会的样子,仍然踏着赶路过客的步伐缓缓前行。它挺着胆子,控着蹄子,既不挣扎摆动,也不夺路狂奔,而是极力稳稳地驮正鞍子上的临时主人,像一个头上顶着高耸的玻璃杯叠架盘的杂技高手,在陈阵身下灵敏地调整马步,小心翼翼地控制着陈阵脊椎中轴的垂直,不让他重心倾斜失去平衡,一头栽进狼阵。”作者用细致的笔法刻画了大青马的一连串动作:“踏”“缓缓前行”“挺着胆子”“控着蹄子”……可见大青马于危难之中仍能临危不乱、从容镇定,表现出少见的勇气与智慧。)
2. 探讨主旨。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讨小说主题,教师适时点拨,激发学生思维,鼓励个性化的见解。)
生 1:我认为本文以《蒙古草原狼》为题,就是借陈阵的.视角来表现狼群的团结协作、团队的井然有序。狼群初现的凶猛气势、狼王的凶傲之威、群狼的机警谨慎无一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合上书本回想,仍觉心惊胆战。而且本文选自于《狼图腾》一书,这是一部以狼,确切讲是以蒙古草原狼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它以几十个狼故事为主体。狼在小说中一改过去我们熟知的形象,成为英勇、义气、智慧、具有团队精神和献身精神、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人类的老师和图腾。它们伏击马群和黄羊群所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侦察、布阵、奇袭的高超战术,它们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它们单独攻击抢掠羔羊、马驹的敏捷利落,它们在袭击敌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忍耐力和洞察力,它们对于小狼的炽烈感情及保护等等,都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狼的所有认识。所以我认为本文主旨还是对狼的塑造与颂扬上。
生 2:我认为本文虽然有大量篇幅在写狼,也表现了狼的团队精神,但中心人物还是陈阵,他经历了心理上的成长,从惧怕退缩到镇定斗争,最后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吓退狼群,这也是需要智慧和胆魄的。而且在人与动物的对峙中,我一直坚信人的智慧可以胜过一切。
四、课堂小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无论结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本文中狼的英勇与团结,人临阵时的镇定与智慧,马的充足经验。成长需要历练,更需要学习。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五、布置作业。
1. 找出其他文章中描写狼的精彩语句并进行赏析性解读,比较与本文语言的不同。
2. 搜集与狼有关的知识、文章,多方面了解,准备一期以“狼”为专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蒙古草原狼
姜 戎
人:恐惧——镇定——绝望——惊喜——震惊
三年级草原上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划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牧的情景。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想像,以加深课文内容的感受。
二、教具安排:
插图、卡片、生字卡、田字格
三、教时: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认识新偏旁(二)重点、难点、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学期,我们学过《小池塘》、《春到梅花山》之后,知道了什么?
(春天来了,农村的池塘美了,梅花山梅花盛开,也很美
2、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再到草原去看看,那里春天的早晨怎么样呢?
(板:草原的早晨)领读:
师:我国的内蒙古及两部黄土高原,有杂草丛生的大片土地,间或杂有耐早的树木,适应放牧牛羊。
3、说能说说记住“原”学的办法。
(教“厂”字头)
二、初读指导:
1、引导看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牧民们骑在马上,挥舞着鞭子,羊儿蹦跳着向前奔)
另一幅图上画了些什么呢?
(牧民们骑在马上,照看羊群;一群群羊儿在草地上吃草)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①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②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读一节
出示啪、鞭、打破、黎明、宁静、铺满、新绿
这些词中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交流
小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宁静:安静
新绿:刚刚出现的绿色。
②指名读第二小节
出示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
交流:“无边的草原”说明草原怎么样?(草原大,看不到边)
“牧民”是牧区中靠畜养和放牧羊,牛生活的人。
“骏马”指好马,走得快的马。
问:/“牧民们跨上骏马”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读第三小节
出示生字词:远处,飘动。
(4)复习巩固生字词
①认读
②结合认读生字教新偏旁
三、作业
1、读读,写写下面的生字词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想想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写出下列新偏旁的字:“扌”字旁 ( )
“文”折文旁( )
“厂”字头 ( )
3、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另写生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课文,另写生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词语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工 远处 飘动
(2)听写,说出“处”“牧”“原”的偏旁
(3)指名朗读课文
四、精读训练:
1、第一自然段
①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事: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季节:春天 新绿铺满草原)
时间 早晨 黎明
②口头填空:
鞭声打破 宁静。 草原醒来了。
(3)自由讨论并交流:“草原醒来了”,是什么意思?
(春天来了,天气转暖,草也露出了新芽,就好像草原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现在醒过来了)
(夜,静悄悄的,草原也跟着人们一样睡着了。早晨,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草原由静到动,就像醒过来了。一样)
指导:响亮、黎明、新绿。
2、第二自然段:
①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板书:羊儿牧民)
②再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
羊儿涌出了圈门, 奔向 草原牧民们 ,追赶那 。
③交流:一只只:羊儿多
蹦跳着:羊儿欢快
无边:草原大
跨上:牧民怀着欢乐的心情
④这一段写羊儿多,牧民欢乐,感情朗读。
3、第三自然段
①只有一句话,谁会谁读
②写草原上羊儿多,牧民欢乐
③作者为什么说“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羊、云都是白色的,并不断移动,它们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鞭声 ( )草原
( )羊群观点 ( )清香
2、照例子填空:
一( )春雷 一( )气
一( )白鹅 一( )小船
3、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的:
学写新字词
完成有关练习
二、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写好生字
三、教学难点:
认真书写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五、部诵指导:
① 的 ,打破了 。 草原醒来了。
② 羊儿 圈门, 奔向 。牧民们 ,追赶那 。
③ 羊儿像 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
练习背诵
写字指
三年级草原上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难点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3、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的情感及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问答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情况:
⑴请学生给生字词注音:
前瞻簇立迥然穹庐长鬃摩挲
⑵正音、正字:
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庐
长鬃(zōng)摩挲(suō)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腾格尔《天堂》。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天堂》)
提问:
①你从歌曲中听到草原上哪些独特的事物?
②从这首蒙古长调中,你感受到歌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腾格尔,来自大草原,自幼就生活在这歌与草的海洋里。他的歌声飘逸、宽广、豪爽、粗犷,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诚恳。一听到他的歌,人们就会想起蓝天、白云、草原、雄鹰。这就是腾格尔,一个唱出蒙古人性格的艺术家。
蒙古长调,是唱给天空的,蓝天有多高,他们的调子就有多高;蒙古长调,是唱给大地的,土地有多辽阔,他们的尾音就有多悠长。啊!蒙古长调太长、太自由,没有什么容纳的下它,只能交给天空和草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原野放歌”之《静默草原》》作者:鲍尔吉.原野。
(板书课题及作者)(播放视频:草原赤子)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后裔。1958年出生,辽宁省公安厅专业作家。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鲍尔吉·原野的作品豪放、幽默、雅洁、细腻。他毫无困难地把这些因素融合,从容宁静、自领风骚。但最鲜明的,是他笔下倾心描写人间的美善。鲍尔吉·原野是国内读者最多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多次获得国内大奖,并连续三年被内地和海外评为“90年代中国十大散文家”。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思考:
①总览全文,作者眼里的草原有哪些特点?
②作者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从文中找出人在草原上的感受的语句。
③作者对草原有怎样的情感?
明确:①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②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板书结构提纲。要求学生填空,未完成的空留给下面解决)
三、探究揣摩
1、老师播放电视散文,要求学生注意表达独特、深邃的句子或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点拨:什么是独特: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独特?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独特?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是独特?独特表现在①比较,和别人不同的个性;②新辟的,别人没有的首创。)
2、分析1-6段
作者在说明草原特点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看到一样的风景时,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
蒙古人“眯着眼睛,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你在什么情况下眯着眼睛?这不是外在刺激的反应,而是内心激发的情感。享受草原,陶醉其中。这里,已经可以看出作者对草原的感情是——喜爱,欣赏。
3、分析7—10段
①文中说,“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释。
明确:“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分析:“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一望无际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
②第10段为什么写大海?
对比。写出对草原的热爱。表达婉转含蓄,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分析:如果作者一直生活在草原,没有见过大海,我们会说他对草原的认识是片面的,狭隘的,因为缺少参照物。可是作者呢?有过海上观景的体验,无论怎么比,大海都不如草原,我(作者)终是更喜欢草原的。这就是一个蒙古人对草原的赤子之心。
4、分析11—12段
①学生齐读。
②怎样理解“自由”与“不自由”?
(层次,强调后者。)(“拐杖”、“人文背景”具体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刚刚我们分析了“单一”与“丰富”这对看似矛盾的词,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
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此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放声歌唱……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拐杖有什么用途的?“人文背景”具体指什么?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有了这些,别人对你也就尊敬、羡慕,人有时就会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有个成语叫“人定胜天”,什么意思呢?它强调人征服自然的勇气和魄力。但是在草原上,人失去了一切依靠,显示自己威力的咆哮,就是自不量力。哭泣只能证明自己的卑微渺小。于是人就会局促不安。
这种局促在“外来的旅人”身上怎么表现呢?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5、分析作者对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
同学们,咆哮哭泣显得可笑可悲,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朗读第13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咆哮哭泣显得可笑可悲,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比作“母牛”、“烈马”)
②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三年级草原上教案篇4
设计理念
在整个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唱、演、跳、等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编舞蹈动作,
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及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打破学科界限,将音乐与舞蹈、绘画等姊妹艺术及地理、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让学生全面了解蒙古族的多元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蒙古舞的基本动作。
三、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创造性的参与音乐活动的表演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一、让学生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二、能小组合作进行舞蹈、绘画和打击乐的编创活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一)律动(简单的蒙古动作),刚才我们做的什么动作?你知道我国哪个民族最喜欢骑马?蒙古族有一个特点就是离不开马,他们的劳动生活离不开马,行路离不开马,连吃住娱乐都离不开马。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马背上的民族”那蒙古族生活在哪呢?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出示课件,简介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背景音乐)。
1、蒙古的地域、大草原
2、蒙古族的风俗
3、蒙古人民丰富的生活(善骑马,射箭,摔跤,更能歌善舞)。(看,这是我们祖国国土的版图,象一只美丽的大公鸡,图中红色的地方,就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就主要分布在这里。内蒙古有美丽的草原,珍珠般的湖泊,
草原上驰骋着勇敢的蒙古人,那里牛羊、马匹、骆驼成群,水草肥美,天高云白,一座座蒙古包就象天上的星星洒落在草原上,奔腾的马群给草原也带来了生机。蒙古人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们喜欢骑马、射箭、摔交更喜欢唱歌跳舞,每到节日他们穿上盛装唱歌跳舞来赞美草原、赞美家乡。
(三)舞蹈导入,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跳一段蒙古舞蹈:
1、老师自跳,学生拍手伴奏
2、师教几个动作和学生一起跳起来(讲解蒙古族几个动作的要领如:硬腕、硬肩、骑马的动作)
3、师生一起跳起来
二、新课教学
(一)、听、蒙古族小朋友骑着小红马向我们走来了(完整聆听歌曲)。
(二)(你听到蒙古小朋友都唱了些什么)读歌词(可用动作提示)
(三)请同学们跟音乐小声唱一遍。
(四)你们唱的真好听,老师还想再听一遍
(五)如果你们也骑上小马奔驰在草原上,心情会怎样?现在让我们也来试试。(处理歌曲情绪)
(六)下面一起跟琴来唱(纠正错误解决难点)直到唱好
(七)这么好听的歌,我看有的同学都忍不住跳起来了,让我们边跳边唱(跟伴奏)
三年级草原上教案篇5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景色美
美 风光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②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②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 、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年级草原上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