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差异化的调整和设计,通过提前准备详细的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使课堂更加深入和有针对性,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云南的歌会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课前预习:家长签字:组长检查: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1、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3.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二、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在云南的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及其特点:
形式特点
课堂自学:
赏析品读课文:
1、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2、“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3、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4、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5、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6、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描写?
7、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合作研讨:
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2、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3、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4、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5、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6、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结果)
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请你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短文。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2
【 学习目标】
1.了解云南的歌会不同场合歌会的特色。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描写方法。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
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难点:领会三种场合唱歌的不同场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 学法导航】
一、预习自测
1.云南知多少:
2.作者简介:
3.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迤西( ) 譬喻( ) 糯米( ) 蹲踞( ) 忌讳( )酬和( )铁箍( )熹微( )
请在下面写一遍、力求工整、规范、美观:
(2)理解下列词语
酬 和 引经据典 扶摇直上 别开生面
若无其事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3)认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几种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吗?
三、研读赏析
1.说说《云南的歌会》中你最喜欢的场景?谈谈你的理由。
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哪一种?为什么?
a.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b.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裤,腰间围个布围裙,脚下穿双鞋,辫发盘在头上。
3.作者为什么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4.“金满斗会”给人的感受如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
四、拓展迁移
1.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找出一两个,写在下面。
2.你能用一段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和感受吗?
五、课后练笔
收集我们当地的民风民俗,或者是你了解的中国的民俗,节日,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话题或者是以中国的风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文,掌握文章大意。
2、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通过读文、视频欣赏,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朗读,用心品味。
2. 分小组讨论分析文中重要的文段,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 延伸拓展,增进学生对民歌民谣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云南的民风民情,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知识技能”中的1、2点。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课时
2课时
(注:ppt已经上传,请查找)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前播放《56个民族》。
一、出示课题《云南的歌会》。
二、检查预习:
1、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
迤(yǐ)西 蹲踞(jù) 酬和(hè) 凤哕(huì) 箍(gū)桶
忌讳(huì) 掠(lüè)地 即物起兴(xìng)
2、词语释义:
歌会:各族男女青年会聚一堂,以歌会友。或聚在一起唱歌。
酬和:用诗词应答。
淳朴: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它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它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龙吟凤哕:龙叫凤鸣的声音。
3、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代表作品:《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
进入正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简介云南。
2、展示云南风情图片(多媒体展示),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何想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flash朗读,学生边听边想:
1、文中写了谁在唱歌?
2、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唱歌?请用“场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写的几个歌会场景。
三、拓展延伸
1、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出示视频电影《阿诗玛》片段和《凌云茶文化节》片段)
出示幻灯片:(通过对比体会云南歌会的特点)
歌会
对比项
表演场地
演员
排练与否
云南的歌会
演唱会、音乐会
2、民族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为了让咱们云南的歌会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之写一句广告词吧!
3、收集身边的民歌民谣(如《刘三姐》片段、《民歌大联唱》片段、田阳壮族民谣《迎客歌》等)
四、研讨
文章的细节和字句就像两扇门窗,前不久,我跟一个qq网友聊《云南的歌会》,有个叫“天涯海角”的网友给我提了这样一个看法,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今天来请教诸位,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来帮忙解决?(可分小组讨论)
沈从文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幻灯片展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通过语句的品读,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教学重点:
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作家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第四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询问学生:读书累不累啊?学生回答:累。那么就让我们放松紧张的心情,听一听来自乡野的歌。多媒体播放《采茶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云南民歌的特点,由此引出课题。
云南真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歌声动听,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云南,聆听美妙的云南的歌会。(板书课题)。
知道诺贝尔文学奖这回事吗?谁知道中国有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中国还是有一个人很有机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ppt马悦然一段话:(屏幕显示)
作为瑞典学院的院士,我必定对时间尚未超过50年之久的有关事项守口如瓶。但是我对沈从文的钦佩和对他的回忆的深切促使我打破了严守秘密的规矩。沈从文曾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提名为这个奖的候选人。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马悦然
那么这个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沈从文,他的这篇云南的歌会到底有何文学魅力呢?
设计意图通过此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深入文本,去发现作品的美。
二、快速阅读,感知歌会
1、ppt:请在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作批注,并作一定的赏析,ppt举例。具体略。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实践证明批注式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它能让学生与文本真正对话,如果能成为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必能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
2、主要问题:有谁在唱?唱歌者的身份?在哪儿唱?唱什么?用什么方式唱?除人外,还有谁在唱?
交流明确,如:
唱歌者:年轻女人,赶马女孩子,老吹鼓手……是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是全民参与。明确他们的身份都是普通群众,非专业演员,是山寨版的歌唱会,不是群星璀璨的中央台春节联欢会。除人外,还有戴胜鸟,云雀等一些鸟也在唱。
地点:松树林子和灌木丛凹处,山间小路上,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檐下……是处处皆是舞台。(板书:山野、山路、村寨)
内容:情歌酬和,其他故事,来自自然、发乎性情的山歌……是包罗万象,事事皆歌。
方式:对调子,对歌;有一路漫歌,有轮唱,唱和相续,传唱等。(板书:对歌、慢歌、传歌)
教师小结: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歌会,这是一场来自山间的歌会,这是一场令所有人都可以沉醉其中的歌会,这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歌会。
师问:这就是沈从文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原因吗?
ppt叶蔚林《谒沈从文墓》中的一段话:
(屏幕显示)
沈从文的自我表白是朴素的、真实的,他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文体美、文字美……
——叶蔚林《谒沈从文墓》
师:文章处处洋溢着美,你发现了文章的哪些美?
学生细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找到的一一板书,如:自然美、景物美、人性美、风俗美、文字美等。穿插朗读。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框架,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初步感知本文的写作方法及思想感情,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也使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的印象。同时通过穿插朗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质疑探究
有人说:《云南的歌会》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的主题,你认为呢?
明确: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目的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渲染自然、轻松的环境对唱歌人的影响。不能删。
环境对人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还是听听沈从文自己的想法。
ppt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中的一段话:(屏幕显示)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5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八年级下册课文:云南的歌会课后习题答案。
八年级下册课文:云南的歌会课后习题答案
一、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同时力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三种不同场合中的民歌的方式、内容的差异”参见“课文研讨”。教师只需引导学生体会到云南歌会的淳朴自然、气势壮观等特点即可。
二、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强求一律,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细致分析、体味,切忌泛泛而谈,架空分析。
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三、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他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地灵人杰,诚哉斯言。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主脑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教师在教学中,不一定在这些手法上大做文章,但必须设法使学生领略文中的意境,感受作者创设的氛围。也不一定要求学生分析得面面俱到,只要学生有所感受即可。总之,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学习、品味,而不是分析、评论。
本文依照在反复的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
教学的重点:欣赏文中人物的基础上学习有所偏重的描写方法。
同学状况分析:同学对云南的风情并不了解。
以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同学思路、激活其思维。充沛激发同学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需的养分。让我们也捡拾起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的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灵魂鲜活起来。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你能说给大家听吗?(视频展示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迎财神,元宵赏花灯,端午赛龙舟等图片)
(五)安排作业
增强同学的感性认识,激发同学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同学首尾接龙回答问题。
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局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局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偏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局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局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局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同学通过抢答的形式。
引导同学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掌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说出自身的理由。
同学合唱。
同学各抒己见。
(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回答)
同学互读课文。
小组的形式。
同学择其精要,研讨品味,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
[同学听录音“这条路……接着起飞”]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洁。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同学说出自身感受表达的要清晰。
同学说出你对这段内容学到了什么?
找同学用对歌的形式唱出你想说的?你想问的。
同学自主阅读,小组质疑。
小组讨论并回答。
例如: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如此壮观的局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随笔。
在今天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们周围充溢了诱惑,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同时包括我自身。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在民间感受着美好。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6
【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4、通过网络查寻有关资料,扩大知识面,体现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特色。
【教学重难点】
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工具】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境】
学生微机室
【教学设想】
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氛围,整个课堂充满歌声。
【教学流程】
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
播放《蝴蝶泉边》对歌片段。
二、通过网页来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
三、点击网页上的沈从文简介,在网上了解作家沈从文
四、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注意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
2、课文赏析:
同学们以跳读的形式浏览课文,然后就近的几个同学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假如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最想参加哪一种形式的歌会?理由是什么?
⑴ 山野对歌:
① 谈喜欢的理由。
② 人物片段赏析。
③ 欣赏一段云南精彩的民歌对唱。
④ 学生对歌比赛。
⑵ 山路漫歌:
① 谈喜欢的理由。(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由学生即兴唱歌)
② 欣赏云南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在歌声中进一步领略云南迷人的风光。
③ 语言赏析。学生勾画,自由赏析。学生齐读以下两个句子,体会文章的语言妙用,注意加横线的词有什么特点“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⑶ 村寨传歌:
① 谈喜欢的理由。
② 欣赏村寨传歌的画面,视听结合感受场面的宏伟。
③ 以就近四人为一小组,每组选定一首熟悉的歌,全班一起唱,感受村寨传歌的气势壮观。
总结:
1、学生谈学了本文的感受。
2、赏读完《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一起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
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无不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
1、网络了解与歌唱有关的我国的文化习俗,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侧重的了解,并适当地让学生表演。
2、唱响云南民歌,在歌声中体会生活的美好。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 主要写人 爱生活
云南的歌会 山路漫歌 力画环境
村寨传歌 重写盛况 爱民俗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教学重点)
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教学难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师生欣赏。
教师讲解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感受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三、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一)听课文录音,理清文章脉络:课文可分几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二)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课时2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二、赏析品读课文。
※ 学法指导:
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
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引: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1、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明确: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2、“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明确: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3、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明确: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4、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明确:机智才能。
5、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明确:动作、神态、外貌。
6、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7、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采用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 播放刘三姐的对歌音乐片段,体会民歌的文化魅力。
(二)赏读“山路漫歌”。
8、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明确:悦耳好听的山歌。
9、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明确:淳朴本色美。
※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这条路……接着起飞” ),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10、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注:此处全凭学生自己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例: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板书:以景衬人
(三)赏读“村寨传歌”。
11、“金满斗会”呢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明确: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12、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明确:人多――时间长――盛装。
13、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明确: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
板书:点面结合
(四)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内容
特 点
写作重点
写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唱歌人
以人衬景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环境
以景衬人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唱歌场面
点面结合
三、讨论问题
(一)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
(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总结全文。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三;
2、课外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
教学反思
云南的歌会教案7篇相关文章:
★ 读书朗的教案7篇
★ 吸水的教案7篇